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佛教义学(基于佛教本位的学问)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周贵华 |
出版社 | 宗教文化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的雏形是笔者所作的佛教义学讲座。第一章源自于“佛教与现代性”的讲座,而其他四章源自“佛教义学系列讲座”,由改写、增扩讲座记录稿而成,正好构成一个整体。附录是笔者过去发表的一篇同名文章,与主题相契合故收入。 作者简介 周贵华,男,1962年12月生于重庆市石柱县,哲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佛教。独著:《唯心与了别》《唯识、心性与如来藏》《唯识通论》(上、下册)《作为佛教的佛教》《唯识明论》《言诠与意趣》《完整佛教思想导论》《印度佛教一一从佛教起源至公元7世纪》《本怀与时代》等,联合主编:《东方哲学史》(五卷)《东方哲学思想与文化精神》等,联合翻译:《修剪菩提树》等。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佛教与现代性 一、引子 二、“现代性”诸方面 三、佛教遭遇“现代性”的困境 四、佛教学术与佛教义学 五、佛教自身的现代性问题 附:问答——有关“解脱”“亲证”与“普化”“俗化” “中国化”等的问题 第二章 “佛教义学”观念的缘起及其重新出场 一、引子 二、“佛教义学”观念的界定及其多重涵义 三、在古代印度“佛教义学”的相应观念及内容. 四、“佛教义学”观念在古代中国的缘起与演变 五、“佛教义学”意识在现代的最初觉醒 六、“佛教义学”意识在现代的重新觉醒 附:问答——有关“佛教义学”的对象、话语及 “共业平台”“善根平台”等的问题 第三章 佛教义学与佛教学术的分野 一、学术研究的起源及其发展 二、在西方学术发展中学术与神学的分离 三、现代学术的精神特质 四、佛教义学的精神特质及其与佛教学术的差别 五、佛教义学研究与佛教学术研究良性并存的可能 附:问答——有关“义学”“内学” “悟性”等观念的问题 第四章 现代佛教义学的建立与开展方式 一、佛教学术研究立场的本质、基础与原则、规范 二、佛教义学研究立场的本质、基础与原则、规范 三、古代与现代佛教义学开展的差异 四、现代佛教义学的学科化开展方式 附:问答——有关“比量”“契理契机” “公共性话语”等的问题 第五章 现代佛教义学的开展前提 一、非宗派、学科化的开展方向 二、广泛参与的开展方式 三、本位意义的凸显 四、意识的觉醒 五、应开展的头等大事 附:问答——现代佛教义学学科化开展的“时代因应性”与“步骤”等问题 附录 佛教义学略论 一、“佛教义学”及其异名“内明”“内论”“内学”、 二、佛教义学与佛教义学研究 三、古代佛教义学的形态 四、佛教学术研究的立场 五、佛教义学研究的立场 六、现代佛教义学的学科化开展 士、现代佛教义学的学问空间的建立 序言 一 近年经常遇到有学友问 :“现今在佛教研究中屡有 提及佛教义学,到底何为‘ 佛教义学’?”这不是单纯在 问“佛教义学”观念的界定, 更涉及佛教义学本身的意 义问题。实际上,甚至一 些立志从事佛教义学的义 学者,对于“佛教义学”观念 ,包括其性质、意义、内 容、方法、规范等,缺乏 清晰的认知。正是基于此 问题意识,才有本书的写 作。拙作以佛教义学观念 为主题,试图对前述问题 有所探讨与回答,其中主 要讨论了佛教义学的定义 ,及佛教义学与其他学问 尤其是佛教学术之间的分 界,并在此基础上,讨论 如何开展佛教义学。当然 ,这些内容是放在近现代 文化背景中,并通过对佛 教从印度到中国、从古至 今的学问开展脉络的梳理 ,以及与佛教学术的性质 、意义、内容、方法、规 范等的对比展开的。 二 在中国传统学问中,有“ 道”与“术”的区分,如儒家 与道家学问。“道”学乃中国 传统学问之本,“术”学则是 各种辅助之学。因此,道 学作为中国传统学问的主 体,体现其本质与意义, 是其存在、延续的前提与 基础。中国佛教作为中国 传统学问之一,也有这样 的区分,实际在佛教经典 以及印度佛教开展中也是 如此。 在佛教经论中,佛教理 义的开显基于内道与外道 的意义划界。其中,“内道” 意为趣向解脱、趣向实相 之道,指佛教自身,而“外 道”意为随顺世间、随顺生 死流转之道,指非佛教。 在大乘佛教中,进一步将 内道称为学,所谓“内明”。 “明”本义是智慧、知、知识 等,引申为学、学问之义 ,此处即指后义。如此之 学,用于开显、证得真实 ,实现涅柴,故名为道, 而称道学,即内道学。在 此意义上,又成立辅助性“ 外明”,即世学中最具公共 性的部分,包括四大部分 ,即因明、声明、医方明 与工巧明,依次相当于现 今的逻辑学、语言学、医 学以及科学技术。由此, 以内明为根本,方便摄受 外明,而成菩萨之学,即 菩萨学处,所谓“五明”。以 中国传统的“道”与“术”二分 观察,内明相当于“道”学, 外明则相当于“术”学。 在古代印度与中国,作 为“道”学的内明皆有全面、 深入的开展,而作为“术”学 代表的四种外明的发展却 既不平衡也不充分,但到 现代,四种外明作为逻辑 学、语言学、医学以及科 学技术的发展系统而深化 ,乃至建立有空前广泛的 庞大学术知识体系,远非 古代中国与印度可比。在 现代各种学问空前分化与 发达的时代背景下,以四 种外明为支撑的、针对佛 教而开展的学术研究,即 佛教学术研究,也形成了 一种庞大的学术知识体系 ,即佛教学术,但本于内 明而开展的现代佛教义学 ,及其研究,即佛教义学 研究,反而沉寂了下来, 尚未形成完整学问体系。 从现代学问的开展即研 究角度观察,佛教义学作 为内明的代表,成为现代 的佛教道学,而与此相对 的“术”学,以基于外明的佛 教学术为代表。故在道与 术的划分中,佛教义学与 佛教学术形成对待,且三 者作为学问既然是以各自 立场为出发点的研究,也 构成二种相对待的开展, 即佛教义学研究与佛教学 术研究。由此可知,在现 代佛教学问中,处理“道”学 与“术”学的关系,实际就变 成了处理佛教义学与佛教 学术或者佛教义学研究与 佛教学术研究的关系。 现今学术及其研究被广 泛视为构成知识及其产生 的基础,有“学术是公器”的 强大共识,故佛教义学, 作为与佛教学术乃至一切 学术性质相异之道学,其 学问之体得以建立的前提 ,当然是明晰的划界,在 此基础上,方能与佛教学 术共存而建立文化意义上 的佛教学问的完整空间。 同时,。道”学与“术”学相 互依待,通过“道”学摄受“ 术”学,即以佛教义学摄受 佛教学术,方是在佛教视 野中佛教学问的良性生态 。 三 当要对佛教义学进行一 个简略的界定时,我们会 说“佛教义学是基于佛教本 位的学问”,即佛教义学是 从佛教本位立场出发开展 的学问,故得名“佛教义学” 。这实际上是对佛教义学 从基本性质角度的界定。 如果从存在状态与归属看’ ,也可以将佛教义学称为“ 佛教自己的学问”,或者, 如果将佛教本身看作求道 的学问,佛教义学就是此 学问。因此也可以认为, 佛教义学实际上就是佛教 。这样的界定显得非常笼 统,难以具体把握。这其 中关键要明确,何为“佛教 本位”?“佛教本位”是太虚 大师经常用之语,现在用 来给佛教义学下定义,原 因在于,它能够凸显佛教 义学的本质,同时又具有 从各个角度、层面予以进 一步解释的灵活性,故“基 于佛教本位”就成为我们现 在界定佛教义学的一种基 本方式。“本位”相当于“本 质性”,故“基于佛教本位” 就意味佛教义学的本质规 定性来自于佛教的自我设 定。换言之,既然佛教义 学实际就是佛教之为学, 故通过佛教的基本性质, 即可获得佛教义学的基本 性质界定。 按照佛教的经论,佛教 可略分为两部分:一者教 法,二者证法。教法是依 于言教之所安立法,而证 法是依于修行实践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