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江海之间--阳江渔村历史与渔业文化(精)
分类
作者
出版社 中山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5章,梳理历史上阳江渔业盐业的发展、水上到陆上的渔村变迁、分散到集约的渔业模式继替演变等,从江海生计角度呈现阳江历史地理和社会文化变迁。下编6章,介绍漠阳江两岸及支流,以及沿海港湾所滋养的众多渔业村庄;以不同的渔村为单位,在实地田野调查、访谈基础上,借助地方文史资料、家谱等,以江城渔火、对岸新貌、津浦古韵、东平大澳、儒洞沙扒、河北渔港为主题,描述江海之间多元的渔业生产生活实践。
目录
前言
上篇 历史发展与生计变迁
第一章盐业与渔业:宋元以降阳江沿海地区的发展
一、宋元时期阳江沿海的生态与社会
二、明清时期阳江的海防、盐场与人群身份
三、清前期阳江沿海的田地开垦与港口贸易
第二章 生计与社会:阳江的人群聚集与滨海村落形成
一、明清以降阳江的沿海生计与人群流动
二、沿海村落人群迁移定居的历史概貌:以阳东区为例
三、沿海渔村的形成及生计转变
第三章 从水上到陆地:阳江渔村聚落形态及生活空间演变
一、水上渔村
二、陆地渔村:以对岸村为例
三、沿海渔村生活空间的生成脉络
第四章 从流动到定居:阳江滨海渔村生活的历史变迁
一、宋元时期阳江滨海开发之沿革
二、明清至民国阳江滨海渔村的生活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阳江滨海渔村的发展
第五章 从分散到集约:阳江渔村渔业发展模式的继替转型
一、沿海渔村经济生产方式转型概貌
二、沿海渔村渔业生产合作社模式的建立
三、渔业生产合作社下的渔村与渔民
下篇 渔村演变与渔业文化
第六章 阳江沿海渔村的基本类型及其演变
一、阳江沿海渔村的基本类型
二、现代阳江沿海渔村之演变
三、阳江沿海渔村演变的原因及启示
第七章 江城渔火:市井民俗与渔业生产
一、历史文化
二、市井民俗
三、渔业生产
第八章 津浦古韵:渔村旧迹与养殖新貌
一、传统村落构成
二、古港、古塔、古城与古庙
三、生产与生活
第九章 河北渔艺:海洋捕捞与海产加
一、渔村社会
二、做海渔艺
三、渔家风俗
第十章 东平大澳:山海之利与阳东良港
一、区域历史地理
二、渔港盛衰
三、庙宇与信仰
第十一章 渔村海话:海洋移民与阳西文化
一、阳西“海话”与福建移民
二、渔村与渔业文化
参考文献
一、历史文献
二、族谱
三、文史资料、年鉴、报刊及其他资料
四、专著及论文
序言
江海之间,有城阳江;
漠阳江穿城而过,阳江由此
得名。漠阳江发源于广东西
南部阳春市云雾山南麓,贯
穿阳江市辖阳春、阳东、江
城三个县市区,在阳东北津
港注入南海。漠阳江的主要
支流有黄村河、两山河、那
乌河、马塘河、蟠龙河、潭
水河、大八河、那龙河等。
地处江海之间的阳江,有
390多千米的海岸线,闸坡
、东平、溪头、沙扒等渔港
是全国或省级重点渔港。在
漠阳江出海口附近的雅韶镇
赤靓坡、海陵岛红坎头等新
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文物,
证明了在4000多年前,此
地已有先民从事渔业生产。
漠阳江及其支流,以及漫长
的海岸线和众多的港湾,造
就了阳江得天独厚的自然地
理条件,阳江人世代在江海
之间得渔盐之利,孕育和积
淀了丰厚的阳江渔业文化,
留下了众多历史遗迹和海洋
渔业民俗。
自2019年7月起,由阳江
市人民政府与中山大学合作
建立的海上丝绸之路(“南海
1号”)研究中心,策划组织“
阳江渔村类型比较与文化研
究”专项课题,组建课题组
制订研究方案,拟对阳江沿
海渔村、海港、码头、养殖
基地等展开实地调查,同时
系统查阅搜集档案、族谱和
地方文史资料,意在从历史
和现实两个维度,对阳江海
洋渔业渔村文化进行较为全
面的梳理。从一般意义上来
说,不同地区既有其渔业发
展的共性,也有其渔民社会
的必然个性,由此形成海洋
生态环境背景下渔业渔村文
化的一体两面。渔业经济的
不确定性、海洋作业对环境
的依赖、技艺技术的发展传
承、丰富多元的民间信仰,
以及陆地与海洋的多层面交
流等,都是围绕渔业生计和
渔村文化而展开的引人人胜
的议题。阳江地处南海之滨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辽阔的海域、丰富的资源
,特别是独特地理区位形塑
的广泛地域联系,使其拥有
独具特色的渔业文化的深厚
而多元的历史积淀。换句话
说,阳江的渔业经济和渔民
群体不仅在当地的社会经济
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成为阳江地方文化中最重要
的部分之一;而且随着阳江
渔民在不同时期流动或移居
至海南、东南亚等地,而成
为海上丝绸之路上的独特群
体,并为当地多元社会文化
画卷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不仅如此,通过对这一复
杂历史过程的梳理,尤其是
对其问以渔民群体为核心的
人群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关
照与探析,还可增进对不同
历史时期阳江地区在多元文
化背景下建构和发展国家认
同及其机制的认识和理解;
对当下地方社会在全球化进
程中增强文化自觉、建立文
化自信的可能路径的探索,
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
要的理论价值。
阳江素称“兼山海之利,
富于渔盐”,作为物产资源
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渔业
与盐业引领了地方的发展;
而山海之间的河流入海口冲
积平原及海岸平原则是人群
聚集、物资流动、地方社会
生成发展的重要支点,也是
我们切入考察研究的落脚点
。无论是在漠阳江三角洲和
海岸平原的考古研究所发现
的新石器时代从事农耕和渔
业的人群的生活遗迹,还是
唐宋时期漠阳江下游河畔的
窖址遗存发掘所反映出的陶
瓷海运外销的可能情形,抑
或是宋元时期阳江沿海海盐
资源的开发与运销,等等,
无疑都是不同历史时期区域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
方位变迁的有迹可循的重要
线索。当然,更能具体而生
动地呈现江海之间渔民社会
与渔业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
的,当为宋元以降尤其是明
清以来阳江滨海地区的人群
聚集及其开发活动。除传统
的海洋捕捞作业之外,南宋
之后,阳江地区开始出现沙
田开发,在沿海和漠阳江三
角洲地带以“插柳成围”的方
法围垦海滩和河滩,与海争
地,种植“占城稻”等,阳江
滨海地区逐步发展成为一个
以海洋文化为主题的社会。
与此同时,原为孤独海隅的
阳江逐渐发展成为“海上丝
绸之路”的中转港,多有远
洋船舶及商旅人士途经或停
留于此;而且“吴越所产不
乏于斯”,因而形成“民庶侨
居杂处,多瓯闽之人”的人
群格局。尤其是这些“瓯闽
之人”,与当地人群共同生
活、繁衍生息,以耕作或捕
鱼为业,在长期的生活中不
断迁移和聚集,并最终融为
一体。明清时期,滨海社会
的进一步整合,在国家与地
方、外部与内部的多维度互
动互构过程中,来源各异、
身份不同的人群共同塑造了
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独具
特色的地域文化。
基于以上基本认识,课
题组以整体全观的视角,秉
持文献解读和田野调查有机
结合的历史人类学方法,聚
焦阳江渔民、渔业、渔村,
以探索区域历史发展、渔农
生计变迁、渔村类型演变及
社会文化型构等为主要内容
,制订了翔实的研究方案,
并按计划一步一步展开研究
工作。前期工作的重点,是
广泛系统地搜集和整理各类
历史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
,课题组按照拟订的实地调
查计划,对阳江沿海渔村分
批次、集中进行了三次专题
调查。其一是对东平镇、大
沟镇、雅韶镇等阳东片区的
渔村进行田野调查,重点考
察了大澳、海萌、三丫、寿
长、华洞、潮蒲、杜屋寨、
津蒲、对岸、下斗门、李屋
、田寮等渔村渔港,以及沿
海庙宇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6: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