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问西东集》收录了作者徐国琦30年来18篇重要的学术论文,内容涉及美国史、国际外交史、中美关系史、史学研究方法等。其中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的关联、越南战争的现代记忆与影响、美国的亚太扩张与均势外交政策等进行了深入而精彩的剖析,发人深省。
作者在书中与读者分享了阅读天下书的体悟,为读者解读了历史上重大的国际事件,展现了所有的历史都是国际史和共有历史这一观点,体现了书名中“难问西东”的视野与情怀。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难问西东集(精)/光启文库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作者 | 作者:徐国琦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难问西东集》收录了作者徐国琦30年来18篇重要的学术论文,内容涉及美国史、国际外交史、中美关系史、史学研究方法等。其中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的关联、越南战争的现代记忆与影响、美国的亚太扩张与均势外交政策等进行了深入而精彩的剖析,发人深省。 作者在书中与读者分享了阅读天下书的体悟,为读者解读了历史上重大的国际事件,展现了所有的历史都是国际史和共有历史这一观点,体现了书名中“难问西东”的视野与情怀。 作者简介 徐国琦,安徽枞阳人。南开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1991年赴美留学,1999年获哈佛大学历史系博士学位。现为香港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著作有“国际史”三部曲: 《中国与大战:寻求新的国家认同和国际化》(剑桥大学出版社2005年英文版,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中文版); 《奥林匹克之梦:中国与体育,1895—2008》(英文,哈佛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 《西线战场陌生客:华工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哈佛大学出版社21111年英文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中文版《一战中的华工》); 目前正致力于“共享历史”三部曲的写作及研究: 《中国人与美国人:一部共享的历史》(哈佛大学出版社2014年英文版,广西师大出版社拟出版中文版); 《亚洲与大战:一段共有的历史》(该书系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约稿,已完稿,英文版应于2016年底出版); 《关于中国:一个共享的历史》(仍在研究中)。 目录 序言 第一部分 读书天下 读书之余话读书 美国在危机中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美国外交史学 《美国宪法》与美国经济发展 第二部分 知人论世 塞缪尔·P.亨廷顿及其文明冲突论 美国文化心理情结与文明冲突论 麦克纳马拉的忏悔 第三部分 “大战”遗产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一战华工的世界意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西线华工和中美共有历史 巴黎和会前后中国知识界与美国外交政策 何为中国:1919年的中国和世界 第四部分 亦中亦西 为反对“两个美国”而斗争 越南战争的现代记忆及其影响 从批判的武器到武器的批判 第五部分 何以美国 美国早期对法外交 威廉·亨利·西沃德和美国亚太扩张政策 均势与美国门户开放政策 西奥多·罗斯福的欧洲均势外交 后记 序言 我认识的中外学者不少,但像陈恒先生这样有领袖才 干和行政能力的学者不多。作为百无一用、只会舞文弄墨 的书生,我对陈先生抱有崇高的敬意。不仅如此,陈先生 还对我有恩,当我还默默无闻时,他主编的“上海三联人 文经典书库”即出版我的第一本英文著作China and the Great War(《中国与大战》)的中文版。不久前我的难 登大雅之堂的小书《边缘人偶记》问世后,陈先生又亲自 出面,在上海师范大学的光启国际学者中心组织读书会, 邀请不少我十分尊敬的学者屈尊参加,让我如坐春风。所 以当陈先生吩咐我为其主编的“光启文库”贡献点什么时 ,于公于私,我都无法拒绝,只能恭敬不如从命。 服从陈先生命令容易,但付诸实施难。我平生所学不 多,拿得出手的中文文字更少。踌躇再三,只好献丑,终 于编成了您手中的这些文字。时间跨度从1987至2018年, 长达31年之久!在这31年间,我从青涩害羞的瘦削青年变 成老脸皮厚的肥胖中年,从人子到人父。我生活的世界也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难怪在翻捡手中的这些文字时, 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沧桑感。很能体会曹雪芹所说的“满纸 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心态!对这些文字,我虽百感交 集,但在这里无法也不想多说什么。我只想说明的是,对 于那些不符合今天学术规范的地方,我不敢以时代局限搪 塞。对我自己都感到脸红的粗浅文字,也不敢修改以遮丑 ,还是以原面目示人。知我、罪我,还是全由读者诸君评 判吧。 这些文字有读书杂记、有书评,也有正儿八经的论文 。所收文章包括美国史、美国外交史、中美关系史、战争 史、读书记等等,不一而足。涉及美国、中国、法国、中 外关系、美国外交、一战等等。题材长短不一,格式不同 。古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但为该书取个什么名 字,也让我颇费思量。之所以取《难问西东集》这个书名 ,是因为我不知道这本书究竟是什么东西。当我在思考该 给本书取个怎样的书名时,电影《无问西东》的最后几句 台词回荡在我的耳边:“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 ,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 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这里收集的个人文字 当然很难说珍贵,但毕竟反映了自己学术人生一步步走来 的旅程,即使是敝帚,还是有点自珍的。其中当然也包含 苏东坡所说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 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那种心境。对本人来说, 诗里的“东西”两字还有一种特殊含义。平生问学志在不 中不西,不古不今,甚至不伦不类。这里的文字,也或多 或少地反映了我的学术追求。不东不西,所以难问西东! 这几年我一直在构造自己的所谓“共有历史”体系。 是否成功,还很难说。但这本书的问世,无疑是许多人参 与其中和共有的,如果说此书有历史的话,其历史就是共 有的历史。收在这里的绝大多数文字是当年的编辑朋友或 其他友人逼出来的,没有他们的鞭策,就没有这本小书。 所以,我在这里要特别感谢李剑鸣、吴浩、吴崇诰、赵梅 、刘小磊、刘青峰、余国良、朱晓江等众多朋友。 因我不怎么会中文打字,要把当年文字变成电子文档 ,对我是不小的挑战。晏绍祥、谭徐峰两位在百忙之中, 毅然答应帮我处理打字事宜,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香港 《二十一世纪》杂志主编张志伟先生不仅慨然同意我使用 在该杂志发表的部分文字,甚至不辞辛苦提供电子文档, 在此我深表谢意。妻子尤卫群多年来任劳任怨,支持我全 心问学,本书的每篇文字都有她的奉献。不仅如此,本书 里好几篇文章也是她帮我打成电子文档的。文字是无法表 达我对她的感激之情的。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的鲍静静总 编辑从一开始就对此书鼓励有加,让本想打退堂鼓的我只 好奋力向前,完成陈恒先生吩咐的使命。感谢张宁曦先生 费心帮我将英文注释规范化。 如果说这本难问西东的小书有任何可取、可读或可借 鉴的地方,上述人士功不可没;不言而喻的是,本书的任 何错误概由作者承担,无关时代和他人。 徐国琦 2018年夏于波士顿 导语 《难问西东集》是著名历史学者、香港大学教授徐国琦的学术文集,时间跨度从1987年到2018年,长达31年之久。在这31年间,作者的生活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一个来自安徽赤贫农村的莘莘学子,从上完大学、走出国门到取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尔后在美国执教多年,在迈向学术尖塔的顶端之际,以半百之龄落脚香港大学。在此期间,他用英文著写了多部以中国为主体的国际史系列著作,并撰写了不少涉及该领域或其生活感悟的学术随笔。本书所收集的文字涉及美国史、中国史、国际关系史、史学方法等多类文章,既反映了作者一步步走过来的学术人生,也反映了他几十年的学术历程和学术追求。因为他在美国开始他正式的学术生涯,具有国际性的学术视野,他的学术研究又多是以中国为主题,平生追求的是跨越中西文明、求索世界和平主义的关怀,故随笔集以《难问东西集》为名。 后记 在最近出版的一本名为《边缘人偶记》的小书中,我 公开承认本人成为职业历史学者是历史的误会。1980年高 考前几个月我还做着理科男的春秋大梦,坚信学好数理化 ,走遍天下都不怕。但最终由于种种难以预测的原因,我 还是报考了文科,并被历史系录取。那是一个个人无法控 制命运的时代。结果当然是阴差阳错,一步步上了职业历 史学人的“贼船”,无法逃脱,成为现在所谓的国际历史 学者。套用刘晓庆当年大红大紫时的名言,我可以说,读 历史难,中国人做历史学家更难,而一个中国历史学人在 西方学术界混饭吃难上加难(她的原话好像是做人难,做 女人更难,做名女人难上加难)。君不见,前有司马迁惨 遭宫刑,后有无数中国历史学家因言获罪,不得善终。君 不见,堂堂胡适虽名闻天下,屈居美国时,只能当一个普 林斯顿大学东方图书馆的小小馆长。目前在中国学术界如 雷贯耳的黄仁宇先生在59岁时被一个三流美国学校解雇, 其在西方出版社出书的经历更是让人唏嘘不已。 虽说被逼上梁山,但在其位,就得谋其政,更不敢偷 懒。加上小子何幸,曾先后忝列南开大学杨生茂教授、哈 佛大学入江昭教授的门墙,作为他们的受业弟子,在两位 先生的循循善诱、谆谆教诲之下,个人虽资质愚钝,亦偶 有所思、所感、所成,不敢有辱师门。尤其在我上大学前 无法想象的是,自己后来会走出国门,并最终在西方学术 界成为一个历史学者。因为没有过去恐惧的各种限制和环 境,历史研究很快成为个人喜欢的职业。古人云,知之者 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书育人、著书写史成 为本人好之和乐之的生活。您手中的这本小书就是本人一 步一个脚印成为职业历史学人的部分中文文字见证。雪泥 鸿爪,白纸黑字。杜甫诗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我当然不敢有老杜“千古事”的自信,但这里收集的 每篇文字,无论价值如何,我还是认为其所有选题及用心 直到今天还是有意义的,或许至少对读书人有所裨益。 本书的第一部分为“读书天下”,同读者分享读书特 别是读天下书的体悟。尤其希望读者对美国人经常性争论 美国是否在危机之中的现象加以思考。无疑,一个习惯于 对国家地位及前途进行批判性反省和反思的民族是一个自 信和进取的民族,反之,一个坐井观天、自欺欺人的民族 最终会自取其辱。美国在不断自我更新、自我检讨,敢于 承认缺陷和不足。其每两年一次的中期选举和四年一度的 大选就是制度性对全面和全民思考与检讨国家命运和前途 的保证及落实。我也诚恳希望读者在读完关于美国外交政 策史研究动态一文后,想想为什么外交史学科在美国20世 纪80年代即告没落,国际史应运而生,开始崭露头角。而 在今天的中国,外交史研究仍旧在民族一国家层面打转, 无论在资料、观点,还是方法诸方面均无法突破。 本书的第二部分取名为“知人论世”,即从第一部分 的读书转移到读人。旨在从新的角度分析一些政治家或像 亨廷顿这样的学者的政治轨迹或学术人生。我不敢说自己 的观点都对,甚至我今天对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的认识与 当年写文章时已有不同。我之所以将此三篇文章收集在这 里,其实是有检讨身为职业历史学人应该如何“知人论世 ”之苦心的。窃以为我的出发点和视角还是有点独到之处 ,因此不敢藏拙,放在这里,聊为抛砖引玉吧。 本书的第三部分侧重“大战”遗产,由“读书”“读 人”跳到解读重大国际事件。这里的“大战”当然是指第 一次世界大战。2018年系一战结束100周年。全世界都在反 思这场战争的遗产。美国目前有上百个一战纪念碑或纪念 馆。一战战败国德国的大众汽车公司在汉诺威有一个很有 影响的研究机构,从2013年起该机构已连续四年每年主办 一战方面的学术讨论会,本人有幸参加了其中三次。德国 政府在2014年以“一战爆发百年的欧洲思考”之名义在其 外交部大楼召开一战讨论会,德国外交部长亲自出席晚宴 ,各国学者济济一堂,从多种角度反思这场“大战”。本 人也十分荣幸,受邀躬逢其盛。自2014年以来,剑桥、牛 津等大学出版社也纷纷出版专著,从高雅的学术层面对这 场战争加以研究,本人有幸参与由耶鲁大学温特教授主编 并于2014年用英法两种文字出版的《剑桥一战史》的撰写 工作,并为牛津大学出版社撰写了亚洲与一战的英文专著 。2019年为巴黎和会100周年,国际学术界早在2016年即 筹备2叭9年六月在巴黎召开国际会议,讨论和会的意义、 遗产和展示最高学术水平。本人应邀出任会议国际筹备委 员会委员,2018年夏天委员会已结束明年参会论文的遴选 。从这些个人卷入的经历可以说,一战的国际研究在如火 如荼、大张旗鼓的纪念中进行。 虽然本人一直认为一战与中国关系密切,但国内学术 界对一战的关注、对一战与中国的关联缺乏深入研究, 2018年国内固然有好几个关于一战的学术讨论会,但整体 水平似乎有待提高。所以值此一战结束百年之际,收入过 去本人从不同角度研究一战的中文文字,希望为促进国内 的一战研究贡献微薄之 精彩页 《南方周末》刘小磊先生命我写一篇有关“秘密书架”或读书方法的文字。由于《南方周末》是我尊重的屈指可数的几个国内刊物之一,理应效命,所以就贸然答应了。但等到拿起笔来,略一思考,就不禁惶恐起来。发现我虽读书、写书多年,却根本没有锦囊妙计,没有什么“秘密书架”或任何可以示人的所谓高明读书方法,如果非要说有的话,充其量乃“皇帝的新衣”,是经不起推敲的。但受人之托,要终人之事,文字还得写。不得已,只好同读者诸君开诚布公地交代我一些读书的经历和想法,我姑妄言之,不敢希望大家姑妄信之。 我把自己作为读书人的经历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是“好读书,不求甚解”阶段。二是“为己之学,为人之学”阶段。三是“尽信书,不如无书”阶段。这三阶段论似乎与王国维先生的学问三境界说有点相辅相成。他的三境界如下:“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里不敢掠王先生之美,就不再展开了吧。 如同我不久前出版的一本小书《边缘人偶记》所坦白的,我自幼出身贫寒之家,小时候没有读书环境和机会。在求知欲最强的阶段无书可读。侥幸考上大学后,像饥饿之人突然遇到食物,立即不加选择地进入“好读书,不求甚解”阶段,找到稍有兴趣的书马上就读起来,可谓饥不择食。时常发生陶渊明所谓的“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情景,甚至达到唐太宗提到的“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之境界。尤其找到一本所谓的时髦书或禁书,实在是能体会古人的“雪夜闭门读禁书”的快意。《古文观止》以及各种野史笔记、王了一(古文字学家王力)的《龙虫并雕斋文集》、曹聚仁的《我与我的世界》都是在这一时期好好享受过的。虽然这一阶段主要集中在读书早期,但直到今天在读专业书读得头昏脑涨时,我偶尔也会回到初心,找一些轻松书籍,放纵一下自己,修身养性。 这种“信手拈来、快意读书”时期可惜很快就成为奢侈品,可遇不可求。当读书已成为稻粱谋和在学术界生存立足的敲门砖和工具时,即进入所谓“为己之学,为人之学”阶段。这时候读什么书是必须有所选择或没有选择的。可以说是功利性读书,有的放矢。读书的主要目的是要为自己立言做准备。所读的书一方面是为自己教书育人而必须读,另一方面就是为自己要写书而先读书。所谓“为己为人”读书意即在此。所以在这一阶段所读的书跟本人个人爱好可能没有多少关系,哪怕是令人恶心的书,只要是与所讲或所写的题目有关,也要捏着鼻子读下去。此外,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心理作用下,还要读有关学术方法、写作技巧方面的书。记得当年写《中国与大战:寻求新的国家认同与国际化》一书时,恨不得读破所有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文简称“一战”)方面中外著作,在香港大学开设“中美关系史”课程时,也咬牙阅读了相关的几乎所有个人认为必须读的书,才敢登台授课。如果第一阶段读书的出发点是因为饥不择食,为了“书中自有颜如玉”,是精神层面,那么现阶段读书则充其量是为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为了能混迹学术界,则属于物质方面了。就读书品质而言,档次有点下降,似乎少了点浪漫的东西。 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