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见信如晤(20封哲思书信)(精)
分类
作者
出版社 西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共收录20位大思想家所写的20封书信,从伊壁鸠鲁、塞涅卡,到笛卡尔、本雅明……作者来自不同年代,身处不同社会环境,但是每封信都关注着同一个问题——如何更好地生活,试图解决如何面对死亡、如何获得快乐、如何认识时间的价值等永恒而普遍的问题。书信按时间排序,每封信还附带一篇专业导读,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些具有丰富生命内涵和生活指导意义的书信,同时感受书信体所带来的美的享受。
作者简介
艾达·布罗诺斯基(Ada Bronowski),英国伦敦新人文学院的哲学讲师。在牛津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随后在牛津大学皇后学院担任哲学研究学者,在伦敦新人文学院进行哲学授课。曾获得悉尼科学基金会(澳大利亚)和伦敦华宝学院的研究奖金。
目录
第一章 活在当下!
第二章 时间的价值
第三章 学生的自罚与老师的溺爱
第四章 犬儒神灵写给穷人的哲学
第五章 真实的人,真实的哲学
第六章 善的动机与现实的阻碍
第七章 “不,颜色是真的”
第八章 革命浪潮中的哲学家女皇
第九章 来自流亡的爱
第十章 情欲的吸引
第十一章 理性的经验主义?
第十二章 “我亲爱的朋友,什么是幸福?”
第十三章 爱的哲学
第十四章 现实的伟大
第十五章 自深深处:一封哲学书信
第十六章 通信真理观
第十七章 消除恐惧之塔
第十八章 真理的史诗面向
第十九章 “神坛上的卑鄙小人”
第二十章 舞蹈哲学
撰写者简介
致谢
原文索引
序言
本书共收录二十位学者
和艺术家所写的二十封书信
,从罗马皇帝到17世纪英国
贵族女子,从公元前3世纪
的遁世哲人到20世纪的电影
导演,书信作者来自不同年
代,身处不同的社会环境,
但是每一封独特的信件都关
注着同一个问题,那就是我
们该如何更好地生活。从如
何面对死亡到如何承受生命
,从如何获得快乐以及何为
真正的快乐到何为幸福,还
有如何珍惜时间,如何成善
,作恶意味着什么,我们能
否改变……本书中的二十封
私人书信就在处理这些永恒
而普遍的问题。
这些信件没有一封是写
给普罗大众的,也没有任何
一封信件——或者几乎没有
——曾被认为有一天会被我
们读到。在这个意义上,它
们并不属于交换观点与见解
的公共空间。以书信的方式
公开交流观点这种实践在文
艺复兴之后与现代之前的“
文人共和国”达到顶峰,科
学革命的伟大发现与启蒙运
动的理念就是通过这种方式
而被公之于众的。相比之下
,本书收录的书信则是实实
在在个人的和私人的,它们
既不针对任何一个要与之争
论的对手,不急于争先,也
不为了取笑别人而做任何机
智辛辣的嘲讽。我们在这些
私人对话中可以看到,信件
的作者们真诚而迫切地想要
得到那些有关生活的艰深问
题的答案,而没有人能避开
这些问题。然而,当隐私可
以为捍卫这些信件所阐发的
真理发挥一定的作用时,这
些问题就打破了书信的私人
界限。在这些属于全体人类
的问题面前,我们都是弗洛
拉·特里斯坦笔下的“全人类
的兄弟姐妹”,在这些作者
的私人书信中留有我们自己
的位置。
书信里阐发的思想是直
接写给某一位真实存在的朋
友的,而他们首先是根植于
这些书信所处的具体历史背
景当中的。一位叫作美诺西
斯的人是伊壁鸠鲁的好朋友
;安德鲁·贾克帕森是莱奥
帕尔迪的好朋友,他们在
1822年的冬天结识于罗马
;德·苔丝夫人是杰曼·德·
斯戴尔来自巴黎的朋友;马
甘拉尔是甘地的远房表亲;
莫里斯·贝嘉在书信中亲切
地称他培养的最后一位舞蹈
明星为纳韦尔……这些书信
所展露的从容与亲切,不仅
彰显了他们的情谊,也让这
份情谊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中迸发出来。透过那一个个
收信人,我们每一个突然醒
悟要让生活有所改变的人都
渴望倾听那回响在书信中的
声音。
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那里,哲学走在通向真理或
某一个真理的道路上,而这
些信件就是在向收信人指明
踏上这条道路的方向。正是
在这个意义上,这些信件是
哲学的。这些信件不属于任
何特殊的文学体裁的框架;
也没有任何一位作者归属于
一个被称作“哲学”的专业学
科。在本书涉及的作者中,
有一半都没有受过任何正式
或非正式的学术训练,他们
之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对那些
主流学术规范都只是略知一
二,这意味着,我们不能简
单地用这种规范之下的标准
去评判他们。至于那些确实
处在主流标准之下的作者,
他们在写给朋友的信中却出
人意料地显得不符合,甚至
时常违背他们所阐发的某些
核心教条与学说,而这些学
说却成为他们在历史中留下
的印记和标签。这一点尤其
体现在笛卡尔身上。在写给
他的笔友、落魄的波希米亚
公主伊丽莎白的信中,笛卡
尔意识到,在理论上成为一
个二元论者或许很好,但这
似乎与现实和生活经验相违
背。笛卡尔是否(在私底下
)放弃了他的二元论主张,
又或者他本身并不真的坚持
身体与心灵的二分?是否是
这样一个没有在任何大学接
受过任何一门哲学课程的女
人让他看清楚了自己的错误
?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在本书
的第五、第六章揭晓。
在标准的边缘,这二十
位作者共同建立了一个特立
独行的哲学传统,在“文人
共和国”的阴影下,这一传
统在私人书信中获得庇护并
得到发展。有些女性在特殊
的历史时期因其性别而被排
斥在哲学之外,她们只能在
私人通信提供的保护伞下找
到允许她们进行思考和创造
的友好环境。另外一些人仅
仅在自己的世界中建立其学
说,并没有要对抗或维护某
种权威。还有一些人具备莱
奥帕尔迪所说的“敏感性”,
这让他们成为混合的思想家
,他们不属于任何一个学派
,学界也无法将他们归于任
何一门专业,我们只能说他
们是半个哲学家、半个诗人
、半个舞者、半个政治活动
家、半个电影创作者、半个
剧作家。
在里尔克著名的十四行
诗《远古的阿波罗躯干像》
(1908)中,诗歌的结尾
突如其来、毫无征兆地出现
了这样一句指令、恳求或决
议:“你必须改变你的生活
。”里尔克抓住了一种醒悟
和决定的瞬间,这个瞬间以
不同的方式在所有信件中得
以探索和发展。在诗歌的微
观世界中,古老的无头雕像
散发出的美丽与奇妙引发了
诗人对世间万物的疑惑。在
本书收录的每一封信中,也
正是日常生活的宏观世界触
发了作者们对深层真理的探
索,它潜藏在那些日常经验
带给我们的表象之下。
真理蕴含在日常经验中
这一信念驱使里尔克发动诗
歌的力量,作者们以书信形
式探究真理也受到这一信念
的驱动。里尔克的著名篇章
《写给青年诗人的
导语
本书以历史顺序呈现了来自不同时空的20位大思想家的20封哲思书信,并伴有20篇专业学者对书信的专业解读,介绍书信的时代背景和写作缘由、通信双方的身份和社会关系,并对书信内容及其牵连问题进行解读与分析。
“这些书信因此成为一扇门,打开它,我们就进入了人类历史上那些伟大思想家的世界。”
书评(媒体评论)
请做这样的一个人:他
为他自己的时间定下一个起
始价,他会珍惜每一天的价
值,他能懂得他每天都在死
亡!
——塞涅卡致路西利乌斯
精彩页
伊壁鸠鲁致美诺西斯,祝好!
无论一个人年龄有多小,他都不应该推迟学习哲学,而无论一个人年纪有多大,他也都不应该放弃学习哲学。因为,对保持灵魂的健康这件事情来说,没有过早或过晚这一说法。说留给哲学的时间还没来,或者那个时间早已过去,就好像是说追求生命蓬勃和幸福的时间还没到来或已经晚了。所以我说,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每个人都必须学习哲学!老年人应该学习哲学,这样才能对过往那些美好的事物心怀感激,从而重获青春;年轻人应该学习哲学,这样才不必惧怕未来,从而在年轻的时候就已然老成。
因此,对我们来说最关键的是,将我们全部的注意力放在那些会让我们生命蓬勃并获得幸福的东西上面。当幸福在我们身边,我们就拥有了一切,而如果幸福不在,我们就必须用尽一切办法去得到它。
所有那些我不停建议你去做的事情,请你一定要做!把你全部的注意力放在它们身上,把它们想成美好生活的头等大事。
你首先要思考的东西与神有关,你必须把他想成是一种不朽的生命体,享有至福(blessedly happy),正如我们对神的一般观念所确实认为的那样。除不朽之外,不要给他附加任何别的属性。不要把任何有违其至福状态的特征放在他的身上。只去设想那些能够确保他的至福和不朽的特性—这才是我们思考神的正确方式!
诸神存在。而且关于他们的知识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他们不同于多数人所信仰的那样,因为这些人不去捍卫他们所具有的关于使神成为神的特性的观念。所以,否定多数人所信仰的那些神,这并不是衰读,把多数人的意见加诸神,这才是亵渎。”这是因为,多数人关于神的意见不是纯粹和原初的概念,而是错误的描述,形成于人们后来对神所做的种种断言。基于那种虚假的描述,人们认为神将巨大的灾难降给坏人,把好处赐给好人。但是,由此带来的结果是,人们习惯于偏好某些个别的德性,无论这些德性是什么,至于其他人,只要与自己相似,人们就会接纳,而只要与自己不同,人们就会视之为异类而排斥。
你要时常思考的另外一件事是,死亡对我们来说什么都不是。
所有东西,无论好坏,都来自我们的感官,而死亡是感官的缺乏。因此,正确认识到死亡对于我们什么都不是,将会让我们生命的有限性变得可喜,这并非因为它赋予生命以无限的时间,而是因为它去除掉了我们对永生的渴望。因为,一旦你认识到死没有什么可怕的,生也就没有什么可畏惧的了。
有的人会说,他害怕死亡,不是由于死亡来临时的痛苦,而是由于还未发生的死亡对现在造成的痛苦,这样的人是说胡话的蠢货。因为,所有正在发生且没有造成困扰的事情所带来的痛苦都只是人们对这些事情的预期所产生的想象。于是,死亡,这个所有恶中最离奇可怕的恶,对我们来说就什么都不是。而这正是因为,当我们存在,死亡就不存在,而当死亡存在,我们就不存在了。因此,无论对于活着的人,还是对于死了的人,死亡都什么也不是。对活着的人来说,死亡不存在;对死了的人来说,他们自身已经不再存在了。可是,有时候,人们会把死亡当作最大的恶而躲避它,而另外的时候,他们又会选择死亡来结束生命中的恶。
然而,智慧者不会轻看他的生命,也不会惧怕死亡。因为活着并不令他悲愁,他也不认为死亡是一种恶。但是,正如在面对食物时,我们追求的不是最大量的食物(不管什么种类),而是最可口的食物,同理,完满的生命不是最长的而是最快乐的。
倘若一方面劝告青年人好好活着,另一方面又劝告老年人要善终,这是没有意义的。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应该拥抱生命,而且,更重要的是,关心怎样活得好,与关心怎样死得好,其实是同一件事。
更糟糕的说法就是:最好不要出生,而一旦出生,请尽可能快地穿过冥府之门。’
说这种话的人,如果他真的被这种话所说服,他为什么不动身去死?如果他如此确信他的决定,他就应该做好准备立刻去做这件事请啊!但是如果他在开玩笑,那么他就是一个蠢货,竟然这样谈论那些并不可笑的事情。
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3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