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编者借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校庆之机,在行进的路上驻足回眸,梳理学院发展的脉络轨迹,总结全院教师孜孜不倦的奋斗历程,是对穷当益坚之过往的纪念,更是促进学院待势乘时、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本书的主要内容为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史,包括组织沿革、人员变迁、历任领导、取得的教学及学术成果及大事记等。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史1920-2020)》中收录了大量珍贵的史料,以文字和图片真实地记录了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历程,在叙述各阶段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的发展过程和重要事件后,对该阶段教育的主要特点加以总结和概述。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简况
第一节 2011年之前马克思主义学院简史
一、基业初立 (1950—1957)
(一)建设马列教研室
(二)开展教学科研
(三)组织社会实践
二、曲折前行(1957—1965)
(一)曲折不断
(二)砥砺前行
三、十年艰辛(1966—1976)
(一)“文革”冲击
(二)坚持与抗争
四、恢复发展(1977—1995)
(一)教研机构建设
(二)师资队伍建设
五、发展壮大(1995—2011)
(一)世纪之交的创新发展
(二)“05”方案的贯彻实施
(三)“两课”师资队伍建设
第二节 2011年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师资建j影
一、师资队伍现状
二、高层次人才
三、师资队伍建设
(一)师资选聘
(二)师资培养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建设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建设简介
一、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49—1976)
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2011)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2年至今)
第二节 2011年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课程教学
一、教育教学理念
(一)办学定位
(二)培养目标
二、课程教学管理
(一)组织管理
(二)教学管理
三、课程设置
(一)预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
(二)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
(三)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
(四)研究生专业课设置
(五)其他类别课程设置
四、教学改革举措
(一)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化教学探索
(二)深化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
(三)采用多元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手段
(四)推广“大班授课一小班讨论一大班总结”的教学模式
(五)实现“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无缝衔彭
(六)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累加式一发散性考试体系”
(七)推动“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的课外教学
第三节 201 1年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改成果
一、教学改革项目
二、教学改革论文
三、教改著作、教材
四、教学奖励和荣誉
(一)教学奖励
(二)教学荣誉
第三章 2011年之前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建设
第一节 2011年之前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发展
一、学科简介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简介
(二)哲学一级学科简介
二、人才培养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生培养
(二)哲学专业硕士生培养
三、依托与平台
(一)相关教研室一
(二)图书资料室
第二节 2011年之前马克思主义学院科研状况
一、科学研究项目
二、科学研究论文
三、科学研究著作
四、科研奖励和荣誉
五、重大标志性成果
第四章 2011年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建设
第一节 2011年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发展
一、学科简介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简介
(二)哲学一级学科简介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二级学科简介
二、人才培养
(一)硕士生培养
(二)博士生培养
三、依托与平台
(一)黑龙江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
(二)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创新工程学科项目
(三)徐奉臻名师工作室
(四)马克思主义文献中心
第二节 2011年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科研状况
一、科学研究方向
二、科学研究项目
三、科学研究论文
四、科学研究著作
五、科研奖励和荣誉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学院行政管理与党的建设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学院行政管理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的建设
一、发展历程,追根溯源,以史为鉴知兴替
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咬定青山不放松
三、不断创新,勇于开拓,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
四、继往开来,稳中求进,立足现在规划长远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服务与社会影响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服务
一、社会兼职
二、理论宣讲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