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十万个为什么(米·伊林4下导读版)/快乐读书吧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系 |
分类 | 少儿童书-启蒙益智-科普百科 |
作者 | (苏)米·伊林 |
出版社 | 知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采用“屋内旅行记”的方式,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提出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之后又用浅显易僵却又富有启发性的道理,媒娓动听地向读者进行了解释。 作者简介 米·伊林(1895-1953),著名苏联作家。他诞生于乌克兰。他从小酷爱读书,喜欢大自然,喜爱科学实验。1914年中学毕业,因成绩优异获得金质奖章。从1924年起,他还在大学念书时就开始创作科学文艺性短文。1925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工艺学院。1927年创作的《不夜天》是他第一部有分量的作品,一出版就受到读者的喜爱。在长达70多年的时间里,他的作品版次不断增加,一直是广大青少年和成年读者的良师益友。 目录 屋内旅行记 第一站 自来水水龙头 人类是从何时开始洗澡的? 为什么用水来洗涤? 人们是如何使用肥皂泡的? 为什么人类要喝水? 木会不会炸毁房屋? 固态水 为什么不能穿冰鞋在地板上滑行? 有没有不透明的水或透明的铁? 第二站 火炉 人类从何时学会生火的? 为什么火柴能点得着火? 火柴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为什么水不会燃烧? 火炉被点燃之后,柴火到哪里去了? 为什么烧旺的炉火会呼呼作响? 水为什么能灭火? 跟炉子有关的谜题 第三站 餐桌和炉灶 厨房实验室 马铃薯是什么? 为什么马铃薯不能生吃? 为什么烤熟的马铃薯有硬皮,而煮熟的却没有? 浆洗过的衣服为什么硬邦邦的? 面包皮是从哪里来的? 陈面包为什么会变硬? 为什么加了醉母的面团会发起来? 面包里的小孔是从哪里来的? 面包的化学史 为什么啤酒会嘶嘶作响,冒出泡沫? 汤是什么? 为什么我们得吃肉? 人造食物 瓶装美食 为什么奶会变酸? 干酪里的小孔是怎么来的? 为什么干酪放很久都不会变坏? 古代人都吃什么? 人类喝咖啡和茶的历史有多长? 古人怎么进食,用什么吃? 英国最早的餐叉 第四站 厨房锅架 七个事物——七团谜 为什么事物要用不同的材料制作? 哪种材料最坚固却又最脆弱? 铁为什么会生锈? 为什么马口铁不像普通铁那样爱生锈? 铁器是用什么做的? 为什么生铁、熟铁和钢各不相同? 生病的纽扣 有没有黄色的铜? 黏土除了用来制作瓦罐,还能制作什么? 厨房里的瓦罐可以给我们什么启示? 第五站 碗柜 瓦罐的高贵亲戚 是谁发明了细瓷器? 细瓷器的秘密 你家的碗柜里有没有沙子制品? 世上存在硬的液体吗? 泡泡制造厂 不会碎的玻璃 第六站 衣柜 最后一站 镜子的历史 衣柜里面还有什么? 为什么穿皮祆让人觉得暖和? 是同时穿三件衬衣暖和,还是只穿一件三倍犀的衬衣暖和? 有用空气筑成的墙壁吗? 为什么夏天不适合穿毛料衣服? 为什么要穿衬衣? 屋内导游 序言 作者简介 米·伊林(1896—1953) ,苏联科普作家。生于乌克 兰,卒于莫斯科。从小酷爱 读书,喜欢大自然,喜爱科 学实验。1914年中学毕业 ,因成绩优异,获得金质奖 章。125年毕业于列宁格勒 工艺学院。1924年开始创 作科学文艺短文,127年创 作的《不夜天》是他第一部 有分量的作品,受到读者喜 爱。以后二十多年,为青少 年创作几十部科学文艺著作 ,代表作有《黑白》《在你 周围的事物》等。他善于把 文学和科学结合起来。用文 艺的笔调、生动的比喻、典 型的事例、诗一样的语言, 讲述科学知识。其作品活泼 而逻辑又严谨,材料丰富而 不枝蔓,在世界范围内曾产 生广泛的影响。 内容简介 《米·伊林十万个为什么 》用屋内旅行记的方式,对 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物提出 饶有趣味的问题,进行有启 发性的解释。米·伊林“在屋 子里边走边写”,提出许多 意想不到的问题,比如:水 会不会炸毁厨房?有没有硬 的液体?面包里的小孔是从 哪里来的?提出问题后,他 又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娓娓动 听地向读者解释。 文中那多互不相干的内 容及解释,是多种多样的材 料,经过严密思考构成一个 完整精密的整体。比如“碗 柜”那一章的结构、在这里 ,待着厨房里瓦罐的高贵亲 属——浅盘、深盘、茶杯、 茶碟、糖罐、茶壶和有柄细 瓷大杯子,以及用沙子制成 的玻璃制品。关于瓷器和玻 璃制品的故事里包含许多内 容:制造瓷器的秘密,制造 “坚硬”的液体———玻璃的 方法,以及玻璃的特性。这 是一篇环环相扣的故事,所 有的一切都是围绕瓷器和玻 璃展开的。全书的架构体系 遵循这样一个严密的计划, 读者就这样循着作者的计划 一步一步地获取知识。 米·伊林在家里走了二十 多步,就写了一本小书,然 后告诉我们,这是一本导游 书,是写给那些愿意在家里 做一次旅行的人的。他的科 普,是以日常生活的事物为 主线,以文艺的笔调讲哲学 的道理和科学的知识。他那 高超的写作技巧、阐述的科 学基本原理,具有很深的现 实意义。 导语 米伊林在水龙头前,他开始想为什么水能灭火?他的一位熟人说,因为水又湿又冷。米伊林说,煤油也又湿又冷,你试试用煤油来灭火吧。但你最好还是不要试。环顾你的屋子,再想一想,是谁发明了细瓷器?有没有硬的液体?穿三件衬衣暖,还是穿一件三倍厚的衬衣暖?米伊林用浅显易懂却又富有启发性的道理,娓娓动听地向读者进行解释。 精彩页 第一站 自来水水龙头 ?文前小问号 水被称为人类生命的源泉,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物质。没有水,人能生存吗?水也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除了清洁功能,水还有哪些作用?除了洪水灾害,水还对人类造成了哪些危害?探索生活中的小秘密,让我们从熟悉的物质——“水”开始。 人类是从何时开始洗澡的? 现在,几乎所有城市都通了自来水。我们每人每天可以用十多桶水。可是,在古代社会,也就是15世纪至16世纪,连住在巴黎这种大城市里的人们每天也只有一桶水可用。你不妨仔细盘算一下,他们到底能不能经常洗澡,又能有多少水可以供他们洗衣服、打扫房间呢…… 其实,那时候的人们没有多少水可用也没什么可奇怪的——那个时候城市里还没有通自来水。当然,有些城镇广场上也有水井,人们需要用水时,可以用木桶把水打上来。一些小城镇到现在还用这种方法取水。然而,这种井水不是特别卫生,井里经常有死猫或死老鼠。 古代的人们缺乏的不仅是水,也缺乏卫生观念。现在的人们每天都要洗漱一番,但保持自身清洁这个观念却不是自古就有的。 三百年前,就算是一国之王也不觉得应该每天洗漱一番。众所周知,法国国王的寝宫奢华无比,你在里面可以看到法国国王那张大得出奇的床,如果不用一种叫“铺床棍”的特殊工具帮忙整理,这床铺就没法儿整理好;你可以看到床上面垂下来的华丽帐慢,用四根金色的床柱支撑着,如同一座微型神殿;你还可以看到地上铺着价格高昂的地毯、威尼斯产的镜子和做工精密的钟表。可是,不管你在这座宫殿里怎么找,都找不到一个洗脸盆。 每天清晨,仆人们会给法王呈上一块用水打湿的毛巾,国王就是用这块湿毛巾洗脸擦手的。在那时候的人们看来,这种清洁方式已经足够了。 我们国家的人们还是比较爱干净清洁的。住在莫斯科的外国人很奇怪俄国人为什么经常光顾洗澡堂子。柯林斯医生曾写过这样一段话:“俄国人因为宗教信仰的要求,必须经常要去洗澡,所以在莫斯科,澡堂子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收益也不错。冬天生着炉火的时候,他们常常用冷水冲澡。有些人即便是正在澡堂里洗着澡呢,也要跑到外面的雪地里打个滚儿,再跑回澡堂里去,” 然而,当我们把目光调转回到巴黎,会发现这里的人很少换洗衣服,一个月顶多换个一两次。那个时候的人们关心的不是身上穿的衬衣够不够干净,而是袖口上的花边够不够名贵,衣襟上的刺绣够不够漂亮。到了晚上,法国人会把包括衬衣在内的所有衣物都脱掉,然后光着身子睡觉。 直到大约两百年前,人们才开始勤换衣物。 手帕也不过是两三百年前才流行开,其使用历史也不是很长。最先开始使用手帕的人数量也不是很多。连很多达官显贵都觉得手帕是奢侈品,用不用都无关紧要。 床上方悬挂的帐幔纵然华丽无比,但也并不只是为了追求美观,更是为了挡住天花板上掉下来的虫子。在古代,即便是在王宫里,臭虫也多得很。在一些古代留下来的旧宫里,至今还保留着一种防臭虫的阳伞。 其实,帐幔起不到防臭虫的作用,倒是它那层层叠叠的褶皱,可以让臭虫活得舒舒服服的。 古代的城市还有一个大问题,就是没有下水道。巴黎的人们都是从窗口直接把脏水泼到外面的街道上去。脏水直接流进街道中央挖出的深沟里去。行人从街面上过时,都得紧贴着墙角过去。莫斯科也脏得很。1867年莫斯科在铺设煤气管道的时候,从地底下发现了15~16世纪铺的木质街面遗迹。底下最古老的街面上淤积了一俄尺(约70厘米)厚的污泥,其上是一层街面——这是距离现在比较近的,上面同样覆盖着一层污泥。 怪不得古代生病的人比现在多多了。那个时候,人们不懂得哪些地方是肮脏不堪的,哪些地方是疫病肆虐的。过去还发生过这样的事:由于鼠疫或天花等疫病肆虐,整座城市都被荒废了。半数孩童连十岁都活不过。每个角落都挤满了因罹患天花或麻风病而毁容的穷苦人。 那究竟是什么使得我们现代人的体魄变得更加健康强壮呢?答案是自来水、肥皂和整洁的衬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