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燕园师恩录(精)/凤凰枝文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景琳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是作者近年所写关于北大老师的回忆文章的结集,共计18篇回忆文章,回忆对象包括吴组缃、林庚、吕乃岩、吴小如、陈贻焮、阴法鲁、彭兰、周先慎、曹先擢褚斌杰、谢冕、 孙玉石、乐黛云、袁良骏、徐继曾等先生。从求学期间的散碎回忆及北大课堂内外的受学承教出发,进一步查找资料,阅读先生的代表作,在每篇文字当中,尽力展现诸位师长的学术历程,引导读者一窥其研究格局,在记述师长的学问当中,细致入微的摹写出其人性情。在灵动亲切的文字当中,充盈着对母校及师长的至情。
作者简介
王景琳,生于宁夏灵武,祖籍天津。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4年获北京大学文学硕士学位,曾任教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现为加拿大政府外语学院汉语言文化教师。
目录
文人中的“剑客”——永远的吴组缃先生
诗化了的学者、教授——久闻其名的林庚先生
我们的第一位文学史老师——忆吕乃岩先生
何九盈先生二三事
学者教授群里的“性情中人”——纪念吴小如先生
宽厚仁慈、诲人不倦的师者——怀念陈贻焮先生
一生低调的大家——记阴法鲁先生
“清辉依旧透窗纱”——忆彭兰先生
于细微处见功力——为周先慎先生纪念文集而作
做“小学问”的大学者——写在曹先擢先生辞世之际
迟到的纪念——写在褚斌杰先生去世12周年之际
“老顽童”谢冕老师
虽远犹近的孙玉石先生
比较文学的掌门人、跨文化研究的旗手——乐黛云先生印象
袁良骏先生:一生锋芒毕露的斗士
一生求真的学者、师长——怀念徐继曾先生
我的一位最特殊的“老师”——我与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不解之缘
燕园,我生命中的里程碑
后记
序言

夏晓虹
本书作者王景琳是我的
大学同学,他把近年所写
关于北大老师的回忆文章
结集成册,邀我作序,理
由是“我的老师也是你的老
师”,让我无可推脱。并且
,就同班同学而言,景琳
兄也算是我在北大学习期
间交往最多的男生,确实
有话可说。
话说当年,我是以第二
批录取的走读生身份进入
北大,错过了与全班同学
相互介绍认识的机缘。加
以从小学以来沿袭已久的
男女生之间的界隔,让我
与本班男生也少有往来。
以致在感情最袒露的毕业
留言中,不止一位男同学
提到,大学四年,不记得
和我直接交谈过。这其中
,景琳兄应是极少数的例
外,尽管我们真正熟识起
来,也还要到研究生阶段

大学期间,我第一次对
景琳兄留下深刻印象,是
在三年级第一学期陈贻焮
先生开设的“三李研究”选修
课上。当时课程刚刚过半
,景琳兄即率先呈交了题
为《李白从璘辨》的论文
。有着“赤子之心”的陈先生
批阅后,立刻热情洋溢地
在课堂上大力夸赞,景琳
兄由此脱颖而出,成为我
们班古代文学研究的新秀
。还记得陈先生对景琳兄
大作的评说,除了肯定其
好学深思、善于发现问题
和组织材料,更指点了论
文作法。景琳兄的初稿应
是将最关键的史料尽先端
出,然后再从头说起。陈
先生认为,这条材料应当
留在最后,经过百转千回
,曲折道来,最后一锤定
音,文章才好看。这一教
导对我的论文写作也很有
启发,所以至今不忘。
与景琳兄更多的交集在
读研究生之后。特别是
1983年夏,按照当时的研
究生实习规定,景琳兄的
导师褚斌杰先生要带领弟
子南下进行学术考察,我
的导师季镇淮先生因年迈
体弱,不宜出门,便将我
托付给褚先生,因此得与
景琳兄以及后来做过深圳
大学校长的章必功兄同行
。王、章二兄跟随褚先生
,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
我则在近代段。我于是笑
称,正是有赖于我的加入
,本来到了曲阜,拜过孔
庙就该折返的二人,才可
以延长旅程至江南。必功
兄走到南京,已是归乡情
切,直接回了铜陵。剩下
我和景琳兄,一路跟着褚
先生,经上海,到绍兴,
从杭州返京。十来天相处
,可以想见,说的话足够
多。
和我不同,景琳兄性格
比较外向。沿途交谈留给
我的感觉是,他对自己的
学术前途有明确的规划和
充足的自信。其实,早在
大学本科时期,景琳兄已
抱定从事古代文学研究的
志向,选课亦自觉有所偏
重。因此,读研对他正是
必由之路,录取后选择专
业方向时,景琳兄也顺当
地进入了先秦两汉文学段
,在自己感兴趣且有所积
累的领域里继续深耕。这
些是我早就知道的。
而我此前不了解的是,
景琳兄原来与任课的多位
老师保持着相当密切的联
系。这是读此书稿的一大
发现。77、78级的学生求
知若渴是出了名的,课间
休息时,授课老师被提问
的学生包围,是教室里常
见的一道风景。我虽不在
此列,但也知道,大多数
提问者也就到此为止,不
会再登堂入室。而景琳兄
不然,他与本书中写到的
多位老师显然有更频繁的
接触。
比如彭兰教授,早就听
说她是闻一多先生的干女
儿,由闻先生主持,与日
后同在北大任教的著名哲
学家张世英结为伉俪,颇
具传奇色彩。和景琳兄相
同,我也慕名选修了彭先
生讲授的“高岑诗研究”,却
连期末上交的读书报告写
了什么也已想不起来。景
琳兄则不仅在课堂上与彭
先生有深入讨论,而且多
次登门求教,甚至毕业论
文的重大修改也是听取了
彭先生的意见。我对彭兰
先生最后的记忆是,她来
参加我们班的毕业合影,
因下雪路滑,跌倒摔伤,
让我们一直很内疚。现在
才知道,原来当时因景琳
兄常出入其门,班长特意
委派他接送,而彭先生性
急,提早出门,方有此闪
失。
自然,从专业角度说,
景琳兄最熟悉的还是古代
文学教研室的老师,如吴
组缃、林庚、吴小如、陈
贻焮、褚斌杰、周先慎诸
先生,在本书中都有精彩
、生动的记述。其他如现
代文学教研室的孙玉石、
乐黛云、袁良骏,以及当
代文学教研室的谢冕教授
,景琳兄也因修课之故,
对其学问、风采有所体认
。最让我意外的是,除了
文学专业的老师,像古文
献专业的阴法鲁先生、汉
语专业的曹先擢先生,我
在校读书时完全未听过课
,景琳兄却与之多有过从
。不但亲承音旨,他与阴
先生还一度比邻而居,拥
有了更多日常的交会。所
修曹先生开设的《说文解
字》课,竟然也是专为他
与必功兄开的小灶。如此
转益多师,深入堂奥,景
琳兄治学精进、日后著述
丰赡亦在意料中。
值得称道的是,景琳兄
叙写师恩并不满足于散碎
的回忆,由课堂内外的受
学出发,他还进一步查找
资料,阅读代表作,在每
篇文字中,尽力展现诸位
师长的学术历程,引导读
者一窥其研究格局。例如
,从何九盈先生为我们上“
古代汉语”课以及课外的系
列讲座说起,牵引出其关
于全球化时代汉语与汉字
文化意义的著述;记阴法
鲁先生一文,以讲授“中国
古代文化史常识”课的“概论
”开篇,依次述及阴先生在
《诗经》研究、中国古代
导语
这本小书中,作者只写了十七位老师。这十七位老师集中代表了作者对所有北大老师的深切怀念与感恩。尽管时隔四十多年,自己又远在万里之外,过去30年来也仅仅重返校园一次而已,但在北大度过的人生中最为美好的时光,特别是所有老师给予作者的谆谆教诲已深深地融进了自己的生命之中。所以作者谨以此书作为对他们的永远的纪念。
后记
2002年,比同班同学小
两岁、第一次独立生活的
女儿王徐一高中毕业,考
进了距家200多公里的麦吉
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
)。最初的半年,我与妻
几乎每个周末都会驱车前
往蒙特利尔探望。那时适
逢加拿大最为美丽的秋季
,渥太华通往蒙特利尔高
速公路两旁层林尽染,色
彩缤纷,美得醉人。一天
,边开车边聊天,我脑海
中突然进出了上大学时林
庚先生给我们上楚辞课时
所目睹的一幕情景,于是
就讲给同车的妻听。妻立
刻被我描述的景象与林先
生讲课的风采吸引住了。
自此,每逢开长途,闲话
说完,妻都会请求我接着
聊北大老师的故事。妻是
在北大校园出生、长大的
,对北大之人之事自然有
着一种与非北大子弟不同
的亲切感、熟悉感。后来
,女儿大学毕业,考人多
伦多大学(University of
Foronto)医学院。四年后
又在多伦多大学与麦克马
斯特大学(McMaster
University)做了五年住院
医。这期间,每逢长周末
我们往返上千公里去多伦
多(Toronto1或汉密尔顿
(Hamilton)十几小时的
车程,便成了我的回忆专
场。一位位曾经熟识的、
不熟识的,教过我的、没
教过我的北大老师群像,
随着记忆的流动,越来越
清晰地浮现在我的面前,
成了我与妻之间一个聊不
完的话题。每次一开讲,
妻都听得沉浸于其中,浑
然不觉旅途之劳顿。妻曾
多次对我说,以后你有时
间了,一定得写一部北大
恩师录,这才不枉你在北
大走了一回,也算对得起
你与北大的一生之缘。
新世纪初年,我与妻除
日常教学以外,还负担着
大学、政府语言培训中心
,以及几家中文学校教学
大纲、教程以及考题的编
撰工作,极为繁丘。2012
年伊始,我们决定减少教
学,回归我们曾经热爱的
学术研究。我们先后花了
几年时间,完成了书稿《
庄子的世界》,此书已于
2019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忝为2019年度“中国好书”
;随后又整理、修改了过
去发表的有关庄子的论文
并补充了几篇新作,汇编
成书。这就是台湾文津出
版社2018年出版的《庄子
文学及思想研究》。两部
书稿交出去之后,我终于
可以全力以赴地写这本《
燕园师恩录》了。
在这本小书中,我只写
了十七位老师。但教过我
、指导过我、值得写的老
师还有很多很多,例如中
文系的袁行霈、陈铁民、
张少康、费振刚、胡经之
、金开诚、马振方、洪子
诚、闵开德、赵齐平、周
强,历史系的邓广铭,哲
学系的叶郎、许抗生、张
世英、熊伟,还有东语系
、西语系、心理学系的其
他老师以及至今仍然是我
们班主任的张剑福老师等
等,只是囿于种种局限,
深感自己笔力笨拙,无法
尽情为所有老师一一画像
,勾勒出他们的音容笑貌
、人格魅力与神采来。无
论如何,这十七位老师集
中代表了我对所有北大老
师的深切怀念与感恩。尽
管时隔四十多年,自己又
远在万里之外,过去30年
来也仅仅重返校园一次而
已,但在北大度过的人生
中最为美好的时光,特别
是所有老师给予我的谆谆
教诲已深深地融进了自己
的生命之中。谨以此书作
为对他们的永远的纪念。
在书稿付梓之际,我要
感谢我妻徐匐。在写作过
程中,我每写完一篇,作
为第一读者的她,总是坦
率而又具体地提出修改意
见。她的一些建议为此书
增色不少。当这部小书即
将完稿时,与我在北大同
学六年半(本科四年研究
生两年半)的北大中文系
著名学者夏晓虹兄通读了
全书,慨然允诺为拙作为
序并修订了书稿中的一些
错讹、误记之处;承蒙华
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蒋
寅兄力荐于凤凰出版社,
并获出版社李相东先生的
倾力支持,终于使得拙作
得以付梓。景琳在此一并
谢过。
最后我还有一个小小的
心愿,那就是我两个在加
拿大出牛的小外孙梁棉洋
、梁袜桐有朝一日不但可
以读懂此书,而且有机会
踏着外祖父曾经走过的道
路,成为北大新一代校友

千景琳2020年11月11日
于渥太华寓所
精彩页
文人中的“剑客”——永远的吴组缃先生
“剑客”,行侠仗义者也。而文人“剑客”,则有着不畏名流权贵、仗义执言、偏激张狂的独特风采。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法国作家大仲马《侠隐记》(又译《三剑客》《三个火枪手》)的中译本与电影刚刚传入中国,备受追捧,于是,坊间流传的清华校史,就出现了若干版本的“清华三剑客”“清华四剑客”。最早的“清华三剑客”,指的是周培源、金岳霖、陈岱孙三位,其后也有陈岱孙、叶企荪、金岳霖之说。而“清华四剑客”则指的是吴组缃、林庚、季羡林、李长之四位文坛大侠。此四位先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同时就读于清华园,虽不同系,却都是蜚声一时的文坛才俊。五十年代院系调整,四人中除李长之外,其他三位都成了北京大学教授。
1
据说,“清华四剑客”之说最早出自季羡林先生1994年1月11日所写的《悼组缃》一文:
距今六十四年以前,在三十年代的第一年,我就认识了组缃,当时我们在清华大学读书,岁数相差三岁,级别相差两级,又不是一个系。然而,不知怎么一来,我们竟认识了,而且成了好友。当时同我们在一起的还有林庚和李长之,可以说是清华园“四剑客”。大概我们都是所谓的“文学青年”,都爱好舞文弄墨,共同的爱好把我们聚拢在一起来了。
经后人考证,“清华四剑客”之说只是季先生“事后追忆所打的比方”b,季先生后来自己也澄清道:“当时并没有什么清华‘四剑客’之类的名称,可我们毫无意识地结成了一个团伙,则确是事实。我们会面,高谈阔论,说话则是尽量夸大,尽量偏激,‘挥斥方遒’,粪土许多当时的文学家。”
无论“四剑客”之说的由来究竟如何,所谓高谈阔论,夸大偏激,指点江山,蔑视名流,却实实在在地道出了四位先生的文人“剑客”之风。“清华四剑客”中,林庚、吴组缃先生都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除了其学术成就之外,林庚先生又以诗名,吴组缃先生则以小说名。我在北大中文系读书的6年半中,正好赶上老先生们辞别本科讲台的末班车,有幸上过林庚先生的“楚辞研究”、吴组缃先生的“中国古代小说史论要”与“红楼梦研究”。用同窗陈建功兄的话来说,他们是“拼了老命”“为我辈作一番绝唱”。在讲台上,林先生飘逸绝尘,吴先生稳健犀利,两位先生在学术领域、个性人格方面虽有诸多不同,但其“剑客”之风却一脉相通。
2
第一次与吴组缃先生的近距离接触是在1978年初、我刚刚踏入北大中文系文学专业的大门、系里组织的七七级同学与吴组缃先生的见面座谈会上。恢复高考后的北大中文系,文学专业七七级一共招了40多位学生,其中20来人上学前就发表过诗歌、散文或小说,有的同学甚至已经是文坛上颇有名气的青年作家了。想必当初抱着当作家、诗人的美好理想而跨入北大中文系门槛的,不仅仅是我一个。为了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园地,我们班率先创办了一份文学刊物《早晨》,我给刊物写的两首小诗中的一首居然被北大校报选中并转载了。今天看来,这实在算不了什么,但对当时初出茅庐的我来说却颇具鼓舞,一下子就把我的创作热情激发了出来。此后一个星期,我居然在上课之余一鼓作气搞出了篇万把字的小说。正在全力以赴的修改中,恰恰听到吴组缃先生要在32楼二楼的中文系会议室与同学们见面的消息。想来我当时的兴奋之情就是想掩盖也掩盖不住。
P1-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9 6:3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