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不朽的名作。《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本书采用全本的形式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这部经典史着的全貌,对原作进行了精心的整理,添加了精当的注释,并附以精美的古版画插图,使全书更具美感,本书为下部,包括了列传部分的内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史记全本(下)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西汉)司马迁 |
出版社 | 万卷出版公司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不朽的名作。《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本书采用全本的形式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这部经典史着的全貌,对原作进行了精心的整理,添加了精当的注释,并附以精美的古版画插图,使全书更具美感,本书为下部,包括了列传部分的内容。 作者简介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是我国西汉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史学家。毕生所著的《史记》,记事起于传说的皇帝,迄于汉武帝,共计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多万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既是历史的纪实,又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史记》的叙事简炼生动,尤其是富有戏剧性的场景描写,大大增加了作品的吸引力。语言朴素凝练,庄谐有致,被称为“古文”的最高成就。 目录 列传 卷六十一·伯夷列传第一 卷六十二·管晏列传第二 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卷六十四·司马穰苴列传第四 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第六 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 卷六十九·苏秦列传第九 卷七十·张仪列传第十 卷七十一·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 卷七十二·穰侯列传第十二 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卷七十五·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 卷七十七·魏公子列传第十七 卷七十八·春申君列传第十八 卷七十九·范睢蔡泽列传第十九 卷八十·乐毅列传第二十 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 卷八十二·田单列传第二十二 卷八十三·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 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卷八十五·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 卷八十六·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卷八十八·蒙恬列传第二十八 卷八十九·张耳陈余列传第二十九 卷九十·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 卷九十一·黥布列传第三十一 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卷九十三·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 卷九十四·田儋列传第三十四 卷九十五·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 卷九十六·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 卷九十七·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 卷九十八·傅靳蒯成列传第三十八 卷九十九·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 卷一百·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 卷一百一·袁盎晁错列传第四十一 卷一百二·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 卷一百三·万石张叔列传第四十三 卷一百四·田叔列传第四十四 卷一百五·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 卷一百六·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 卷一百七·魏其武安侯列传第四十七 卷一百八·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 卷一百九·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卷一百一十·匈奴列传第五十 卷一百一十一·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 卷一百一十二·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十二 卷一百一十三·南越列传第五十三 卷一百一十四·东越列传第五十四 卷一百一十五·朝鲜列传第五十五 卷一百一十六·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 卷一百一十七·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 卷一百一十八·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 卷一百一十九·循吏列传第五十九 卷一百二十·汲郑列传第六十 卷一百二十一·儒林列传第六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酷吏列传第六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传第六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游侠列传第六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佞幸列传第六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滑稽列传第六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日者列传第六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龟策列传第六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序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这是中国古人“修身”的两条 基本途径,晋代著名史学家 陈寿给自己的书斋命名为“ 万卷楼”。此后,历代以“万 卷楼”命名的书斋,由宋至 清有数十家,宋代有方略、 石待旦等;元代有陈杰、汪 惟正等;明代有项笃寿、杨 仪、范钦等;清代有孙承泽 、黄彭年等。可见,“读万 卷书”的理想在中国传统的 知识分子当中是何等的根深 蒂固。 读“万卷书”不仅是古人 的理想,当我们懂得了读书 的意义,部会自然而然地产 生强烈的“博览群书”的愿望 。然而,人类历史悠久,书 籍多如汪洋大海,时代发展 到今天,科技与经济的发展 更使得人类的精神领域空前 丰富。获取信息与知识的途 径不断增加。“万卷书”早已 不再是一个象征性的概念, 如何从这“万卷”之中,找到 最值得细细品读的作品,已 经成为人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 爱因斯坦曾说过:“在阅 读的书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 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 统统抛掉。”这正是在阐述 读书时选择的重要性。而他 所说的把我们“引到深处的” 东西无疑就是我们所需要的 深度阅度的作品,也就是我 们常说的经典作品。 卡尔维诺对经典作出的 定义之一是:经典就是我们 正在重读的。的确,在对经 典作品反反复复的品味中, 人们思想得到了升华,从浅 薄走向思考最后走到通达。 我们都曾有这样的感触,面 对海量的书籍和信息,一方 面人们在向着功利性浅阅读 大张其道,另一方面,我们 的精神深处又在不断地呼唤 能够滋养自己内心的深度阅 读。因此,经典的价值不仅 没有因为浅阅读时代的到来 而有所损失,反而更显示出 其珍贵来。 在惜字如金的中国传统 典籍当中,从来不乏这种需 要反复品味的经典。从先秦 诸子到历代的经史子集。这 些经典为一代代的中国人提 供了取之不尽的精神滋养, 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建 立了基础。我们把这种包蕴 中国文化的学问称为国学。 国学的范围非常广泛。包罗 万象的国学经典为我们提供 了广泛的教育。阅读国学经 典,也就是在与我们的“先 圣先贤”对话和交流,一步 步地楔进我们的历史和传统 。这个过程可以让我们领会 先贤的旨趣,把握他们的神 髓,形成恢弘的历史意识, 可以让我们通晓文义、熟习 经史、学问通彻,让我们成 为博学之士。另一方面,国 学经典所代表的传统学问, 更是具有极为厚重的伦理色 彩。阅读国学经典的过程, 不仅是增进知识的过程,而 且是一个熏陶气质、改善性 情、提高涵养的过程,这个 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着行 谊谨厚、品行端方、敦品励 行的谦谦君子。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 ,国学早已不再是人们追求 事功的唯一法典。我们也不 赞成对国学的功能无限夸大 。但毫无疑问。阅读国学经 典,必能促进我们对真、善 、美的崇敬之心,唤起我们 对伟大、深邃、美丽事物的 敏感和惊奇,同时也让我们 了解到先贤们在探寻知识过 程中思考的重大课题和运用 的基本原则。这些作品体现 着我们民族精神的精髓,如 《周易》所阐述的“自强不 息”的君子人格、《论语》 所强调的“和而不同”的包容 精神,《诗经》所培养的温 柔敦厚的情感,《老子》所 闪耀的思辨智慧,等等,它 们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传统 的精神范式。品读先贤留下 的经典,恰如与他们进行一 次次心灵的直接触碰,进而 去审视我们自己的内心,见 贤思齐,激浊扬清。 正是基于对国学经典的 这种认识,我们精选了这套 《万卷楼国学经典》系列丛 书,以期引导着步履匆匆的 现代人走近国学经典、了解 国学经典。在选编过程中, 我们希望能够体现这样一些 特点。 首先,我们希望这套丛 书能够最具代表性。在选目 中,我们注重于最经典、最 根源的作品,在有限的时问 内,把那些最具影响力,最 应该知道的作品提交给读者 。四书、五经、先秦诸子、 唐诗宋词等这些具有符号意 义的作品无疑是最应该为我 们所熟知的,因此,我们首 先推出的30种作品都是这些 经典中的经典。 其次,我们希望能够做 出好读的经典。在面对国学 作品时,佶屈的文言和生僻 的字词常让普通读者望而却 步。所以,我们试图用简洁 易懂的形式呈现经典,使普 通读者可随时随地以自己的 时问、自己的速度来进入阅 读。因此,我们为原著精心 添加了大量的注音、注释和 译文,使读者能够真正地“ 无障碍阅读”。需要说明的 是,我们对部分作品中做了 一些删减,将那些专业研究 者更关注的内容略去,让普 通读者能够更快地了解经典 概况。作为一名普通读者, 也许你会常常感慨,以前没 有花更多的时问去读更多的 经典,如今没有机会或能力 来细读,但实际上,读经典 什么时间开始部不算晚,“ 万卷楼”就是一个极好的途 径。重读或是初读这些经典 ,一样可以塑造我们未来的 生活。 第三,我们希望呈现一 套富有美感的读物。对于经 典而言,内容的意义永远排 在第一位,但同时,我们也 希望有精彩的形式与内容相 匹配,因而,我们在编辑过 程中选取了大量的古代优秀 导语 《史记》读来让人酣畅淋漓。这部煌煌巨著倾洒着一十有良知的哲人对生命的悟读与感知,澎湃着一种天地悠悠,前通古人,后接来者的英雄情怀。帝王卿相与市井小民共同演绎着一幕幕威衰豪兴亡的慷慨悲歌。司马迁用自己火热的笔呐喊着江湖的渴望,鞭笞着庙堂的丑恶,同情着百姓的苦楚,悲号着人间的不公。本书为下部,包括了列传部分的内容。 书评(媒体评论) 然自博极群书,皆称迁 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 。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 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 隐恶,故谓之实录。 ——(东汉)班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 骚 ——鲁迅 精彩页 卷六十一·伯夷列传第一 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惑。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而说者日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絮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天。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踱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日“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日“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贾子曰:“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 卷六十二·管晏列传第二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人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惺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忘,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