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1453年,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率军攻陷君士坦丁堡,千年东罗马帝国灭亡,欧洲震动。随后半个世纪,奥斯曼人继续扩张。到了16世纪初,虽然扩张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奥斯曼仍是一个以巴尔干和安纳托利亚为主体的中等国家,直到它迎来了第九任苏丹:塞利姆一世(1470-1520)。 塞利姆是穆罕默德二世的孙子。作为非长子的他本与苏丹大位无缘。然而,由于哥哥与父亲反目,他借机通过政变成为苏丹。登上大位的塞利姆发动了三次东征。查尔迪兰战役,塞利姆击败了势头正盛的波斯萨法维王朝的开国君主伊斯玛仪,压制了萨法维的上升势头,也拉开了伊斯兰教内部逊尼派和什叶派持续斗争的序幕。达比克草原战役,塞利姆一天便击溃了埃及马穆鲁克王朝的军队,马穆鲁克苏丹阵亡,阿勒颇、大马士革和耶路撒冷等名城相继落入塞利姆手中。赖丹尼耶之战,塞利姆不到一个小时便再次大败马穆鲁克军队。不久,塞利姆在马穆鲁克首都开罗称哈里发,确立了在伊斯兰世界的至尊地位。短短不到4年,奥斯曼帝国就在塞利姆的领导下崛起为横跨欧亚非三洲的世界帝国。 塞利姆不仅重塑了奥斯曼帝国和中东的政治生态,在他带领下蒸蒸日上的帝国还将影响辐射到了全球。帝国对东西方商路的垄断,导致哥伦布等人冒险穿越大西洋,最终发现了新大陆。而殖民美洲的欧洲人也用他们在旧大陆与奥斯曼人打交道的方式,与印第安人打交道,从而引发了新大陆的一系列冲突。同时,帝国的扩张也给欧洲带来了巨大压迫感,一些欧洲人将欧洲相较于奥斯曼的劣势归因为道德堕落,主流信仰遭到挑战。因此,倘若忽略奥斯曼帝国的作用,我们就无法完整地理解大航海时代和现代早期的世界。 本书既是一部关于塞利姆的传记,充斥着手足相残、父子反目、诸子夺嫡等权斗故事,以及塞利姆的赫赫战功;也是一部摆脱欧洲中心主义,以奥斯曼帝国为中心,描绘1470-1520年全球历史的创新之作,强调了奥斯曼帝国在大航海、宗教改革等重大事件背后的作用,补全了我们对现代世界起源的认知图景。 “奥斯曼之影”与“真主之影”永远投在了世界上。 作者简介 栾力夫,1985年生人,中国人民大学英语专业学士,香港大学新闻学硕士。生于东清铁路枢纽哈尔滨,现居北京。某冬,返乡观鞑靼人清真寺,归而译本书。虽不以历史为业,然寄热爱历史之情于阅读与翻译之中。译有《战争:文明的冲突和演变》《货币简史:从花粉到美元,货币的下站》等书。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苏丹之子(1470-1487) 1 世界之芳 2 帝室手足 3 一个流亡海外的奥斯曼人 第二章 总督(1487-1500) 4 学习家族事业 5 边疆掌权 第三章 奥斯曼人(1492) 6 哥伦布与伊斯兰 7 哥伦布的十字军远征 8 新世界的伊斯兰 9 基督教“圣战” 10 伊斯帕尼奥拉的泰诺人穆斯林 11 在奥斯曼帝国寻找耶路撒冷 第四章 远近之敌(1500-1512) 12 东方异端 13 宇内之敌 14 克里米亚之夏 15 目标:伊斯坦布尔 16 独一无二的苏丹 第五章 塞利姆的世界战争(1512-1518) 17 “他们的归宿是火狱” 18 兄弟之国 19 征服“肚脐” 20 征服世界 第六章 终的边疆(1518-1520) 21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22 大西洋之柱 23 永恒 第七章 后裔(1520年之后) 24 塞利姆的宗教改革 25 美洲的塞利姆 尾声 笼罩土耳其之影 致谢 年表 塞利姆及他的世界 注释 序言 在得克萨斯州与墨西哥 的边境、格兰德河(Rio Grande)注入墨西哥湾的 入海处,坐落着一座静谧的 边境城镇。这座城镇有着一 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名字:马 塔莫罗斯(Matamoms)。 Mata,源自西班牙语的动 词matar,意为“杀戮”;而 moros,即英语里的Moors ,在西班牙语里意为“摩尔 人”,是西班牙基督徒对穆 斯林的蔑称。因 此,“Matamoros”就是“摩 尔人杀手”,这一称号似乎 与美洲的过去和今日都毫无 关联。为什么一个位于墨西 哥东北部、阳光明媚的边境 城镇会被取名叫“摩尔人杀 手”?难道在墨西哥或得克 萨斯,穆斯林真的曾经是需 要生死相搏的敌人? Matamoros一词是信仰 天主教的西班牙人留下的。 在他们看来,每一位基督徒 士兵都有义务成为“摩尔人 杀手”。从711年开始,西班 牙的大片地区都处于穆斯林 的统治之下,一直到1492 年这个在地缘政治历史上不 平凡的年头。在这一年,西 班牙的基督教军队夺取了( 他们更愿意把此举说成是“ 夺回了”)穆斯林在伊比利 亚半岛上的最后一个据点; 也正是在这一年,一位名字 广为人知的“摩尔人杀手”—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为 西班牙在对抗伊斯兰教的战 争中开辟了一个新的战场。 在伊莎贝拉和斐迪南征服格 拉纳达期间,身为一个普通 士兵的哥伦布展示了自己对 宗教的虔诚。终其一生,哥 伦布不止一次与穆斯林作战 。在一次又一次的战斗,尤 其是与西班牙在地中海上最 主要的敌人奥斯曼帝国作战 的过程中,哥伦布变得越发 渴求穆斯林的鲜血,他在灵 魂深处也时刻感受着“圣战” 的重任。因此,当他在惊涛 骇浪中颠簸西行之时,主宰 他思绪的并不是发现新事物 的渴望或是追逐商业利益这 些世俗的想法。在他驶向美 洲的旅途中,最重要的驱动 因素其实是宗教狂热:他要 帮助基督教世界对抗它最主 要的敌人——伊斯兰教。 尽管基督徒在伊比利亚 半岛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但 是在几乎所有其他地方,他 们都在奥斯曼人面前节节失 利,人口被掳,土地沦丧, 商业影响力消散。驱动哥伦 布舰队的三艘帆船扬起白帆 向前航行的最重要意识形态 因素,正是15世纪的世界最 紧要的那场政治较量——天 主教欧洲与伊斯兰教的奥斯 曼帝国之间的较量。几乎所 有有关世界历史的传统记述 在这一点上都犯了错——奥 斯曼帝国才是欧洲人前往美 洲的真正原因。 从1492年之前的半个世 纪起,直到其后的数个世纪 里,奥斯曼帝国都是地球上 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它是古 罗马之后地中海地区版图最 辽阔的帝国,也是伊斯兰世 界历史上最长寿的帝国。在 1500年前后的几十年里, 奥斯曼帝国控制的土地和人 口超过了其他世界性强权。 奥斯曼帝国垄断了前往东方 的商路,同时在陆地和海洋 上都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 正因如此,15世纪西班牙王 国与葡萄牙王国的商人和水 手才被迫离开地中海,冒险 尝试那些穿越大洋、绕过大 洲的凶险航线,最终成为环 游世界的探索者。他们所做 的这一切,都是为了避开奥 斯曼人。 在15、16世纪之交,奥 斯曼帝国改变了从中国到墨 西哥的已知世界。建立了霸 权的奥斯曼帝国与西班牙、 意大利诸邦、俄国、印度、 中国乃至其他伊斯兰强权在 军事、思想和经济等领域都 展开了竞争。在这一时期, 奥斯曼人在几乎所有的重大 事件中都发挥了这样或那样 的作用,其影响一直波及今 日的世界。那些我们耳熟能 详的历史人物——哥伦布、 瓦斯科·达·伽马、蒙特祖玛 (Montezuma)、宗教改 革者马丁·路德、军阀帖木 儿和数代教皇,以及数以百 万计的重要或次要的历史人 物,都由于奥斯曼帝国的存 在而改变了自己的行为,重 新定义了自己在历史上的位 置。 奥斯曼帝国举起伊斯兰 教的大旗,向西侵入欧洲, 这是促成马丁·路德宗教改 革的主要推动力之一。而在 帝国的东部边疆,奥斯曼帝 国与伊朗的萨法维王朝之间 的战争则加剧了逊尼派与什 叶派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 直至今日还在撕扯着伊斯兰 世界。奥斯曼人的军事征服 和精明的经济头脑还创造出 了世界上最早的全球性商品 之一——咖啡,而他们发明 出的咖啡厅更是刺激了资本 主义世界消费主义的发展。 随着欧洲人被迫远离地 中海——或者更确切地说, 是被逐出了地中海——基督 教欧洲出现了一种末世心态 。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基督 教和伊斯兰教正在争夺着世 间造物的肉体与灵魂。待到 那些自封的“基督的战士”来 到新世界,他们便继续他们 之前的战争,攻击这片遥远 土地上的原住民。这些“摩 尔人杀手”用他们在旧世界 与伊斯兰教打交道时积累的 经验来看待美洲和美洲的各 民族,甚至拿所谓“抗击伊 斯兰教”的职责当借口,试 图为他们将西非奴隶贩卖到 美洲的行径正名,而这一举 动还得到了教皇在宗教和法 律层面上的支持。因此,倘 若忽略伊斯兰教的作用,我 们就无法完整而正确地理解 哥伦布和他的时代。 …… 塞利姆还是奥斯曼帝国 最初几位以非长子身份登上 苏丹宝座的皇子之一,是第 一位只有一个 导语 奥斯曼崛起为横跨欧亚非三洲大帝国的传奇历程。 摒弃欧洲中心论、以奥斯曼帝国为中心解读现代世界的起源,透视大航海、宗教改革背后的推手。 以一位冷酷苏丹传奇的一生,全景展现奥斯曼帝国的宫廷斗争和对外扩张。 耶鲁大学历史系主任阿兰·米哈伊尔重新解释现代世界起源的重磅新作! 后记 笼罩土耳其之影 自从苏莱曼将父亲迁葬 到他的永恒居所,将近五个 世纪过去了。现在,又一位 国家元首成了塞利姆陵寝的 常客,他就是雷杰普’塔伊 普·埃尔多安,土耳其现任 总统和前总理。土耳其的这 位领袖对塞利姆表现出的极 大兴趣,远超过对奥斯曼帝 国历史上其他任何人物的兴 趣,他还不惜动用大量的资 源,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弘扬 这位苏丹的遗产。 2013年5月29日,埃尔多 安和他伊斯兰主义的正义与 发展党(Justice and Development Party,土耳 其语缩写为AKP)同僚们在 博斯普鲁斯海峡的西侧无比 清晰地展现了他们对塞利姆 的向往与崇敬。他们与其他 政要、官员、商界领袖、工 程师和国内外媒体齐聚此地 ,参加了横跨这条著名水道 的第三座大桥的破土动工仪 式。在这一天到来之前,这 座新桥的名称始终保密。“5 月29日”在土耳其有着非同 寻常的含义,它是1453年 穆罕默德二世征服君士坦丁 堡的纪念日,而此前修建的 横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两座 大桥中,就有一座以穆罕默 德的名字命名(另外一座, 也是第一座横跨博斯普鲁斯 海峡的大桥,只是被简单命 名为博斯普鲁斯大桥而已) 。在穆罕默德征服伟业560 周年纪念日这天,第三座大 桥被宣布将以穆罕默德的孙 子的名字命名——冷酷者苏 丹塞利姆大桥(Yavuz Sultan Selim Koprusu)。 用塞利姆的名字来命名 这座新的洲际大桥,是为了 服务于埃尔多安的政治目标 。他和他的伊斯兰主义政党 的同僚们时常将自己描述为 奥斯曼人的“子孙”,这在现 代土耳其的领袖人物中可谓 独树一帜。从在第一次世界 大战之后的1923年创立了 土耳其共和国的穆斯塔法· 凯末尔·阿塔图尔克 (Mustafa Kemal Atatnrk) 开始,土耳其的政治精英们 一直将帝国与共和国明确分 开来。事实上,共和国之所 以建立,就是为了纠正导致 帝国最终灭亡的错误。现代 土耳其用世俗主义取代了伊 斯兰教,用议会取代了苏丹 ,用拉丁字母取代了奥斯曼 字母,用土耳其认同取代了 奥斯曼认同。 土耳其共和主义的拥护 者声称,土耳其民族主义可 以将所有在帝国漫长历史中 发挥负面作用的“虚弱的脓 肿”——亚美尼亚人、库尔 德人、阿拉伯人、希腊人和 其他“孱弱的非土耳其人”— —从土耳其的政治躯体内清 除出去。因此,土耳其的领 袖们明确拒绝了奥斯曼帝国 长久以来的统治理念,即在 帝国境内允许不同民族与文 化群体自治,以换取他们对 奥斯曼帝国统治权的承认。 如同在其他地方一样,土耳 其的民族主义运动也充满了 争议和暴力。即便现代土耳 其的统治者愿意承认曾经使 用过一些暴力,他们也辩解 称这些暴力行为是为了“纠 正”帝国的“错误”而不得已 为之,而帝国的所谓错误就 是它的多语言、多宗教和多 元文化的特质。凯末尔以来 的土耳其领袖更热衷于强调 土耳其的共和主义,而不是 谈及土耳其与奥斯曼帝国在 历史上的联系,直到埃尔多 安上台。 埃尔多安与以往领导人 的不同之处,有一部分体现 在他颇有心机地拥抱了奥斯 曼帝国的部分遗产。他将自 己塑造成土耳其的新一类政 治家,不再拒绝土耳其的奥 斯曼传承,而是对其加以弘 扬。他还(至少在象征意义 上)拥抱了奥斯曼帝国的苏 丹制传统。通过诸如此类的 种种方式,埃尔多安试图将 共和国与帝国融为一体,服 务于他的政治目标。他在这 一过程中动用的主要工具之 一就是宗教。埃尔多安时而 称自己是一名伊斯兰的世俗 主义者,时而称自己是一名 世俗的伊斯兰主义者,但不 管怎么说,他都在土耳其的 公共生活中增加了可见的伊 斯兰元素。他将伊斯兰教视 作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共同文 化习俗,从而可以将他与奥 斯曼帝国的传统以及土耳其 国境之外的穆斯林(虽然只 是一部分穆斯林)联系在一 起。因此,塞利姆就成了关 键的一环,因为是塞利姆将 奥斯曼帝国变成了一个以穆 斯林为多数人口的国家,是 塞利姆赢得了哈里发的称号 ,并先发制人袭击任何阻挡 奥斯曼帝国野心的势力。 在埃尔多安看来,塞利 姆在政治上的扩张主义和对 正统逊尼派教义的支持是十 分值得赞颂和效仿的。对于 埃尔多安及其热情的支持者 而言,塞利姆最重要的身份 就是奥斯曼帝国——因此也 就是土耳其国家——利益的 坚定的捍卫者,而他们也想 要咄咄逼人地建立属于他们 自己的土耳其伊斯兰强权。 在世界舞台上,塞利姆当年 的奥斯曼帝国要远远强于今 日的土耳其,而埃尔多安想 要恢复昔日的全球影响力。 在他看来,共和国在20世纪 失去强大影响力的原因之一 就是其坚定的世俗主义。在 埃尔多安及其支持者看来, 伊斯兰教是文化和政治上的 力量源泉,是奥斯曼帝国往 日荣光的关键组成部分,而 他们要在当代土耳其身上重 现帝国的荣光。 …… 埃尔多安最大限度地利 用了这一事件。在赢得了赋 予他几乎无限权力的公投之 后,他的第一个举动就用意 如此明显,其影响力一直波 及居伦在宾夕法尼亚的总部 。塞利姆是第一位身兼奥斯 曼帝国苏丹和哈里发双重身 书评(媒体评论) 米哈伊尔对现代社会的 重新解释是雄心勃勃的、带 有挑战色彩的……一部关于 大变革时代奥斯曼帝国的精 彩入门读物。 ——彼得·弗兰科潘Peter Frankopan 牛津大学拜占 庭研究中心主任 《丝绸之 路》作者 奥斯曼帝国深藏在现代 世界背后。米哈伊尔的这本 新书很好地介绍了奥斯曼历 史上的一位关键人物:苏丹 塞利姆一世。 ——玛丽·比尔德Mary Beard 剑桥大学古曲学教 授 《罗马元老院与人民》 作者 本书充满了跨文化交流 的细节,但引人注目的是米 哈伊尔的另一个主题:奥斯 曼帝国塑造了我们的现代世 界。他将本书称作一种修正 主义的解释……强调伊斯兰 教在塑造欧洲历史、美洲历 史和美国历史的一些基本要 素时所起到的作用。 ——伊恩·莫里斯Ian Morris 斯坦福大学历史学 教授 《西方将主宰多久》 作者 本书的核心是一部快节 奏的传记,讲述了主人公手 足相残,被控弑父的故事, 以及他所取得的辉煌战功, 可读性很强。 ——马克·梅佐尔Mark Mazower 哥伦比亚大学历 史学教授 《巴尔干五百年 》作者 本书是一部令人惊叹的 全球史作品。通过考察天主 教徒控制的大西洋与穆斯林 掌握的地中海之间漫长而纠 结的互动,米哈伊尔提出了 一个大胆的新方法来思考现 代世界的起源。 ——格雷格·格兰丁Greg Grandin 班克罗夫特奖得 主,纽约大学历史学教授 《必然帝国》作者 这是一个惊心动魄、扣 人心弦的故事,堪比《权力 的游戏》……本书修正了世 界现代史叙事,认为奥斯曼 帝国刺激了哥伦布航海,勾 起了欧洲民族国家的恐惧和 野心,并深刻影响了天主教 徒和新教徒的自我理解。 ——斯蒂芬·格林布拉特 Stephen Greenblatt 普利 策奖得主,哈佛大学特聘教 授 《大转向》作者 米哈伊尔对苏丹塞利姆 及其征服和改革的研究,正 确地将奥斯曼帝国置于早期 现代史的核心地位。 ——娜塔莉·泽蒙·戴维斯 Natalie Zemon Davis 普林 斯顿大学历史学荣休教授 《马丁·盖尔归来》作者 精彩页 1470年10月10日,在距离黑海70英里的内陆城市阿马西亚(Amasya)的皇宫中,居尔巴哈(Gulbahar)可敦在铺着紫色天鹅绒床单和放着绿色刺绣枕头的床上生下了一个孩子。根据当时的记录,这个孩子出生于一个星期三的傍晚时分。与此同时,就在这座皇家居所的墙外,一个头发蓬乱、蓄着大胡子、四处云游的苏非派(Sufi)潜修者正在接受一小群信徒的朝拜,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好奇的旁观者。此人对宫廷政治一无所知,也并非该城总督巴耶济德的心腹顾问,甚至算不上总督的熟人。不过,他却对人们讲述着他看到的宫墙内的幻象。“今天,就在这座承载着繁荣的宫殿里,一个幸运的孩子,一个终将收获幸福的天选之子将会出生,”这位潜修者预言道,“他的统治之光将照亮地平线,世上的居民都将嗅到他带来的繁荣的芳香。他将接替他的父亲成为君主和奥斯曼家族王朝诸领土的保护者。”如此大胆的预言在奥斯曼世界并不鲜见。形形色色的预言者和学者在帝国境内漫游,自称了解别人无法获知的现实与未来。这些以预言为生的人也时常预测下一位苏丹的诞生,且总会有一些直觉来的时机恰到好处,让他们时不时地能够做出一些准确的预测,从而吸引他们的主顾再来惠顾。 不过,阿马西亚这位苏非的预言却很快走向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方向。“他的身体是幸福的印记与好运的居所,”他继续说,“他的身上将出现七颗预兆皇室命运的痣。因这七颗痣,他将击败与他为敌的七个邪恶的统治者,大获全胜,然后凯旋。” 提到七颗痣并非偶然——“七”在伊斯兰世界是一个吉利的数字。天有七重,《古兰经》的第一章有七句经文,朝觐(Hajj)者要围绕伊斯兰教最神圣的圣地天房转七圈。最重要的是,数字“七”代表着世界的七个区域。当时的人们认为,整个世界分成七个区域,这算是地球拥有七个大洲的早期版本。因此,这个新生儿身上的七颗痣就象征着他将成为已知世界未来的君主。 在居尔巴哈最后一次用力之后——按照惯例,孩子的父亲是不在现场的——她的喜悦替代了疲惫,喜悦的泪水淹没了叫喊的声音。她生了个男孩。这个将被取名为塞利姆的男孩,的确有七颗痣。 出生在阿尔巴尼亚的居尔巴哈,生来本是一名基督徒。从她如何成为巴耶济德皇子的第四位妃子的故事中,我们可以一瞥奥斯曼帝国在15世纪——西班牙、葡萄牙、不列颠和尼德兰这些跨洋帝国兴起前的最后一个世纪——的世界里蒸蒸日上的显赫地位。在15世纪,主要的大帝国往往统治着大片的领土,并控制着近海地区,但它们极少派遣海军穿越大洋。中国、拜占庭帝国、马穆鲁克帝国、威尼斯和西班牙帝国雄踞亚欧大陆,美洲有印加帝国和阿兹特克帝国,非洲则有桑海帝国和穆塔帕帝国。在他们于1453年征服拜占庭帝国的首都之前,奥斯曼人作为崛起于东方的新贵,由陆路进入我们今天所说的中东地区,开始涌入拜占庭帝国、马穆鲁克帝国和威尼斯共和国控制的领土,这些国家都可以算是当时世界上的强国,但其实力比起中国和阿兹特克帝国还有数量级上的差距。阿尔巴尼亚只是夹在大帝国间的一小块土地,是帝国霸主们来回争夺的对象。 威尼斯人的帝国盘踞在亚得里亚海的北岸和东岸。他们发现,自己在阿尔巴尼亚的领地开始越来越多地受到奥斯曼人的侵袭。在夺取君士坦丁堡的几十年之前,已经在安纳托利亚站住脚的奥斯曼人渡过达达尼尔海峡来到欧洲,开始了扩张的新阶段。奥斯曼人的军队穿过在拜占庭帝国脆弱统治下的巴尔干半岛,深入到沿海的阿尔巴尼亚的崇山深谷之中。如果能拥有这一块沿海地区,奥斯曼人的船只(无论是海军的还是海盗的)就可以控制亚得里亚海和地中海其他部分之间的交通和贸易。当威尼斯人与拜占庭人还在争夺希腊半岛和地中海东部的控制权时,这一地区就是战争舞台上的咽喉要冲。像他们常做的那样,奥斯曼人与当地显贵达成了协议,保证尊重他们的自治权并提供军事保障。比起威尼斯人的统治,许多当地显贵更愿意接受奥斯曼人的统治,于是同意以实物和货币方式向奥斯曼人缴纳一部分税赋。 在得到这些欧洲土地之后,奥斯曼人不仅日渐逼近夺取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这一最终目标,同时也获得了进一步向信奉天主教的威尼斯人发动进攻的能力。诚然,奥斯曼人与威尼斯人之间的许多战斗都发生在海上,但阿尔巴尼亚本身也是一个重要的陆上战场。 随着奥斯曼人在欧洲夺取了越来越多的土地,他们开始把被征服领土上的人民编入帝国体制之中,并发展出了一种名为“德夫希尔梅”的制度。他们掳走十几岁的男孩,把他们带回奥斯曼帝国的核心区域。这些男孩被切断了与家人的一切联系,并且皈依了伊斯兰教。他们得到物质层面上的种种优待,学习军事技艺,最终变成了奥斯曼帝国军队中忠诚且享有特权的中坚力量。通过这种方式,奥斯曼帝国创造出了一个忠诚的军事精英团体。一些年岁稍长的巴尔干基督徒男性也会想方设法加入帝国的军事体系,以获得提高自己社会阶层的机会。 P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