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藏在课本里的美食地图 |
分类 | 少儿童书-启蒙益智-科普百科 |
作者 | |
出版社 | 山东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藏在课本里的美食地图》以课本中的美食为线索,挖掘不同地域美食背后的历史文化,将散落在祖国大江南北的美食纳入其中。我们用宁波的年糕、黄岩的蜜橘、福建的鱼丸、松江的鲈鱼、云南的菌子、北京的烤鸭、新疆的葡萄、西藏的青稞、绍兴的黄酒等,绘成了一幅令人“垂涎”的美食地图,让青少年在了解饮食文化、品味传统民俗的同时,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感悟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 作者简介 陈峰,青年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曲艺家协会会员。散文见于《海燕》《文学港》《散文百家》等刊,多次被《散文选刊》转载,有作品入选《2019中国年度精短散文》。著有散文集《峰回路转》《四时之味天然欢喜》,主编三卷本的民间文学著作《奉化民间文艺》。 目录 第一辑 节日的味道 饺子,“烧尾宴”上的高级美食 年糕曾救过楚国人的命 柑橘,险些被扔掉的美食 粽子最早竟与屈原无关 重口味的汤圆你吃过吗? “太师饼”是怎么变成月饼的? 一口气了解桂花的前世今生 腊八粥的传说二三事 第二辑 尝鲜山海间 鱼丸和鱼圆的神奇渊源 河豚为何热衷于“杀人”? 春笋在唐代竟然价值千金 牡蛎打造了中国桥梁史上的奇迹 苏轼都赞不绝口的芋头 鲈鱼,被写进史书的鲜美 为什么菌子这么普通,却这么好吃? 在古代你可能吃不起一只鹅 被“以讹传讹”的南瓜 第三辑 逛逛街边摊 国宴上的小点心——萝卜丝饼 谷雨节“偷”韭菜的仪式感 一碗“烂”肉面,为何令人垂涎欲滴? 挂在胸前以示荣耀的蚕豆 花生,零食界的“杠把子” 成功逃脱“追捕”的番薯 西瓜原来是“稀瓜” “左右”人类味蕾的梅子 桑葚,两千多年前的御用补品 第四辑 至味在家乡 因慈禧太后出名的豌豆黄儿 南京“来”的北京烤鸭 贵族餐桌上的羊肉是如何成为家宴上的名菜的? 葡萄为何如此受帝王的“专宠”? 品尝新青稞时为何要先“敬”狗? 《兰亭集序》中大家喝的竟是绍兴黄酒 白菜的原名居然叫“菘” 杨梅竟然是被“驯化”的食物 序言 小时候的我们,谁不是 一枚吃货呢?掰着手指,期 盼着节日的到来。看到美食 ,两眼放光,暗咽口水。课 本里,汪曾祺笔下的“杨梅” 红嘟嘟的,令人动心;莫泊 桑笔下的“牡蛎”颤巍巍的, 令人动情;鲁迅先生更是一 位妥妥的美食家,他笔下的 “茴香豆”“油豆腐蘸辣酱”“ 蒸干菜”,让人恨不能立刻 飞到绍兴去尝个遍。 长大后才发现,原来, 美食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而故事往往又能再现一段历 史。从小听着民间故事长大 的我,现在已成为中国民间 文艺家协会的会员,从前辈 手中接过接力棒,通过自己 的努力,保护和传承优秀传 统文化。如今我又以著书的 形式,把美食故事写给尚在 求学的青少年朋友们,带他 们领略丰富多彩的美食文化 。 《藏在课本里的美食地 图》以课本中的美食为线索 ,挖掘不同地域美食背后的 历史文化,将散落在祖国大 江南北的美食纳入其中。我 们用宁波的年糕、黄岩的蜜 橘、福建的鱼丸、松江的鲈 鱼、云南的菌子、北京的烤 鸭、新疆的葡萄、西藏的青 稞、绍兴的黄酒等,绘成了 一幅令人“垂涎”的美食地图 ,让青少年在了解饮食文化 、品味传统民俗的同时,更 加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 爱祖国,感悟博大精深的中 华传统文化。 全书分为“节日的味道”“ 尝鲜山海间”“逛逛街边摊”“ 至昧在家乡”四章,书中每 篇文章又分为“舌尖上的课 本”“美食直通车”“知识杂货 铺”“传统文化故事馆”四大 板块。其中,“舌尖上的课 本”是从引入课本原文开始 ,并对与这一原文相关的作 者信息、内涵释义等进行简 单介绍,进而引出其中涉及 的主题食物;“美食直通车” 是从主题食物的种类、制作 方法、食用时节、地域特点 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展现 了不同地域食物背后的美食 文化,丰富读者的知识储备 ;“知识杂货铺”收集了藏在 美食中的地理、人物、历史 、民俗等冷门小知识,拓展 读者的视野;“传统文化故 事馆”选取了与这一主题食 物相关的知识,跳出课本, 提升阅读的趣味感。我们还 为每篇文章搭配了精美的手 绘插图,希望能直观地向读 者展现传统文化尤其是美食 文化的魅力。 正如《礼记》所言,享 受美食是“人之大欲”。一方 水土养育一方人,美食沉淀 了一方水土的民俗历史和人 文传统,牵系着一方人对家 乡的真挚情感。我们所品味 的,与其说是美食,不如说 是风情、人情和亲情。这大 概就是美食的价值所在吧。 让我们一起探寻隐藏在文字 里的美食密码,共度好“食” 光。 陈峰 2021年5月 导语 精致双封,外封高阶映画,内封白卡,手感极佳。内文采用80克雅质纸,双色印刷,环保护眼,轻松阅读,配图精巧细致,随书附赠精美书签。 精心选取了藏在课本中有代表性的食物,带读者去美食的家乡打卡、尝鲜、听故事,领略丰富多彩的美食文化。 有历史!有地理!有美食!有文化!有故事!有图画!它不是单纯的美食图书,而是用一种种美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串起来,在读者的脑海里绘成一幅令人“垂涎”的美食地图。 培养读者阅读、写作能力,帮助读者在写作中灵活举例,积累写作素材。 语文课本与传统文化的奇妙碰撞,挖掘藏在课本里的知识,是人手一本的经典读本。 精彩页 饺子,“烧尾宴”上的高级美食 有一天约好我去包饺子吃,那还是住在法租界,所以带了外国酸菜和用绞肉机绞成的牛肉,就和许先生站在客厅后边的方桌边包起来。…… 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鲁迅先生明朗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 选文《回忆鲁迅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创作的回忆录,这里描写了“我”带着酸菜和绞好的牛肉去鲁迅先生家中,与鲁迅先生的妻子许广平先生一起包饺子的趣事. 饺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面点,对北方人来说,更是节日和团聚的代名词,冬至、除夕、大年初一、大年初五、正月十五等日子,饺子都是满足人们阖家幸福美好愿景的美食。很多专家认为,饺子是由馄饨演变而来的。馄饨原是饼的一种,内有夹馅,蒸、煮熟后食用,若以汤水煮之,则称为“汤饼”。这时的馄饨与水饺并无区别,宋代以后,饺子才逐渐从馄饨中剥离出来,“北饺子,南馄饨”的格局开始形成.在清代,据徐珂的(《清稗类钞》记载,“京语谓元旦为大年初一,……是日,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作角而食之,谓之煮饽饽”,可见当时上到达官贵族,下至普通百姓,都非常看重吃饺子,美食直通车 我的名字:饺子 我的别名:扁食 美食坐标:去哈尔滨吃酸菜水饺、去广州吃水晶虾饺、去扬州吃蟹黄蒸饺。 我与地名那点儿事:西安饺子宴由108种不同馅料、形状和风味的饺子组成,与著名的仿唐菜点和牛羊肉泡馍一并被誉为“西安饮食三绝”。 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原名“娇耳”,是我国的传统面食,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饺子又称“水饺”,是中国北方民间的面食,也是年节食品。 小小水饺,名称不少 东汉时期,名医张仲景告老还乡后,看到很多穷苦百姓忍饥挨饿,耳朵都被冻伤了。他心生怜悯,决定想办法救救这些耳朵被冻伤的人。在冬至那天,他搭起医棚,舍药治伤。张仲景将羊肉和一些祛寒药材放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后煮熟,给耳朵冻伤的人们吃。他把此药取名为“祛寒娇耳汤”。大家吃完“娇耳”,喝过热汤,顿时身上血液通畅,浑身变暖,耳朵也不似从前那样痛痒。于是民间便有了“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谚语。 饺子起源很早,出土的春秋时期的文物里就有包成三角形、里面有馅的食物。饺子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用名繁多,古时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名称:三国时期称“月牙馄饨”,南北朝时期称“馄饨”,唐代称“偃(yǎn)月形馄饨”,宋代称“角子”,元代、明代称“扁食”,清代称“饺子”。 吃货的仪式感 饺子的特点是皮薄馅嫩,味道鲜美,形状独特,百食不厌,可煮、蒸、烙、煎、炸等。俗话说:“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迈入腊月的门槛后,过年的气氛一日比一日浓。腊月二十三后,气氛更浓,人们张彩灯、贴对联、大扫除、祭祀,等待远方的亲人归家过团圆年。在中国北方,除夕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全家老小一起包饺子,守岁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是极具仪式感的大事。另外,人们还会把花生、枣子、糖果、硬币作为馅料包进水饺,认为吃到这些特殊馅料的水饺,则预示着来年将好运连连。 其实,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饺子就已经出现在重大宴席“烧尾宴”上了。当时的都城长安是唐代的经济文化中心,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文化也随之发展起来,“烧尾宴”就是当时流行的高级宴席。从一份保留到今天的“烧尾宴”食单中,人们发现了一道叫“二十四气馄饨”的美食,这种美食正是根据二十四个节气包成不同形状、不同馅料的饺子。所以,可能在唐代就已经有了今天饺子宴的雏形。 漂洋过海的饺子 饺子在中国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它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深受人们的喜爱。中国各地有名的饺子甚多,如广州用澄粉做的虾饺、西安的酸汤水饺、衡水的猪肉白菜饺、上海的锅贴煎饺、扬州的蟹黄蒸饺、南宁的米粉饺、沈阳的老边饺子、成都的钟水饺等,都是受人们欢迎的品种。 饺子不仅深受国人的喜爱,也深受其他国家人们的喜爱。在宋代,饺子还传到了蒙古,它在蒙古语中的读音类似于“匾食”。随着蒙古帝国的征伐,匾食漂洋过海传到了世界各地,出现了俄罗斯饺子、哈萨克斯坦饺子、朝鲜饺子等多个变种。如今,还有意大利饺子、英国饺子、土耳其饺子等。P1-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