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给自己一杯茶的时间(全球下午茶简史)(精) |
分类 | 生活休闲-烹饪美食-家常菜谱 |
作者 | (英)海伦·萨贝 |
出版社 | 百花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给自己一杯茶的时间(全球下午茶简史)(精)》追溯了茶的历史,探索了茶是如何成为仅次于水的全球第二受欢迎饮品。这本书也探讨了产生茶文化的社会因素以及不同地区的人们喝茶方式和搭配食物的不同。 作者简介 海伦·萨贝,英国食物历史学家。她人生的前二十年在英国的约克郡度过,在那里,下午茶文化对她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来,她嫁给一位阿富汗人,在阿富汗也体验了特别的下午茶文化。已出版作品:《阿富汗食品和烹饪》(2000);与艾伦·戴维森合著的《松糕》;与大卫·伯内特合著的《通往咖喱肉之路:咖喱烹饪和咖喱书》(2008);“瑞克孙食品系列”《茶:全球历史》(2010)。 目录 引言 第一章|英国 早期的饮茶 典雅精致的茶具 茶会花园 摄政时代 下午茶的历史 延伸阅读:如何阅读茶叶 五点茶、家庭茶会和茶话会 延伸阅读:小胡子杯 傍晚茶,鱼茶和虾茶 育儿室下午茶 乡村下午茶,运动茶会和野餐茶会 乡村宴会,学校宴会和教堂茶会 葬礼茶会 延伸阅读:奶油茶 外出喝茶 茶舞 战火下的喝茶时光 延伸阅读:茶女郎和茶歇传统 延伸阅读:疯帽子的茶会 第二章|欧洲 荷兰,把第一批茶叶运到欧洲的国家 德国,喝不到三杯茶是不礼貌的行为 法国,巴黎女人们根本不懂怎么喝“法式下午茶” 爱尔兰,一杯好茶应该浓到“能让老鼠都跑起来” 意大利,喝茶最少的国家却有最受欢迎的茶室 波兰,要把红茶叫作“波尔赫特” 第三章|美国 早期的饮茶 茶舞聚会 玛莎 华盛顿茶会 延伸阅读:巴尔的摩夫人蛋糕 外出喝茶:最受喜爱的冰茶 色彩纷呈的茶室 百货公司茶店 高级酒店里的茶舞聚会 茶和妇女选举权运动 第四章|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 加拿大:土著人和新移民都爱喝热茶 土著人和早期移民的茶 节制茶会,嫁妆茶会,顶针茶会和花园茶会 中国粘牙糖,“爱哭鬼”,“胖阿奇”和“英国猴” 英国王室引领的新风尚 澳大利亚:我的那杯茶,始于1883 年 内陆的单调食物单 主妇们的烹饪手艺 野餐茶会 梅光达的中国茶馆 新西兰:茶歇时,来喝一杯“胶鞋茶” 早期的茶会花园 家庭下午茶和室外花园茶会 烘焙技能和烘焙书 战争和大萧条时期 著名的茶室枪击事件 南非:“彩虹之国”的特色食谱 烘焙书里的特色茶点 延伸阅读:铁路茶 第五章|印度和南亚次大陆 英国女人的“钓鱼船” 延伸阅读:希特穆加 绅士们的饮茶俱乐部 印度人的街头小吃 延伸阅读:英裔印度籍“混血茶” 帕西人的美味茶点 街角的伊朗咖啡馆 大吉岭的午后茶饮 查谟和克什米尔的“卡瓦茶” 巴基斯坦的槟榔茶 孟加拉国的七层茶 斯里兰卡的爱心蛋糕 第六章|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 茶马古道 中国西藏的酥油茶 缅甸的发酵茶叶小吃 越南的红茶店 丝绸之路和中亚 茶摊 敬客茶 中俄茶路 俄国茶炊的出现 延伸阅读:萨摩瓦茶炊 伊朗、土耳其、中东的茶饮 第七章|中国,日本,韩国 中国:茶文化的发源地 点心文化 喝早茶 港式茶餐厅 台湾茶艺 日本:喝茶要讲究方法 茶道 和菓子 喫茶店 韩国:茶叶是一种恩赐 茶艺 茶食 第八章|世界其他地区 北非:一次要喝上三杯薄荷调味茶 东非:既喝咖啡也喝茶 印度尼西亚:茶是水的替代品 南美洲:产茶但不喝茶 延伸阅读:巴塔哥尼亚的下午茶 序言 这本书的完成唤起我关 于喝茶的很多美好记忆。 作为一个20世纪60至70年 代生活在约克郡的孩子, 我记得每当我饥肠辘辘地 放学回家后,母亲就会给 我沏一杯茶。在那段时间 ,下午茶(afternoon tea )一般是指傍晚五六点钟 的一餐。我们将午餐叫作 正餐(dinner),这样的 习惯在英国北部流行了很 久,至今仍有许多人认为 dinner便是午餐(在英语 里,dinner通常指晚餐—— 译者注),⽽下午 茶则是喝茶的时间。通常 ,母亲会先给我一份餐前 点心垫肚子。我最喜欢的 是用牛奶煮的熏制鳕鱼, 搭配上面包与黄油一起食 用,但我也喜欢涂抹着奶 酪的吐司、奶酪意面、奶 酪花菜、鸡蛋培根派,还 有很多其他的美味。夏天 的时候我们经常吃沙拉, 比如腌牛肉沙拉(一般会 加甜菜、生菜、切成薄片 的煮鸡蛋、番茄和沙拉奶 油)或是午餐肉和火腿沙 拉。母亲爱好烘焙,因此 我通常还能吃上餐后甜点 。在她的烘烤罐中我总能 找到杯子蛋糕、覆盆子面 包、果酱馅饼和核桃枣糕 。我们喝的是一种味道浓 烈的印度茶,一般会在茶 中加入糖和牛奶。在冬天 ,我们有时候会坐在温暖 的火炉边,吃刚出炉的、 冒着热气的黄油烤饼。在 有重要客人的下午茶时间 ,母亲会把她的银质茶壶 、牛奶罐、糖罐、糖钳和 最好的中国瓷器摆放在她 的茶水车上,用茶水车把 茶送到前室客人面前。三 明治、加黄油和果酱的司 康、蝴蝶蛋糕和偶尔出现 的马德拉蛋糕切片,被放 在茶水车最下层的架子上 。母亲有时也会烤上一个 巧克力蛋糕或者填满果酱 和奶油的维多利亚海绵蛋 糕。 20世纪70年代,我住在 阿富汗,也在那儿度过了 一段特别的下午茶时光。 嫁给阿富汗人的外国女人 们组成了一个被我们称作“ 外国妻子茶友会”的喝茶圈 子。我们在每个月的第一 个星期四举办茶会,这为 我们提供了聊天的机会。 我们在茶会上都力图展现 自己祖国的特色美食。举 几个例子:来自德国的妻 子会为我们准备具有德国 风味的蛋糕,比如皇冠蛋 糕和奶油蛋糕;来自斯堪 的纳维亚半岛的妻子则会 准备外馅三明治和糕点; 我们英国人一般会做夹着 奶油和果酱的司康、巧克 力蛋糕和茶点三明治;而 美国人会准备天使海绵蛋 糕和草莓黄油饼干。我们 也会吃一些阿富汗风味的 下午茶食物,比如沙蜜烤 肉串(shami kebab)—— 一种将碎肉、土豆泥、豌 豆和洋葱制成香肠状后油 炸的馅饼,波拉尼 (boulani)——一种油炸 的咸味带馅糕点,帕克拉 (pakoras)——一种将土 豆或茄子等蔬菜切成薄片 、然后裹上辣面糊油炸的 菜式,大象耳朵(gosh-e- feel)——一种撒有开心果 粉的酥脆甜点。因此,这 样的下午茶形式也是一个 文化交融的好机会。 不论如何,茶在每次聚 会中都是必不可少的。茶 的故事始于很久以前的中 国。在传说中,某种野生 植物的叶子意外地掉入一 壶水中,神农尝了之后宣 布这种饮品“可以为身体带 来活力,使人心情愉悦”, 并将其推荐给了自己的臣 子。这种野生植物就是“野 茶树”。从此以后,伴随着 中国的朝代更替,饮茶的 习惯也日渐发展。到了公 元8世纪,茶叶开始向东传 到日本,并在那儿孕育出 了高雅的茶道仪式。茶叶 也开始沿着古老的商路传 到了中国西藏、缅甸、中 亚以及更远的地区。茶叶 传入欧洲的时间要晚得多 ,直到17世纪,茶叶才被 葡萄牙和荷兰的商人带到 欧洲,成为和丝绸、香料 一样的奢侈品。之后,喝 茶的习惯又从欧洲传到了 美国、印度和世界其他地 区。 这本书追溯了茶的历史 ,探索了茶是如何成为仅 次于水的全球第二受欢迎 饮品。这本书也探讨了产 生茶文化的社会因素以及 不同地区的人们喝茶方式 和搭配食物的不同。 喝茶不是单纯为了享受 ,也能给人们带来健康的 身体以及和谐、宁静的心 境。茶有多种泡法,人们 可以根据茶的种类、个人 喜好使用不同的泡法。今 天,茶已经变得非常国际 化,无论是在伦敦、汉堡 、巴黎还是纽约,人们都 能很方便地买到日本茶、 韩国茶、昂贵的普洱茶和 春摘的大吉岭茶,更不用 说还有各种不同风格的茶 室和其他喝茶场所可供选 择:日式茶馆,中国香港 和内地的点心店,中亚的 茶摊(chai khana),远东 的茶室以及北美、欧洲的 豪华酒店。 有些种类的茶和喝茶方 式更多地和男性联系在一 起,也有一些更受到女性 青睐。例如,英国工薪阶 层男性比较喜欢浓茶,他 们在茶中加入牛奶和大量 的糖,装在马克杯中,这 种茶被叫作“建筑工人的茶” 。而加拿大那些缝纫小组 (为慈善事业而定期聚会 )的淑女们则会更喜欢像 大吉岭茶一样口味清淡的 茶,茶水被盛在精致的陶 瓷杯碟中。 茶(或者下午茶)这个 词也指在一天中人们享受 茶饮的时间。这个时间可 能在早间或是午后,饮用 茶水时会搭配上小零食、 饼干或是一片蛋糕。下午 茶可以特指发生在下午四 五点钟的茶饮,这时会有 茶点三明治和小蛋糕来佐 茶;也可以指发生在傍晚 稍早时候的一顿更为丰盛 的餐食,通常也叫作傍晚 茶(high tea)——可以替 导语 本书80%的下午茶知识你可能之前从未听过! 爱斯基摩人也喝下午茶! “低茶”比“高茶”高级? 荷兰的贵妇竟然用碟子喝茶? 手指饼干最早竟是为葬礼准备的! 维多利亚时代的三明治里不夹黄瓜,因为人们认为黄瓜有毒! 去港式茶餐厅喝茶,你能否看懂菜单里的“茶走”? 科学还是迷信?女朋友竟然相信茶叶占卜! 真假啊?法国女人亲口说她不懂怎么喝“法式下午茶”! 讲究!维多利亚时代的男士们为了不被打湿胡子,发明了小胡子杯! …… 从贝尔沃公爵夫人举办第一次秘密茶会到爱斯基摩人的下午茶会,将跨越200年、33个国家和地区的下午茶文化及茶点食谱融于一书。 英国食物历史学家海伦·萨贝从历史深处打捞出全球有趣的下午茶文化,全书包含137幅难得一见的插图,带你到世界各地喝好茶、吃美食。 书评(媒体评论) 端起茶杯,沉浸在世界 上最持久,最可爱的商品 之一——茶的悠久历史中 。这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 场关于茶的全球旅程;从 文学作品中的“疯帽子茶会” ,到历史上的报纸广告和 日益流行的珍珠奶茶。最 后还有和下午茶搭配的食 谱,包括维多利亚海绵蛋 糕、黄瓜三明治、茶包和 咖喱角。 ——布鲁斯班新闻 (Brisbane News) 对于任何人来说,这都 是一本关于美食和旅行的 文化方面的优秀读物。即 使你以前曾购买或阅读过 有关茶的历史的书籍,你 仍然会发现这本书的独特 之处。我不会自称是茶迷 ,但我真的很喜欢这本书 。 ——美食博客“小饥小饿 ”(Comfortably Hungry.com) 精彩页 梅光达的中国茶馆 1895年4月的《澳大利亚星报》(Australian Star)上刊登了一篇报道:“没有哪个休闲场所比这里更受需要吃午餐的商务人士和需要喝下午茶的女士们的欢迎了,每天中午、傍晚,这里都挤满了实业家、商人、经纪人,甚至是国会议员。”报道中提到的这个地方就是英皇街137号的龙山茶馆,它是梅光达(Quong Tart)拥有的连锁茶馆中最大、最豪华的一处。梅光达是一个白手起家的中国移民。 这些茶室在维多利亚时代的悉尼风头无两,茶室内部装修豪华,墙上挂着日本艺术画、中国木雕和铜镜,室内还有养着锦鲤的大理石池塘。悉尼的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在龙山茶馆停留,品尝来自中国的好茶。女士们可以在一楼的女士阅览室里一边读书看报,一边品尝美味的糕点、司康和甜派。男士们可以享用一些分量更大的荤菜,比如波特酒汁炖兔肉和羊胛肉。 梅光达的遗孀——来自利物浦的玛格丽特·斯嘉丽(Margaret Scarlett)记录下了他的一生。两人于1886年结婚,养育了六个小孩。1859年,九岁的梅光达从中国广东来到澳大利亚,他由新南威尔士州布莱德伍德的苏格兰移民辛普森一家抚养长大,后来信仰基督教。在辛普森先生的影响下,梅光达对商业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且赚到了第一桶金,之后成为一名进口商,专门从中国进口茶叶和丝绸到悉尼。1881年,他回到中国拜访了他的亲生父母,然后回到悉尼成为一个茶叶商人。他在悉尼拱廊附近出售茶叶,一开始是向客人提供样品试喝进行促销,他的茶叶受到了热烈欢迎,以至于他不得不租下更大的店面,开始提供付费的茶水和司康。到1885年,他已经在悉尼开设了四家茶室,其中一家开在英皇街的皇家拱廊,另一家名叫韩盼(Han Pan)的茶室设在悉尼动物园的竹亭里。一年之后,他又在乔治街777号开设了一家茶室。1889年,梅光达在英皇街开设了龙山茶馆,龙山茶馆迅速成名,甚至吸引很多政要频繁光顾。1898年,梅光达又在维多利亚女王大厦开设了一家高档茶室兼餐厅——精英堂(Elite Hall),这里最多可以容纳500人同时就餐。梅光达茶室里的大部分茶叶都是从中国进口,用的茶杯和茶壶也是装饰精美的中国瓷器。茶室提供各种菜肴,其中大部分是英国传统食物,例如猪肉香肠、咸牛肉胡萝卜、羊排、李子布丁和苹果派,其他还有咖喱牡蛎和咖喱龙虾等。但茶室最出名的还是司康,司康做好后,加上大量的黄油,端上来的时候还是热热的。 梅光达在女权运动中也发挥了很大作用,在此之前,悉尼并没有能够供女性聚集的体面场所(甚至没有女用公共厕所)。梅光达的茶室为女性提供了一个适合聚会的场所(以及化妆间),这为女性们提供了极大便利。梅班克·安德森(Maybanke Anderson)和她的同伴们经常在国王街的龙山茶馆见面。诗人亨利·劳森(Henry Lawson)的母亲路易莎·劳森(Louisa Lawson)就是一边在龙山茶馆啜着茶,一边组织了澳大利亚女性选举权运动大游行。茶室如此受欢迎,不仅仅因为上乘的茶叶、美味的食物和精致的家具,也与梅光达本人有很大的关系。他像欧洲绅士一样着装,对政客和工人一视同仁,并且每年都要举办很多慈善活动。他也是一个宽厚的雇主,对于自食其力者有着莫大的同情,从来都对悉尼的报童充满善意。 迈克尔·西蒙斯(Michael Symons)讲述了1893年12月的一个星期六下午,梅光达邀请250个报童到茶室喝茶的情形: 那些年轻人先在克罗伊登学校少年乐队的带领下,举着标有报纸名称的横幅,沿着城市街道游行。后来,他们在五张长桌前坐下,风卷残云般吃完了桌上的食物,侍者们不停端上新的食物,直到这些年轻人说他们再也吃不下了为止。接着,城市的领导者们发表了讲话,男孩们一边喝茶,一边听着有益的建议。 让人悲伤的是,梅光达的故事有一个悲剧的结尾。1902年,他在自己位于维多利亚女王大厦的办公室内被前来抢劫的歹徒用铁棍残忍殴打,于次年死于肋膜炎。 P150-151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