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亚当·斯密在今天以“现代经济学之父”广为人知。不过,他也是杰出的哲学家,对“人如何过上良好生活”这一经久不衰的问题尤为关注。作为西方学界知名的亚当·斯密研究者,莱恩·帕特里克·汉利教授用简明扼要、风趣而发人深省的文字,逻辑严密地展现了斯密对如何过上良好生活,以及如何养成“优秀而可敬之人格”的思考与建议,为我们理解斯密关于美好生活的绝妙思考提供了有益指引。 在斯密看来,优秀的大格因审慎、自制、公正和仁慈而出类拔萃——这些都是自古典时代以来便广受推崇的品质。而要过上良好生活,不仅要培养这种人格,还要更新对自己的认识、要行动和省思,以中立的视角看待自己。斯密作品面向的不是古典城邦社会,而是回馈自利胜于德性的现代市场社会,汉利的解读也证明了这一点。本书既谈论了幸福与克制,也探讨了爱与友情,可让当代读者从全新的角度重新认识亚当·斯密,并从中明白“过上良好生活”的背后真谛。 作者简介 徐一彤,英日译者,毕业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政治与哲学专业。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论自利 第二章 论关怀他人 第三章 论为他人而行动 第四章 论想象 第五章 论改善自身处境 第六章 论痛苦与混乱 第七章 论健康的心灵 第八章 论平静与喜乐 第九章 论崇拜财富 第十章 论友谊 第十一章 论快乐 第十二章 论憎恨与愤怒 第十三章 论被爱 第十四章 论爱他人 第十五章 论繁荣 第十六章 论可爱 第十七章 论自我照观 第十八章 论尊严 第十九章 论平等 第二十章 论选择 第二十一章 论自我与他者 第二十二章 论完美 第二十三章 论智慧与美德 第二十四章 论谦虚与仁慈 第二十五章 论赞美与可敬 第二十六章 论苏格拉底 第二十七章 论耶稣 第二十八章 论休谟 第二十九章 论上帝 结语:为什么在今天读斯密? 章首引文出处 斯密原著及相关文献 注释 致谢 导语 在这本鼓舞人心且有趣的书中,莱恩·帕特里克·汉利描述了斯密眼中“优秀和值得称赞的人格”,并借鉴了哲学家的著作来展示我们每个人如何去发展这样的人格。对于斯密来说,一个优秀的人应当拥有诸如审慎、自制、公正和仁慈等品质,这些品质自古以来就备受赞美。然而,斯密并不是为古代城邦,而是为市场社会(当今世界)而写作,后者奖励自身利益多过奖励美德。汉利展示了斯密描绘的有价值生活的愿景,它尤其适用于当今的我们。 后记 为什么在今天读斯密? 至此,我已阐明亚当·斯 密提出了一套生活的哲学, 值得所有希望过上尽可能良 好的生活的人关注。不过, 即便我们承认斯密对于良好 生活的思想值得关注,他也 远不是西方哲学传统中在这 个问题上唯一一个持有看法 的思想家。那么,我们为什 么要赋子亚当·斯密的生活 哲学高于其他思想家的意义 呢?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到 了三个答案,在本书的结语 部分,我会一一说明。 传统观点认为,良好人 生的指引来自两个领域:宗 教和哲学。在宗教领域,世 界上所有重要的信仰传统都 对怎样过上明智的生活有所 教导,也是很多人人生意义 的源泉。在哲学领域,古希 腊和古罗马的哲学家长期以 来为什么是有价值的人生提 供了思想指引,也点明了人 应该根据何种标准评判人生 活法的好坏。 然而,对于今天的很多 人而言,这些传统智慧已无 从获取,或者至少已无法像 之前那样为无数人提供不可 或缺的心灵支撑。有观点认 为,我们正身处一个世俗时 代。即便今天仍有很多人过 着宗教信徒的生活,宗教世 界观已不再为我们的现代世 界提供认知框架。同样的, 虽然当代仍有不少人阅读柏 拉图、亚里士多德和斯多葛 派的著作,当代科学已极大 地动摇了古典思想家对人生 价值之判断的形而上学基础 。因此,当代人想要直接从 这些思想传统与文本遗产中 汲取智慧,已不太容易—— 作为一个信仰宗教,还以教 授、撰写与这些思想家和思 想传统有关的知识为业的人 ,我自己也承认这一点。 有鉴于此,我开始思考 ,我们该怎样才能更好地拓 宽视野,从这些古老的传统 与文本之外寻找关于人生问 题的睿智启迪。我们需要的 是和我们“说同一种语言”, 能在塑造了我们世界观的信 仰与认知框架内提供启示与 建言的导师。因此,斯密作 为这样的一位导师,对我们 这些当代人别具意义。斯密 从古典哲学和基督教的传统 中汲取了很多遗产,这一点 在本书迄今为止的叙述中已 多有说明。不过,在继承这 两种传统之余,斯密也意识 到这些古老的思想若要在现 代世界保持鲜活,就必须得 到进一步的阐发。斯密作为 伦理哲学家的才能在很大程 度上以这种阐发能力为基础 ,而在“怎样过好人生”这个 本书的主旨问题上,斯密的 价值也大体源自他用今人可 以理解的语言阐述智慧启迪 的能力。 斯密之所以能为今人提 供有意义的指导,还有另一 个原因。毫无疑问,当代世 界既不同于中世纪的欧洲基 督教世界,也不同于古希腊 的多神信仰世界。不过,对 于“怎样在我们所处的世界 里过好人生”这个具体问题 ,上述简单的事实影响重大 。与上述两个更古老的世界 不同,我们所处的世界既缺 乏那种传统的思想和信仰基 础,还对良好生活提出了一 些独特的挑战。因此,当代 人在追求良好生活的道路上 需要面临的困难既与古希腊 城邦市民不同,也与那些身 居俗世,自知与上帝之城相 距迢迢的基督徒有别。 通往良好生活之路上的 困难错综复杂,但在这里, 我们有必要对本书之前讨论 过的一些挑战加以回顾。我 们的世界看重财富,认为这 些是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成功 的象征。不过,我们同样知 道(正如社会科学研究也多 次证实的那样),一定程度 的经济财富或许构成了幸福 生活的必要条件,但如果超 出了某个限度,财富便不能 增进幸福。’同样的,正如 本书之前在引述斯密的理论 时已加以强调的,我们的现 代世界重视他人的敬意与认 可:拜社交媒体的量化尺度 所赐,我们在今天可以更轻 易、更准确地衡量一个人受 到的关注。然而,这些指标 一旦积累过多,似乎也很难 为生活增添幸福。或许最为 值得注意的是,当今世界中 的很多人自称重视幸福胜过 一切,但对幸福的追求本身 经常令人深陷自我中心主义 的窠臼,不再对他人的喜怒 哀乐与福祉有所感觉。 …… 不过,斯密的探究方法 不止于此。斯密不但会观察 ,还会对自己的观察加以思 考。在这当中最值得注意的 ,是他如何通过思考从诸多 不同的小发现中发现共同的 趋势,这种才能在他的经济 学思想中体现得最为透彻。 今天,“看不见的手”已成为 斯密最著名的主张,但“看 不见的手”只是一个比方, 其具体所指的是斯密所谓的 “天然自由的体系”(system of natural liberty)。”和斯 密在著作中描述的诸多其他 体系一样,这个“天然自由 的体系”机制极为复杂,其 作用在于将诸多名不见经传 的组成部分的个别行动整合 为一体。斯密作为经济学家 的天赋,也正是在于他描述 这些个别的部分如何形成一 个整体,并将许多乍一看像 “看不见的手”一样难以察觉 的关联呈现出来的能力。 斯密的经济学思考揭示 了事物之间的联系,他在道 德哲学著作中的思考亦如是 。正如斯密的经济学研究证 明了我们所见到的诸多个别 现象可以连成一个统一的体 系,他的生活哲学也向我们 阐明了人生中的不同组成部 分如何形成了一个整体。部 分出于这个原因,斯密的伦 理学以指导我们认识“高尚 而可敬的人 书评(媒体评论) 汉利是波士顿学院杰出 的政治科学家,以斯密研究 为主攻方向。在这本书里, 他将自己多年来累积的学术 造诣凝聚于约三十个短小精 悍的篇章之中,让读者可以 按图索骥,领略斯密提起并 探究的诸多问题……所有经 济学系的入门学生都应一读 。 ——帕特里克·麦迪根 (Patrick Madigan),《海 斯罗珀学刊》(Heythrope Journal) 亚当·斯密擅长统观人类 社会的方方面面,从与朋友 一同饮食到证券交易无所不 包,如果将这些话题彼此孤 立,反而有损于全局的论说 ……斯密虽不曾提出某种“ 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佳生 活方式……却还是以巧妙的 思路将人类的各种行为串联 起来,为良好生活勾画了一 幅统一的哲学肖像,而《伟 大的目标》以雄辩的笔法让 我们相信,对这一点详加了 解是有必要的。 ——大卫·J. 戴维斯 (David J. Davis),《华 尔街日报》 斯密既是现代商业社会 精神内核的思想者,也是“ 追寻良好生活”这一伟大古 典思想传统在近代的继承者 ,对于这一点,莱恩·帕特 里克·汉利非常清楚。汉利 的这本妙著为我们所处的时 代重新阐释了斯密的思想, 引导我们走近这位伟大的思 想家,领略他关于在现实中 追求良好生活的诸多精辟之 见。 ——达林·M. 麦克马洪( Darrin M. McMahon),《 幸福史》(Happiness: A History)作者 这真是书中瑰宝。它为 我们理解斯密著作提供了崭 新的视角,用整体论的视角 串联起斯密的哲学思想,使 其栩栩如生。 ——乔纳森·怀特 (Jonathan Wight),《美 国经济学家》(The American Economist) 一本深入浅出、简洁明 快的亚当·斯密导论,为读 者了解他关于智慧和审慎的 道德哲学省思提供了全面的 指引。 ——乔丹·巴洛尔 (Jordan Ballor) 增进实践智慧的必读著 作。 ——大卫·洛里默(David Lorimer),《范式探索》 (Paradigm Ecplorer) 精彩页 什么是“过一种更好的生活”(live a better life)?如果更进一步,什么又是“过(一种)生活”(ive a life)?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并不好找,想要“过(一种)生活”乃至“过一种更好的生活”显然也非易事。然而,至少在我看来,“过(一种)生活”要求我们积极地践行一种可以被我们认知为“(一种)生活”(a life)的行为轨迹——这一轨迹不但有起点、终点和中间的部分,也具有一种统一性,让我们认识到它的不同组成部分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联结在一起。 不是所有人都擅长过上一种生活,但能否做好这一点无疑意义重大——毕竟,我们每个人都只有一条命可活。既然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就必须做出各种各样的决定,判断自己应该走上哪条道路、避开哪条道路。不过,是什么决定了某一路径比另一路径更好?我们在做出选择时应基于怎样的标准?我们又该在这些抉择中向谁寻求指点? 本书认为,在上述人生问题上,我们可以从亚当·斯密(Adam Smith)那里得到绝佳的启示。这一结论可能会让很多人感到意外。诚然,亚当·斯密在今天是以资本主义的思想奠基人之一而闻名,而非以关于如何生活的见解著称。但正如我接下来所展示的,斯密其实在如何生活的问题上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教诲。其中尤为值得留意的是,斯密的生活哲学(philosophy of living)(我认为用“生活哲学”指称他的思想是正确的)是以行动(action)与省思(reflection)的结合,或者用斯密自己的话说,以“智慧”(wisdom)与“美德”(virtue)的结合为基础的。! 亚当·斯密相信,良好生活(good life)要求一个人把积极行动与省思结合起来。这一点不但在他的生活哲学中具有核心意义,也让他的思想在这一领域中独具一格。关于良好生活的讨论往往让现代读者联想到那种罗列(用近来一本典型畅销书的话说)各项“生活准则”(rules for life)的自我激励类读物。不过,即便一些读者试图从自我激励的角度解读斯密的著作,这从来不是斯密的写作目的。亚当·斯密的第一位传记作者曾如此评价他在道德哲学领域的主要著作:“在理论性的原则之外,作者以独特的趣味与风格留下了关于生活实践的种种最为纯洁、最为高尚的格言,交织于本书的字里行间。”一个世纪后,当时尚未当选美国总统,仍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的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曾在课堂上重申了这一认识,指出亚当·斯密“在他的著述中写满了关于现实生活最为睿智的格言,它们很可能是斯密从格拉斯哥最为精明的那些商人口中听来的——斯密曾从当地的商界生活中得到很多启发”。“即便如此,把斯密对生活哲学的思考简化为(像他的朋友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著作,或者今天市面上的自我激励书籍那样的)一系列实用格言,仍有失公平。一言以蔽之,斯密很清楚,学习怎样过上“顺遂生活”(get ahead in life)与学习怎样过上“良好生活”(live life well)绝不能混为一谈。 如上所述,斯密的著作可以为那些忙碌的、正在升入更高社会阶层的人提供指导。‘但在我看来,他的著作也能为另外一些读者提供更多的教诲,而不只是列出一些易于掌握的建议、诀窍与规则。在这一方面,本书将向那些不但希望从新的角度理解斯密,也希望从这种新视角中更新自己的自我认识与人生观的读者介绍亚当·斯密的智慧。 本书介绍亚当·斯密的角度确实是新颖的。在无数关于斯密3思想的研究中,他的生活哲学仍没有得到显著的重视。事实上,一些斯密研究领域的顶尖学者曾提出,斯密眼中道德哲学的目的只在于提供一种关于我们的道德观念的“起源与功能的解释”,因此“如果有人想要寻找关于如何过上良好生活的启示,就应另找他人”。“本书接下来的内容将清楚地表明,我在这一问题上的看法与这些学者不同,但本书的写作目的并不在于解决学术界的争端。我已在其他著作和论文中参与了斯密研究领域的学术争论,也在那些作品中加入了符合学术写作要求的专业文献引用与详细的注释。不过,在这本书里,我的目标并不在此。’通过把斯密呈现为一个指引我们如何过好生活的睿智向导,我将试图令读者注意到斯密思想中一些此前相对未受重视的部分,并希望借此吸引一些专门研究者的兴趣。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如此介绍亚当·斯密,我希望本书的读者们能有机会与这位思想家共度(乃至共同生活)一段时光。对于我们应如何理解自己的生活,以及我们在希望尽可能过上良好生活的时候应思考哪些问题,这位思想家可以提供许多启迪。我最早接触亚当·斯密是在四分之一个世纪以前,随着与他共度的这些年过去,我认识到自己的生活因此有所改善。希望这段经历假以时日,也会对读者诸君有所助益。 P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