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随着各类历史题材电视剧、动画和游戏的大热,武士俨然成为日本文化中最突出的代表。本书是一部极简日本武士史,跨越11个世纪,理清日本武士从崛起、辉煌到消亡的全过程。 切腹太疼,会有同僚帮忙斩首。 在江户时代,切腹被理想化为古代武士男儿气概的写照,甚至撰写手册将该仪式进一步规范化。和大众认识有偏差的是,切腹时往往会有同僚补以斩首。被称为介错人的行刑人举着日本刀站立在受刑人身后,挥刀劈下完成斩首动作,以帮助切腹者减轻痛苦,但事后仍会将行刑过程描述为切腹。 武士不仅要学武艺,还要学管理。 身披铠甲,纵马沙场,挥刀斩敌,武士被认为凭借其武艺在事业上步步晋升。但实际上,武士家族同样重视治理方面的才能。镰仓幕府时期的一位武将今川了俊就曾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真正的武士要重视教育,学习如何管理家族和家产。15至16世纪,不少大名藩主在家族中便使用今川了俊的书信,并以之订立了类似的家法。 武士战斗前要自报家门,是对文学作品的模仿。 根据日本一份描述蒙古袭来的文献记载,确有一些日本武士试图在战前自报家门,但却遭到了蒙古军队的嘲笑。这种风气的形成,并不是出于日本武士早期的传统,而是受到了当时一些日本流行文化作品的影响,这些武士只是想模仿文学作品中的英雄壮举而已。 翻开本书,一本书读懂一千年来日本武士的兴亡与文化! 作者简介 迈克尔·维尔特(Michael Wert),马凯特大学东亚历史副教授。专注近世和近代日本史研究,以及近代世界历史理论与方法论,著有《明治维新的失败者:近代日本的记忆与德川的支持者》,另有研究课题围绕明治维新展开,探讨近世日本的文化与暴力。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何为武士? 第二章 早期的武家政权 第三章 中世的战争与武士文化 第四章 和平时期的武士 第五章 如何成为一名武士? 注释 延伸阅读 大事年表 序言 在电影《最后的武士 》(2003)结尾的激战 高潮一幕中,身为主人公 的叛乱武士首领率领一众 武士冲锋陷阵、视死如归 ,反抗新成立的政府军。 他们身着传统服装,仅以 弓箭、刀和长枪为武器, 被加特林机枪和榴弹炮扫 倒一大片,政府军的将军 本人此前也是武士,他焦 急地看着这一幕。这一幕 囊括了全世界对武士的幻 想中所有耳熟能详的喻想 :传统对抗现代、肉搏对 抗枪战,以及舍生取义的 精神。片中描述的事件在 历史上确有其事,西南战 争(1877)时,一部分 曾经的武士拒绝遵守剥夺 其特权地位和象征的法令 :不再允许武士在公共场 合佩刀或保持顶髻式发型 。但更加真实的战斗场景 与电影中的场景恰恰相反 :现代化的政府军使用的 是最传统的防御方式—包 缩在城堡之中,而精武叛 军则从外面用加农炮轰击 。历史场景往往比通俗演 绎更为有趣,此事也不例 外。 在流行文化中,武士 似乎无处不在,从小说和 电视剧《幕府将军》 (1980),到电影《最 后的武士》和动画《混沌 武士》(2004-2005) ,观众似乎乐此不疲。武 士甚至出现在了最不可能 出现的地方:威斯康星州 密尔沃基市的一家当地咖 啡连锁店将公司命名为“ 义理”,创始人声称这一 名称“来自武士的荣誉法 则,即武士道,也可以翻 译成‘社会义务’”。这听起 来不错,但所谓的“义理” ,只不过是为了说服武士 服从其藩主,无论其差事 多么危险、多么乏味。 网络上关于武士的网 站比比皆是,每个武术教 练也十有八九有着自己对 武士的独特认识。坊间也 不乏关于武士的精品佳作 ,概述搏斗、战争、城堡 等武士世界的各个方面, 但要想从中筛选哪些内容 是可靠的,哪些内容不过 是以讹传讹,则并非易事 。另一方面,阅读学术书 籍往往要求太多的背景知 识,不仅需要熟悉日本, 还需要熟悉中国的历史、 宗教、艺术和学科术语, 一些早期的历史书甚至需 要相当深厚的语言功底。 本书将大致描述武士 从8世纪至19世纪中期如 何改变,顾及武士的多样 性,打破若干关于武士的 常见神话,如所谓武士道 的“武士法则”、刀是“武 士之魂”,以及武士的高 超武艺等。本书无意对武 士的各个历史时期都面面 俱到.而会对沂世——即 17世纪至19世纪武士生 活的细节描述得更多一些 。为_何如此?首先,西 方对武士的大多数描述与 这个时期武士的真实情况 相吻合。再者,相比中世 (公元9—15世纪),学 者对近世的日本更为了解 。在拍卖网站上,人们可 以轻而易举地以几十美元 的单价购得大量18一19 世纪的文献。最近一次拍 卖涉及数百件18—19世纪 的文献,均属于同一个家 庭,在“雅虎拍卖”上以73 000日元成交,约合660 美元。一些近世的日本文 献甚至沦为垃圾。 在“3·11”地震、海啸和福 岛核灾难之后,当地的历 史学家在那些将被拆除重 建的破旧房屋中,争先恐 后地拍摄所发现的历史文 献。对于那些被认为不甚 重要的文献,当地的博物 馆和大学实在没有足够的 储藏空间,只好弃之如敝 屣。偶尔也能发现17世纪 之前的文献,但数量越来 越少,相对更受到学者的 重视。 关于体例,最后再补 充一句。日语中姓在前、 名在后。对公元9一16世 纪的武士,我使 用“warrior”(武士)一词 ,但对17一19世纪的武 士,则用“samurai”(侍 )一词,此时的他们已作 为一个界定严格的社会群 体而存在。“战国大名”和 “藩主”都指大名,这些军 事统领享有各自的领地, 在15—16世纪浴血沙场, 但到17世纪初,已变身为 地方上的统治者,不再穷 兵黩武。换言之,我把武 士的历史分成并不对称的 两半,以17世纪初为分界 线,前一半是中世,后一 半是近世。17世纪初期, 武士的分类更为严格,从 根本上改变了他们的文化 及与其他日本人的关系。 导语 一本书读懂一千年来日本武士的兴亡与文化! 切腹太疼,会有同僚帮忙斩首。 武土不仅要学武艺,还要学管理。 武士战斗前要自报家门,是对文学作品的模仿。 翻开本书,一本书读懂一千年来日本武士的兴亡与文化! 牛津大学出版社自1995年开始出版的系列丛书,堪称镇社之宝。 由世界知名专家撰写,国内专业学者翻译的通识读物。 书评(媒体评论) 在这本穿越1100年打 破武士历史神话的书中, 维尔特揭示了日本武士阶 层不仅影响了军事事务, 还影响了文化、宗教和艺 术等各方面。 ——《BBC历史杂志》 精彩页 即便在日本,“侍”(samurai)在口语中也被用作“武士”(warrior)的同义词,但这并不正确。“侍”最初的含义很狭窄,仅指负责保护、侍奉贵族的人,即使其职位与军事无关。后来,它逐渐成为武士家族中那些军事臣仆的头衔。事实上,~17世纪之前,地位高贵的武士如被称为“侍”则无异于受辱。。在古代和中世的日本,有其他更为常见的称号指称武士,这些称号反映了他们对国家、贵族和其他上级的不同职责。在日本和西方,大多数专家使用“武士”(bushi)这一概称,这事实上是指“武士”(warrior)。 “武士”(warrior)是一个模棱两可的有用术语,指的是17世纪之前具有一定军事职能的一大批人。这批人既包括在国家有求之时能够服兵役的人,也包括得到京都贵族、朝廷或宗教机构等统治当局的官方认可,从而有资格服兵役的那些人。但“武士”一词也不够精确,它容易让人误以为打仗是他们唯一的职业。事实上,在不同的时期,根据不同的社会地位,武士或把持朝政,或货殖从商,或田间务农,或泼墨丹青,或著书立说,或为人师表,或阴谋行事,不一而足。 在使用“武士”一词时需要注意的另一点是,现代人对这个概念所赋予的道德价值观。美军在其各种训练项目中也使用“武士”(warrior)一词,例如“武士心灵训练”,这是一个冥想项目,旨在使士兵应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并为严酷的战斗做好准备。开发者使用武士的形象来推介该项目,将其“根植于古代武士的自律之道”。这种自律之道实则是无稽之谈。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甚至在日常表述中,也存在着对武士可敬的遐想。例如,“周末武士”就指那些平日无聊乏味,到了周末却变得生龙活虎的普通人。在这种用法中,所谓的“武士”不再表示你从事何种职业,而仅仅意味着你是怎样的一种人。 但纵观整个日本历史,武士其实常常受到鄙视。艺术家和作家常将武士描绘成猪狗不如的野兽:粗鲁无礼、嗜血成性。他们在各地村庄抢劫掠夺,有时甚至谋财害命,因此,农民对其深恶痛绝。农民是武士抢劫掠夺和间接伤害中的最大受害者,所以他们对武士心存恐惧。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只有在近世(1600—1868)这样相对和平的年代,日本的平民才开始慢慢欣赏和模仿武士。 武士虽然的确必须在战场拼杀,但实际上,他们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别的事情上。他们既可以在贵族统治的精英社会中努力改善家族的地位,也可以在其领地上管理农民,最底层的武士甚至偶尔行坑蒙拐骗之事。随着“武士”的定义在不同时间段的转变,其活动范围也在发生变化。一个武士若从19世纪穿越回9世纪,便会发现自己完全格格不入、无所适从。 时隔久远的古代武士既是后代武士戏谑娱乐的对象,也是其渴望崇拜的目标。在18世纪初这一和平年代,有武士曾抱怨其同代人与前一个世纪战争年代的真正武士大相径庭,“如今有太多人俨然如女流之辈”。13世纪,身为比丘尼(俗称尼姑)的北条政子将其已故丈夫源赖朝引为武士身份的奠基者,鼓动当时的武士奋起反抗来自京都天皇的威胁。但也不要忘了,历史也不乏其经济上的魅力:对那些地位较高的武士而言,若能买到过去知名武士所拥有的一把剑或一个茶碗,便是颇为令人欣喜之事。 P9-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