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想象的能指:精神分析与电影》是电影第二符号学的杰作,也是整个电影理论史中极具科学分量的伟大作品。它致力于研究电影这种没有词语清单的语言,其方法融合了符号学和精神分析理论,将两者以眼花缭乱的方式结合在一起。书名中的“想象”一词与“能指”一词的结合,清晰地宣告了著作所遵循的两种方法论,同时,“想象的能指”这一概念也精准地描述了电影的媒介本性。 与意识形态电影理论不同,《想象的能指:精神分析与电影》更注重揭示潜伏于普遍语言表意活动背后的无意识机制。它在电影组合段落研究之后,拉开了有关电影修辞研究的大幕。它把修辞学冷静地推回到普通语言的范畴,修辞与其他语言活动(如叙事)一样,可以不以语词为单位,而是在更抽象的层次上遵循着一般表意机制的所有规律。 作者简介 克里斯蒂安·麦茨(Christian Metz)1931年生于法国,1953年获德国文学学士学位,1966年开始在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任教,1971年获语言学博士学位。他是符号学家罗兰·巴特的得意门生,先后在巴黎大学和巴黎三大影视研究所任教。1991年5月麦茨提前退休,1993年饮弹自尽。婚姻破裂,母亲病危,长年眼疾;他的电影符号学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受到欧洲电影哲学和美国实用主义电影理论的双重挑战,也许这些个人与时代的遭遇最终使他扣动了扳机。 尼克·布朗曾指出:“在电影符号学理论中,麦茨的论著是最完整和最有影响的。”的确,其理论的系统性、精准性至今难有人超越。他的理论如果能够很好地被理解,就能使许多流行的研究变得毫无意义。麦茨电影符号学不可磨灭的贡献是,它把20世纪西方人文科学最大限度和相当卓越地运用于电影理论研究之中,完成了“电影是一种语言”的最终论证,同时,它也是整个西方哲学界关于语言表意研究中最重要的代表之一。 目录 英文版前言 中文版(初版)序言 中文版(再版)序言 第一部分 想象的能指 第一章 电影及电影理论中的想象界和“好的对象” 第二章 研究者的想象界 第三章 认同、镜子 第四章 感知的热情 第五章 否认、恋物癖 第二部分 故事与话语:两种窥淫癖 第三部分 虚构影片及其观众:一种元心理学研究 第六章 电影与梦:关于主体的知识 第七章 电影与梦:知觉与幻觉 第八章 电影与梦:二次化程度 第九章 电影与幻想 第十章 电影的意向 第四部分 隐喻与换喻,或想象界的参照物 第十一章 “原发”辞格、“二次化”辞格 第十二章 “小规模”的辞格、“大规模”的辞格 第十三章 修辞学和语言学:雅格布逊的贡献 第十四章 参照的与话语的 第十五章 隐喻/换喻:非对称的对称性 第十六章 修辞格与替换 第十七章 词语的问题 第十八章 力量与意义 第十九章 凝缩 第二十章 从“梦的工作”到“原发过程” 第二十一章 “审查”:阻隔或偏离 第二十二章 移置 第二十三章 影片中的交织和交叉:作为一种修辞手段的叠化 第二十四章 能指的凝缩和移置 第二十五章 关于治疗文本的聚合与组合 全书词语索引 导语 本书是世界著名电影理论家克里斯蒂安·麦茨享誉学界的重要论著,全书分四个部分,致力于研究电影这种没有词语清单的语言,其方法融合了符号学和精神分析理论,将两者以巧妙的方式结合在一起。书名中的“想象”一词与“能指”一词的结合,清晰地宣告了著作所遵循的两种方法论。同时,“想象的能指”这一概念也精准地描述了电影的媒介本性,全面解释了电影机制主体观看过程和主体创作过程的心理学,是第二符号学诞生的标志,也是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的代表作。麦茨的电影符号学被公认达到了世界电影理论的高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