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读人群 :中等文化程度读者
汉语知识丛书是商务印书馆推出的雅俗共赏的知识性读物。它由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撰写,既有一般的汉语知识介绍,又有语言学方面的科研成果;既体现出学术性,又兼顾到通俗性,足大专院校文科师生及语言文字工作者必备的参考书。
反切是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是中国传统的注音方法。有时单称反或切。
反切注音始于东汉末年,盛 行于南北朝,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今天已经用汉语拼音取代了反切,对于一般人来说,反切注音成为历史,不再需要它了。但,对于以古代文献为学习或研究对象的人们,在学习研究过程中,总会遇到冷僻字或异读字,古人往往是随文注音,用反切的时候最多,掌握了反切,马上就可以知道读音。实际上是增强了阅读古书的能力,加快了阅读速度,提高了学习与科研的效率。
第一章 反切之前的注音方法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也有不同看法,这里不展开讨论),对于不认识的字,无法依据文字形体直接读出音来,这是汉字与所有表音文字不同的地方。为了方便文化的传承,古代学者不断探索给汉字注音的方法。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汉字注音方法从无到有,从注音不准到注音比较准确,从方法笨拙繁难到灵巧简便,从弊病多端到克服多种弊端,直到最终产生注音字母、汉语拼音,形成了独特的汉字注音发展史。
那么,给汉字注音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有人说产生汉字的时候就开始了。廖平(1852-1932年)在《六书旧义》中说:“象声、假借一也:加偏旁为象声,不加偏旁为假借。取象声而去其偏旁便是假借,取假借而加偏旁便是象声。”廖平还是很有见地的,他看到了六书中的形声、假借在表示读音方面的特别作用。但仔细考察,廖氏的说法不能推而广之。从六书的总数说,形声、假借只占2/6;从汉字总量说,这两“书”可能占80%左右,不能包括所有汉字。再加上随着时代的推移,语音发生变化,某些字原来具有表音作用的成分,逐渐不能准确表示读音,有的几乎丧失了表音功能。
反切注音始于东汉末年,盛行于南北朝。在这一时期,精通音律的学者们,用反切注音法编制了大量的具有后世字典功能的韵I5。隋代陆法言编定的《切韵》(公元601年),取代了南北朝时期的一切韵书,成为韵“的集大成者。这部书有确定字音、注明字义的功能,且有为写诗作文的人提供选取押韵字的作用。在这一时期,反切能准确地表示汉字读音的特点,成为所有读书人的共识,这也正是反切能迅速、广泛普及的根本原因。应该说,这时了解、应用反切很容易,因为这时的反切与这时的语音基本一致(韵书中有一部分反切,沿用了南北朝时期的某些反切,不过这都经过了作者的精心筛选,使其符合当时的语音史际),所以,当时的读书人,只要把反切上下字连在一起快陵,就可以得出该反切的读音。当然,这是就一般读书人而言,对那些制作反切的人来说,就必须要精通音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