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育专业核心素养提升读本/教师教育学科核心素养丛书》围绕物理学教育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达成,探讨物理学专业教师的培养路径。
《物理教育专业核心素养提升读本/教师教育学科核心素养丛书》中内容以选编的方式组织,选编的文章来自韩山师范学院的任职教师、校友、在校学生。任职教师的文章以论文为主,如《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物理自制教具设计制作案例研究》《物理师范生教师资格证考试现状及对策》等,校友的文章以实践为主,如《高中物理实验课型学习模式实例探究》《从原始问题走向物理习题的实践探究》等,在校师范生的文章则以上课的案例为主。《物理教育专业核心素养提升读本/教师教育学科核心素养丛书》也据此分为3大部分即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师篇);中学物理教学研究(校友编);创新教学设计(学生篇)。
教师篇理论探索: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物理专业师范生核心素养培养初探——以韩山师范学院为例
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物理自制教具设计制作案例研究
基于师范生核心素养的物理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
物理师范生教师资格证考试现状及对策
指向核心素养的“电磁学”课程教学改革试验研究
面向卓越中学物理教师培养的物理师范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近代物理实验”课程中核心素养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核心素养视角下同课异构课的赏析——以“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一课为例
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视角下的学风建设探索——以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为例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的培养
后进生的教育管理探索与实践——以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为例
校友篇实践研究:中学物理教学研究
“创、改、增、拓”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基于processing模拟自然系统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以高中物理课“宇宙航行”为例
高中物理实验课型学习模式实例探究——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实验课教学案例对比分析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物理分组实验课堂教学的构想和实践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探索
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物理实验课教学方式与策略
如何将科学探究素养融入高三复习教学中——高三核心素养教学探索
引领飞翔的科学梦想——基于核心素养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科创活动指导感悟
从原始问题走向物理习题的实践探究——科学思维视角下的“单杆+双轨”模型
原始问题解决与物理课程思政有机融合的实践探究——以交通违章问题为例
指向深度教学提升核心素养——以“验证牛顿第二定律”教学为例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案例
浅谈八年级学生物理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为例
浅谈物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困惑与导入方法
从生活现象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支架式教学在物理课堂中的应用
学生篇案例共享:创新教学设计
“单摆的周期”教学设计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设计
“液体的表面张力”教学设计
“楞次定律”教学设计
“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涡流、电磁阻尼和电磁驱动”教学设计
“离心现象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涡流、电磁阻尼和电磁驱动”教学设计
“共振”教学设计
“光的偏振”教学设计
“共振”教学设计
“静电屏蔽”教学设计
“驻波”教学设计
“离心现象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传感器及其工作原理”教学设计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设计
“光的色散”教学设计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的概念最早是由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来的,目的是提高各国公民的综合素养与核心竞争力。如何定义核心素养?表述不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学生终身学习所需要的素养称为核心素养;欧盟的《终身学习核心素养:欧洲参考框架》指出:核心素养是个体在自我实现、社会融入中所需知识、技能与态度的整合。在我国教育界,最先引发对核心素养关注的是2014年由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份文件明确提出要“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之后,北京师范大学牵头组织核心素养课题组,并于2016年9月13日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将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具体又细化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和国家认同等18个要点。、
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个任务,恐怕最终必须要落实到中小学的学科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育,当然也可以通过家庭、社会教育的途径,但是,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他们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径毕竟是学校教育,而学科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本教学形态。这样,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就被提出来了。一方面,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学科中的具体化,如果没有学科教育的支撑,核心素养最终只能是空中楼阁;另一方面,每一个学科对核心素养的支撑又不可能是面面俱到的,它们有各自的学科特点和任务,它们支撑的可能是核心素养中某几个方面的要素,但是,各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机结合就构成了新时代背景下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目前,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已经在教育界形成共识,并且已经被落实到新课程标准中。
对师范院校来说,当然要研究核心素养,要将学科核心素养纳入学科教学论的教学内容中。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培养的学生最终都要成为中小学某个学科的教师,他们要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某学科的关键素质和能力,他们自己首先必须具有这一学科的核心素养。也可以说,具有学科核心素养,是师范生将来从事学科教育工作最基本的前提条件。甚至,我认为,各学科的师范生,应该自觉地将学科核心素养内化在自己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情感态度之中,彰显自己作为某学科教师的独特标识。这样,对学生而言,他们不仅从教学中,而且从教师的身上,感受到具有鲜明学科特征的素养与品格。一个语文教师和一个数学教师,他们的行为方式、情感态度和气质,应该是不一样的。一个数学教师,应该是一丝不苟的、严谨的;一个语文教师,应该具有一点诗性气质。所以,对师范院校来说,如何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事关人才培养的重要问题。这套丛书的编写,凝聚了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探索的成果。丛书没有统一的体例,有理论的阐述,亦有实践的案例,但是必须解决两个问题:其一,如何解读学科核心素养?其二,如何培养师范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从形成的书稿来看,水平有高低,体例各不同,但是大都涉及了这两个问题。我们的初衷是把这套丛书作为大学教师、师范生的教学参考书和读物。相信丛书的出版,对于提升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有所借鉴和帮助的。
近年,广东提出了“新师范”的概念,也出台了《广东“新师范”建设实施方案》,这个概念的提出和若干措施的推动,不仅对广东,而且对全国教师教育改革都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当然,“新师范”究竟新在哪里?还有较大的阐释和讨论空间。我以为,“新师范”的“新”,应该包括党和国家对新时代教师所提出的新要求,也应该包括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素质和能力的新要求,而学科核心素养,无疑应该包含在这个新要求中。从这个角度看,这套丛书的编写和出版,也是对广东的“新师范”建设做出的一个微小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