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质的教师不仅应该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还必须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超出自我的人;不仅是专业学科领域的专家,而且是教育科学的专家。
《新教师职业发展丛书:教师必备的10项基本素质和能力(修订版)》:
三、构建机制
在课程改革中大力提倡教师行动研究,需要学校与上级行政部门构建促使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机制。
首先,学校要给予时间保证。因为在现有教育体系下,教师忙于应付日常工作,有些教师甚至对学生实行看管式管理,这样教师们忙于应付,疲于奔命,几乎没有时间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在提倡对学生进行减负的今天,也需要对教师进行减负,把教师从繁琐的简单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事创造性劳动。实践证明,在对教师工作进行加减运算时,首先需要做减法,然后再做加法,这样更容易推行。减去不必要的工作负担,增加教师的行动研究时间。
其次,学校应尽可能提供帮助。教师开展行动研究,需要理论上的帮助。理论书籍是教育理论的书面载体,专家是教育理论的活化载体,两者缺一不可。然而,现在有些学校教育理论书籍缺乏,只购买各个学科的辅导资料,因而教师很难得到教育理论书籍的帮助,需要构建学校开展教师行动研究的理论支撑体系,包括书报杂志。同时,学校还应该聘请有关专家作为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引路人,在这方面学校应该有投入意识。
最后,学校应建立激励机制。学校在晋职晋级方面应该向开展行动研究的教师倾斜,鼓励教师多读书、多行动、多反思。现在有一种倾向,认为中小学教师开展研究、写作教育论文没有必要。这种看法是对教育工作性质的简单化理解、短视的理解,忽视了人的工作的复杂性。认识到教师行动研究对于提高教育质量、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性,需要落实到行动上,建立激励机制非常必要。
同时,在研究型教师成长过程中学校应在具体工作上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召开教师课题或论文成果学习研讨会。教师课题或论文成果学习研讨会,要每学期开一次,学校教导处在开此会之前,先收集本学期教师的教科研成果,并汇编成学习材料,提早分发给教师自学。研讨会的举行,可采取分组学习方式(如分科组),在研讨会上,先让获得课题或论文成果奖的教师介绍自己的教科研成果,要求着重介绍自己的有效的经验做法和取得的成果,介绍时不能照论文原稿读,要辅之以讲解,并有时间限制,然后围绕着学校教师的教科研成果交流学习的体会,分组展开研讨,研讨教师要着重谈自己对教科研成果的体会,说说哪些做法值得自己借鉴,哪些做法值得商榷,提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做法、建议。研讨时要有记录人做好研讨情况汇总。这种教科研成果学习研讨会能提高教师的参与程度,能使教科研成果深入人心,能使教科研成果在学校得以有效推广应用。对参加会议和会上发言的老师学校要做好记录,装入档案,并与教师激励政策挂钩,激发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