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透明(中国视觉现代性1872-1911)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
作者 | 唐宏峰 |
出版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研究近代中国视觉文化,以视觉性为线索,从绘画、画报、摄影、幻灯、电影等艺术门类,到各类光学玩具/视觉技术,乃至小说与报章文字所记录的视觉经验、视觉感知,力图描画和分析近代中国所呈现的视觉图景、图像—媒介文化与近代中国人所分享的视觉经验,并将之与晚清的政治氛围、文化心理,乃至全球跨文化的图像、媒介与思想的流通联系在一起,由此勾勒出近代中国的视界政体,并揭示其与中国人主体性形成的关系。 目录 序言一 巫 鸿 序言二 汪悦进 导论 透明:中国视觉现代性 一、视觉现代性的提出 二、“透”与“明”:近代中国视觉文化 上编 透明的世界 第一章 透明的世界图景 一、玻璃与灯:透明的观看之道 二、双重“图像—世界” 三、图像的潜能:世界3的可能 四、费正清的教学幻灯片:图像作为“不变的流动体” 第二章 照相“点石斋”——《点石斋画报》中的再媒介性 一、再媒介:照相与石印 二、原始画稿:文字、涂改与造型 三、摄影视觉的展开 第三章 晚清图像的机械复制与公共传播 ——以《点石斋画报》插页画为中心的考察 一、图像印刷资本主义 二、机械复制与公共传播:《点石斋画报》插页画 三、视觉性与公共性:“卧游图”系列 四、结语 机械复制的极端:画谱/ 画册 中编 观看的主体 第四章 作为视觉装置的“看客” 一、“看客”作为一种视觉装置 二、观看的女性与凝视的辩证法 三、看客坐马车:运动的视觉 第五章 “摄影机表情”:鲁迅与砍头图像 一、幻灯片事件考寻 二、技术化观视与看客的凸显 三、“麻木”与摄影机表情 四、西方看客:砍头图像的生产与传播 五、启蒙的辩证,文学的自觉 第六章 可见的主体——近代视觉技术与国民性话语 一、显微镜:解剖/ 透视国民性 二、作为视觉媒介的X 光 三、“验性质镜”与透视的国民性 第七章 uncanny,或者“故鬼重来” ——近代中国的镜像图像与视错觉 一、洋装辫子:镜像视觉图像 二、uncanny,或者“故鬼重来” 三、视错觉下的双重面相 余论 下编 透明的艺术 第八章 近代人像:个人性与公共性 一、任伯年肖像画的个人性 二、画报时人肖像的公共性 三、画报人像照片的时间性 第九章 虚拟影像:近代电影媒介考古 一、徐园影戏实为幻灯 二、《点石斋画报》中的“影戏同观” 三、幻灯/电影:虚奇美学 第十章 影像—媒介:康有为与近代媒介世界观 一、康有为的媒介世界观:全球、血球、影戏、以太 二、影的考古:脱域与再域 三、媒介考古:新与旧的悖论 第十一章 透明的文学——风景描写的发生 一、“实地的描写”:《老残游记》之风景描写 如何成为一个美学问题? 二、言文一致里的风景 三、发现“风景” 四、科学精神与视觉技术 结语 (不)透明:图像—媒介的双重性 一、一个更为复杂的故事 二、(不)透明:图像—媒介的双重性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在过去十余年里,唐宏峰教授围绕着19世 纪至20世纪初中国现代视觉性的问题进行了大量 研究,发表了许多专题文章。积至今日,已成为 这个新兴领域的领军人之一。在我看来她的研究 和写作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对原始材料的敏锐 和悉心发掘,二是对理论话语的贯通与灵活运用 。她所发掘和处理的材料涉及印刷、摄影、幻灯 、电影、绘画、文学、科学、环境等各方面,与 其说是跨学科,不如说是以视觉性为核心将这些 材料和有关学术讨论融入一个新的领域。在这个 意义上,她的个案研究——不论是对《点石斋画 报》四千余张画稿和三百余张插页画的分析,是 对费正清在哈佛大学教授近代中国史课程中使用 的大量幻灯片的发掘,还是对有关晚清幻灯放映 的报刊资料的搜寻和整理——都具有为新兴学科 奠定史料基础的意义。由于这些原始材料在形式 和性质上有着明显区别,如何将之融会贯通作为 研究现代视觉性的历史证据,必然会引起对分析 方法和解释方法的思考,她对这些材料所做的具 体分析,因此也在方法论层面上为学科建设提供 了实验性的例证。在这些个案研究和方法论反思 基础上继而进行的理论探索,也就不是对西方视 觉理论的简单引证和延伸,而是以中国历史文化 、社会环境和实际例证为基础与这些理论进行的 对话、补充和商榷,以达到对现代视觉性更全面 和深刻的 作为一本专著,本书的一个重要成果是以 十余年积累下来的专案研究和相当数量的新例证 ,作为基础材料构造出一个完整的描述和解释体 系。这个体系建筑在三个基本概念之上:图像、 观看和现代性。“图像”涉及的不仅是形象本身 ,而且包括了图像的生产、展示和衍生。“观看 ”涵盖了观者和图像之间的多维关系,以及对观 者主体性的缔造。“现代性”既是全书的框架也 是论证的焦点。之所以如此, 是因为图像和观 看存在于人类历史的所有时期和经验中,并非现 代所独有。二者与现代性的特殊关系因此成为全 书的核心,更具体地说就是以大量史实论证书中 提出的一个核心命题:在整个人类历史中,现代 性具有前所未有的视觉性,而视觉性也是现代性 的最重要特征之一。这个命题的基础不但是新视 觉技术在现代时期的大量发明和推广,迅速扩展 了人类观察世界的范围和方式,更主要的是新型 图像和观看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与世界的关 系并引起对自身存在的重新认识,包括对“观看 ”本身的自觉。 把图像、观看和现代性联系起来的是新型 视觉媒材和视觉技术。实际上,虽然“媒材” 或“媒介”这个概念在本书的书名和章节题目中 并不突出,但它其实无处不在,贯穿了整本书的 讨论。被研究的新型视觉媒材和技术——诸如摄 影、幻灯、电影、印刷术、X 光、显微镜、望远 镜、放大镜、解剖、透视等——有一个突出的共 同点,即在强化和扩张视觉性的同时都具备“自 隐其身”的能力和效用,所生成的视觉图像因此 呈现为现实的“对等”复制,由此得以取代被表 现的真实世界本身。以基于照相术的摄影、幻灯 和电影而言,它们在许多情况下着意排除传统图 像制作中的画家手笔和风格因素,把真实与再现 的距离压缩到最小值,从而激发出人们未曾经验 过的强化视觉感受。康有为因此得以被影戏中“ 尸横草木,火焚室屋”的景象冲击而撰写《大同 书》,鲁迅也被幻灯演播的日俄战争中的砍头场 面所震动而弃医从文,投身于思想启蒙运动。这 两个例子概括了书中讨论的大量以隐身媒介承载 ,与现实画等号的图像所引起的新型视觉经验, 也最深刻地诠释了作为书题的中心理念——“透 明”。 书评(媒体评论) 在过去十余年里,唐宏峰教授围绕着19 至20 世纪初 中国现代视觉性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发表了许多专题 文章。积至今日,已成为这个新兴领域的领军人之一。在 这个意义上,她的个案研究——不论是对《点石斋画报》 四千余张画稿和三百余张插页画的分析,是对费正清在哈 佛大学教授近代中国史课程中使用的大量幻灯片的发掘, 还是对有关晚清幻灯放映的报刊资料的搜寻和整理——都 具有为新兴学科奠定史料基础的意义。 —— 巫鸿 艺术史家、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系与东亚语 言文明系教授 《透明:中国视觉现代性》是一部研究视觉文化的难 得的力作。此书的最大亮点是对晚清变革时期新旧交替研 究的深入研究以及从中生发出的理论问题。她敏锐地把握 住了近现代转型期间的两大图像媒介载体,一是光影类的 媒介(幻灯、电影等),另一是复制媒介(石印)等。抓 住这两个核心媒介载体,纲举目张,近现代艺术及文化呈 现方式尽收眼底。而媒介问题也是目前现当代艺术史的核 心问题。 ——汪悦进 哈佛大学艺术与建筑史系讲席教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