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科技的发展、时代的巨变给当下的教育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工业时代的教育方式早已过时,未来的教育如何发展,行业形态如何变化,需要什么样的教师,具备怎样的能力,才能培养出能够驾驭未来的下一代? 中国教育创新先锋顾远在这本书中清晰梳理了教育随时代变迁的发展脉络,从工业时代的教育1.0形态,即课堂式学习,到当下的教育2.0时代,即素质教育变革所倡导的社群式学习、项目制学习,到未来的教育3.0形态,即社会化学习,不仅构画了未来教育蓝图,为教育创新实践者指出一条有法可循的理想路径,更是预判了教育发展新趋势,为教育从业者指出未来职业发展方向,也让家长也能从这本书中看到教育发展的未来,为孩子的教育做出明智决策。 作者简介 顾远,Aha社会创新学院创始人、群岛教育创变者社区创始人。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先锋学习社区、日敦社幼师学院、蜂窝儿童宇宙、模数盒子、西安乐鱼学习社区等多家教育机构理事和发起人。 在20余年的工作经历中,关注点始终围绕着人的成长与发展,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与共创;致力于通过赋能和联结教育创变者,形成一个强有力的价值观和实践共同体,推动教育的持续进化。 已辅导和支持了80余家教育创业团队和数百位教育者,分布在全国各地,覆盖各个学段和教育细分领域。 目录 序言 成为,而不仅仅是在做 第一部分 教育的新范式:从教育1.0到教育3.0 01 教育3.0时代的“教”与“学” 02 教育3.0的第一性原理 03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使人成为自由的终身学习 04 九问解答PBL的本质 05 教育的进化:从“有限的游戏”到“无限的游戏” 06 从悬崖到涟漪:面向未来的教育该怎么教 07 打开黑箱,让学习的过程可见 08 重新定义“社群学习” 第二部分 时代之变:别用20世纪的方法,应对21世纪的挑战 09 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10 社会化学习给教育带来的5大改变 11 将“创造力”置于教育的核心 12 设计应该成为一种通识教育 13 如何评价创新教育的学习成效 14 好的教育是什么颜色 15 杜威还是布迪厄?——对教育公平的再反思 第三部分 角色转变:从广播员到教育创变者 16 为何教育创业繁荣了,教育的改变却很少发生 17 如何打破教育行业的“杠铃”结构 18 改变教育,需要的不是等待超人 19 没有钱,能不能办出更好的教育 20 从教师到教师创业者,需要具备四种能力 21 从孤岛到群岛:如何构建有活力的教育生态 第四部分 能力升级:教育创变者如何修炼进化 22 开源教育的三个维度 23 你需要的不是单一的观念,而是一整套体系 24 你掌握了哪些能够促成创新的元能力 25 教育的服务设计,从“为什么”开始 26 好的教育不仅要做出来,还要写出来 27 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即兴是一种必备能力 28 批判性思维的教育和教育者的批判性思维 29 你具备提出真正问题的能力吗 第五部分 应对挑战:教育创变者如何开创可持续的模式 30 “三见”,是每个教育创变者必备的能力 31 什么样的组织架构适合教育3.0的创业团队 32 只有突破“人的物理有限性”,才能实现指数增长 33 又穷又忙,难道就是创业者的宿命 34 忘记那些教育名词吧,请关注用户需求 35 警惕教育创新中的几头巨兽 36 让自己成为原动力发起者 37 创业者做事“憋大招”为什么都是错的 38 创业者如何找到好导师 尾声穿越虫洞,遇见未来 序言 成为,而不仅仅是在做 这篇序言是这本书里最 短的一篇文字。作为一名写 作者,我常常会想,现在还 有多少人愿意阅读严肃的长 文?作为一名教育者,我常 常会想,现在还有多少人愿 意耐心地陪伴着孩子慢慢地 成长? 本书里收录的文章大都 很长,每一篇都在回应一个 教育的真问题,合在一起就 形成了教育3.0的完整体系 。 尽管书中包含了丰富的 实践案例和行动建议,但是 这本书并不是在工具、技法 层面上探讨教学之术,而是 希望能启发读者打破教育的 底层范式,重塑对教育的想 象,反思何为“好的教育”, 让教育帮助我们“成为人”, 成为一个自由的、活泼泼的 人。 这样的教育是如此重要 ,以至于它不能只由专职从 事教育工作的人去完成。事 实上,教育从来都不仅是学 校和老师的事情,家庭、社 区和社会也理应参与其中。 区分一个人是不是教育者的 关键不是体制内外或专职与 否的身份,而是这个人如何 看待教育、如何理解孩子、 如何助力成长。这正是本书 中反复提及的“社会化学习” 的要旨所在:学习在窗外, 他人即老师,世界是教材。 令人欣喜的是,已经有 很多人走在了教育的进化之 路上。这些年里,我在世界 各地探访过百余家教育机构 ,也和几百位教育3.0的践 行者有过深度交流,特别是 来自群岛教育社区的各位伙 伴。他们的思考和实践既验 证了,也丰富了这本书里探 讨的内容。最令我触动的是 ,这些实践者在自己一点一 滴的行动中,不仅帮助孩子 ,也在让自己,慢慢地成长 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 推动教育的进化需要一 个生态系统的支持。澳门同 济慈善会长期支持着各种教 育创新的探索,21世纪教育 研究院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 通过教育创新实现教育公平 ,日敦社幼师学院使教育创 新在学前领域大有可为…… 构建教育3.0的体系是一 个自下而上“生长”的过程。 它并非是预先构想出了一个 高屋建瓴的思想体系,再去 现实里寻找印证;而是基于 长期的实践、反思和对话交 流,一个主题衍生出另一个 主题,一个问题驱动着另一 个问题,如拼图一般,逐渐 呈现出一个丰富、细密而内 在自洽的教育体系。 这本书中的文章写于不 同的时期,围绕着5个大的 主题,既有对教育本质的探 讨,也有教育在新时代所面 临的期待和挑战;既有教育 工作者们必须做出的转型, 也有教育创新者们亟待提升 的能力,以及与教育的进化 紧密相关的教育组织的进化 。虽然被归入了不同主题, 但是你将不难发现,很多章 节都会从不同的角度相互关 联(编辑甚至考虑过在每章 的末尾附上那些相互关联的 其他章的标题,但最终还是 决定把这个发现、探索的乐 趣留给读者)。 你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 兴趣和需要,从任何一个主 题进入,开始自己的“拼图” 过程;如果你对某个主题特 别有兴趣,还可以扫一扫章 末的那些二维码,你会发现 更多内容。这种精读泛读结 合、必读选读由人的安排方 式,也是对教育3.0理念的 一种呼应。 正如教育的进化永无止 境,这本书当然也不可能穷 尽对教育3.0各种主题的探 讨。它更像是一种邀请,邀 请你提出自己的主题,分享 你的思考与实践;邀请你加 入让好的教育发生的行动中 来,并在这个过程中享受创 造与成长的快乐。 顾远 导语 现在还有多少人愿意耐心地陪伴着孩子慢慢地成长? 中国教育创新领军人顾远,打开未来教育新模式。 本书里的每一篇文章都在回应一个教育的真问题 让家长看清教育发展的趋势,做出明智的决策。 如果你对孩子当下接受的教育感到失望,这本书让你看到教育的另一种可能。 湛庐文化出品。 后记 年轻的传媒人方可成曾 经这么说: 越是这样的时代,越需 要智慧和行动力……事实上 ,在这个时代,再全面的管 控也会因为技术的进步和各 种力量、不同介质的存在, 有许多“孔洞”的存在,使得 有智慧、有勇气、有行动力 的人能够利用这些缝隙和空 间,甚至即兴地做出一些事 情来。 这段话让我感同身受地 想到了自己所处的创新教育 领域,想到了群岛社区里的 教育创变者们,想到了更多 类似的面孔。 他们人数真的不多,但 也不那么少。每个人都在自 己力所能及的范围里,吭哧 吭哧地在那座高墙上凿洞。 凿的甚至不仅仅是孔洞,而 是虫洞。 穿过这些虫洞,孩子们 可以瞬间接触到一个完全不 同的世界。因为他们进入了 一个全然不同的维度。哪怕 穿越的时光甚是短暂,当孩 子们回来的时候,他们看待 世界的眼神俨然已经不同。 我常常会报名参加一些 稀奇古怪的活动,或者投身 和自己的价值观完全不在一 个认知体系里的群体。这种 情况下,我往往需要控制表 情,抑制自己的呼吸,内心 尽情呼啸着各种忽而不屑、 忽而嘲弄、忽而可笑、忽而 悲哀的戏份,一次活动下来 ,累出一身大汗。 我曾经看到一个教育投 资圈里的大人物为自己“收 购式增长、外延式扩张”的 成功经验传道受业。 我们投资团队根本不看 价值观,能拉流量的就是好 汉。价值观啥的。既不实在 ,沟通起来又累。看教育团 队你先看前台,凡是冷脸不 会对家长说好话的那些,哪 怕营业额再差,也一定要拿 下来。为啥?道理很简单。 这样的机构还能活着,肯定 有一定的优势,我们趁他们 营业额差的时候低价拿入, 然后稍微包装一下,教材改 一改,老师培训培训。再投 钱做一些广告,两个学期, 营业额就上去了,估值不就 上去了吗? 下面几百号大大小小的“ 教育投资人”纷纷点头:“有 道理,难怪发展得这么快”“ 就该这么做,我们过去的‘ 投’法太实诚了”…… 看到这里,我想起了在 群岛里流传的一首小诗,是 瑞士诗人于尔克.舒比格的 作品: 洋葱、萝卜和西红柿, 不相信世界上有南瓜这 种东西。 它们认为那是一种空想 。 南瓜不说话, 默默地成长着。 我们都是南瓜,我们不 说话,默默地干着我们的事 ——那些南瓜认为南瓜该干 的事。 可是,南瓜也有失落的 时候。那天,当我在手机上 看到V S.奈保尔过世的消 息时,我的记忆一下子闪回 到在乌干达旅途中匆匆读完 的《非洲的假面剧》。书中 透出的英式冷幽默和绅士之 刻薄的背后,正是“异乡恰 是故乡”的无奈和茫然,它 让我也呆愣在那里,失落了 很久。 奈保尔的作品,从来就 是一场关于祖国、民族和个 体身份认同的大纠缠。他在 《大河湾》这本书里的决绝 之词:“我们(非洲人)从未 想过为外部世界做出贡献, 于是内外皆失。”他还写道 :“离去,有时是一种遗弃 。离开,是对某地和当地人 的一种评判。” 这几年来,身边尽是离 去的决定。在各种纠结与不 安中,我也常会为各种问题 感到焦灼,不知道该怎么想 ,该怎么做。 有段时间,我读了历史 学家许倬云的一些书,深受 影响。他说,自己年轻时是 民族主义,老了日益倾向世 界主义。百岁老人周有光也 给过我很大启发。他说:“ 以前我们以中国的角度看世 界,现在该以世界的角度看 中国。” 我茅塞顿开,不再为现 状感到悲观、纠结。只要欣 然融入全人类的发展潮流. 无论离开还是留下,世界都 可以很大。 即便这个世界就这样了 ,我们也可以凿开一个个虫 洞,做好一只只南瓜,既不 悲观,也不放弃,无论在哪 里,至少还有全人类可寄予 希望。 那么,你也是一只南瓜 吗? 周贤 书评(媒体评论) 顾远不愧是教育创新的 大家。他的新作《教育3.0 》一跃而超越了理念和概念 ,从思辨进入实操,将每一 个现场视作教育创新的媒介 ,激起社会化学习的涟漪。 他认为“好的教育不仅要说 出来,而且要做出来”“不仅 要做出来,而且要写出来” 。这样,群岛教育创变者社 区不再仅是一个训练营,所 有的群岛正汇聚成一片自由 的新大陆! ——杨东平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名誉 理事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 会委员 所有人都在焦虑教育怎 么办,如果要找当下具有第 一原理式启发的人,我们会 找到两个,那就是顾远和周 贤。我认为他们的革新意义 ,不亚于百年前陶行知的倡 行。我不想用“完美”这个词 ,事实是,顾远和周贤这对 组合有全球视野,有现实的 理解,有做事的觉悟,有理 想的坚毅,有生活的丰盛, 他们本身就示范了好的教育 的样子。 对所有想做教育创新的 人来说,这是一本必读书。 ——薛野 通识教育实践者/西西弗 书店创始人 教育亟需一场深刻的观 念变革,以面对现实和未来 的挑战。新的学习模式已经 呼之欲出,行将触发教育的 根本性改变。这一切,“群 岛”的实验已经先声夺人。 顾远与周贤两位教育思想家 ,一直是我尊敬的先行者, 其新书《教育3.0》记录了 众多贴地飞行的教育实践, 以珍贵的思考,给读者带来 一场又一场头脑风暴。我们 由此了解,一种新的教育范 式正在喷薄欲出,将很大程 度地解放我们的学习力。教 育拓宽社会的空间,实现个 体的价值,推进生命的飞跃 ,正如我常引用的那句名言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蔡朝阳 教育学者/亲子作家 研究教育的人一定会对 顾远和周贤兄的新书《教育 3.0》感兴趣,但我更想把 这本书推荐给爸爸妈妈们。 教育最重要的主体力量—— 学校,不可能快速和全方面 地改变,但家庭教育不然。 希望父母都能了解未来的教 育,从小培养孩子的强大阅 读力、学习力,为孩子创造 “教育3.0”的条件,让孩子 能从容应对未来的变化。 ——徐智明 作家/“真心爸妈”创始人 社会化学习就是教育本 质的回归。作者不愧为中国 教育创新先锋,其著作《教 育3.0》是我读到的,关于 未来教育的最好解读。它应 该作为每一位关注未来教育 者之案头书。 ——刘晓伟 先锋学习社区创办人 顾远和周贤一直在推动 教育创新的思考。他们总能 从一个现象或问题出发,理 清概念和理论的枝节脉络, 并提出鲜明且有感召力的主 张。成立“群岛教育加速器” (群岛大学)后,这些思想 与方法成为赋能、孵化教育 创新者的重要资源。 《教育3.0》是教育创新 的思想和实践的集大成。大 部分文章我都曾一读再读。 在教育创新这个围城内外, 有挂羊头卖狗肉者,有自足 于一花一草的耕种者,也有 思虑深重的行动瘫痪者,而 《教育3.0》提供了很多观 念和精益行动的路径指引。 无论当年在21世纪教育研究 院专职从事教育创新研究与 倡导工作,还是今天成为专 注在K12学校教育实践的教 育创业者,顾远和周贤都是 我的思想与行动导师。 ——马志娟 爱哲教育创办人/爱哲安 民未来学校校长 顾远与周贤不是体制内 的教育研究者,却拥有大多 数研究者不具备的良好品格 。他们视野宏阔,结构性思 维突出。他们拓宽了教育的 维度,把教育放在社会和人 类发展的纵、横坐标里做整 体辨析。重要的是,这本书 里的案例均是他们躬身参与 的项目,有相当的参考性。 对于广大的读者而言,这本 书有利于帮助我们把教育从 围墙之内解放出来,同时挑 高我们的眼目,带着“去自 由”的教育终期目的做生活 中的每一件平凡小事。 ——李勇 问对教育智库理事长/成 都同辉国际学校原校长 未来社会复杂的变局已 经逐步成为现实,而我们教 育的现实依然受困于我们固 化的思维与有限的经验。而 这一切恰恰源自我们所接受 过的教育。《教育3.0》为 我们清晰睿智地指明了未来 教育方向——突破传统课堂 ,社群的单向度、单一维度 学习,通过更为整体性的社 会化学习,让教育关系中的 所有人与要素构成一种具有 创造性、建构性与关联性的 生态网络。 ——李杰 A4美术馆副馆长/iSTART 儿童艺术节策展人 回到原点思考教育,回 到原点探索创新,你会看到 3.0的教育,正在自下而上 地生长。它不再是规训的工 具,它不再窒息自由的生命 ,它唤醒原力,使人真的成 为人。愿你能看到它、实践 它、创造它! ——陆晓娅 新闻人/心理人/教育人/ 公益人 谈论未来教育的书很多 ,而《教育3.0》之所以珍 贵,是因为周贤和顾远既能 关注国际教育前沿,又能回 应中国社会现实;既建构教 育理论,又以“群岛教育创 变者社区”作为载体,支持 几十家机构的教育实践。他 们是教育问题的洞察者,教 育人的对话者和这个时代重 要的教育写作者。这是一部 面向教育爱好者的观念更新 之作,是一部面向教育工作 者的思维突破指 精彩页 教育3.0时代的“教”与“学” 任何好的教育, 不管基于怎样的教育理念、 采用怎样的教学形式、使用怎样的教育产品, 都必须做到两点:帮助学习者明了自己为什么学习,并帮助他们学会学习。 我在教育创新领域工作,同时也是一个科幻迷,所以我会特别留心人们是如何想象未来的教育的。 图1-1是法国插画家让-马克·科泰(Jean-MarcC?té)在1900年前后绘制的未来教育场景:一个成年人把书本倒进一台机器里搅拌,知识就会化作电波直接传输到学生的头脑里。 这样的想象在今天看来可能很可笑。2017年的现代人也设计了一幅未来教育场景:幽蓝色的科技之光照耀着整间教室。这会不会更符合我们的想象呢? 现在主流的教育体系诞生于大工业时代,距今已有百年历史。这100多年来,人类在技术上取得了巨大的飞跃,脑科学、认知科学、行为科学的研究也有了丰硕成果,各种教育创新实践和产品层出不穷,但是整体而言,教育似乎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教育为何难以改变 教育难以改变,是因为教育的范式还没有发生改变。“范式”是一个领域里人们对现实的基本假设,这些假设隐藏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成了我们思考和行动的默认前提,并进而塑造着整个领域的基本形态,影响着它的发展方向。 范式就像计算机的底层操作系统。如果操作系统不改变、不升级,仅靠不断开发新的App并不能给系统的效能带来质的提升。 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范式和大工业体系背后的运行逻辑高度拟合。它暗含了如下4个假设: 教育等于学校教育; 教育的目的是传递学科知识; 教育唯一正确的方式是作为知识权威的教师的灌输,以及学生大量的反复训练; 教育唯一正确的评价方式是标准化的考试。 明晰了这些假设,我们就会理解为什么“哈利·波特”系列作品里的霍格沃茨学校明明是一所魔法学校,它的教育方式看起来却和我们身边的学校没什么两样。 明晰了这些假设,我们就会明白,如果不改变教育的范式,即便教育技术再进步,我们对教育技术应用的想象也不会比100年前的人高明多少。 有一家机构对未来的教育做出预测,他们预言250年后,知识能够通过植入大脑的生物芯片传递,人类再也不需要死记硬背了,受教育的时间将从十几年缩短为几周。我简直要怀疑做出这个预测的人是不是得到了1900年那位法国插画家的真传。 对教育的4个新认知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是不可能在产生这个问题的原有框架中被解决的。”人类在每一个领域的重大突破都源自对该领域原有范式的突破。要想改变教育,我们必须先明确教育的新范式。这个新范式包含以下4点对教育的新认知。 第一点,教育是一件错综复杂的事情。 如果教育就是传递信息这么简单,那么在谷登堡改进印刷术之后,教育这件事就可以终结了。影响教育的因素有很多,而且彼此会产生相互作用。指望某一类教育机构、某一种教育产品或者某一项教育技术系统性地解决教育问题,是一种理性的自负。人工智能也许已经可以准确判断一个孩子对某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但很难判断这个孩子没有掌握好某个知识点的原因究竟是什 么:是因为被同学霸凌了,还是因为没有吃早饭导致完全没心思学习。 第二点,教和学的界限将变得越来越模糊。 过去,学习是纯粹的单向输入;现在,学习正逐渐变成一个“输入、创造、分享”的综合体验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通过简单的形式来实现,比如让学习者观看一段教学视频,然后针对这个学习素材进行评论、分享、做标签、评分,还可以让他和其他学习者一起讨论,或者去教别的学习者。P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