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叙述了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中,消费的理念是如何以自己的方式演变的历史,以及它对社会多个方面的重要影响和之后的发展趋势。本书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明末中国开始写起,论述了全球三大消费模式。之后,特伦特曼追溯了贸易和帝国对全球消费和品位的影响,咖啡、烟草、印度棉花和中国瓷器等以前充满异国情调的商品征服了世界,并探索了人们对于家居、时尚服饰和便利性日益增长的需求,这些需求改变了私人和公共生活。 作者详尽的描述表明,消费实际上是一种真正的国际现象,有着悠久、多样化的丰富历史,同时要比我们想象的更具有积极的作用,比如19世纪和20世纪带来了百货商店、信用卡和广告营销,但也带来了道德购物者的崛起、新一代人的身份和最终亚洲消费的复兴。作者着眼于现在和未来,对我们不懈追求更多的物质享受这一全球挑战提出了长远的看法。这部著作兼有专业精妙的学术研究和引人入胜的叙述技巧,呈现了在过去数个世纪,那些诱惑我们并且丰富和动摇了我们生活的商品史诗般的历史。 作者简介 马灿林,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在读博士,研究领域为政治哲学、批判理论,已发表多篇论文和译稿。 目录 谢 导论 第一部分 第1章 三类消费文化 第2章 消费的启蒙 第3章 物品的帝国 第4章 城市 第5章 消费革命走进家庭 第6章 意识形态的时代 第7章 内部丰裕 第8章 亚洲消费 第二部分 前言 第9章 今天买,明天付 第10章 别这么快 第11章 从摇篮到坟墓 第12章 市场之外 第13章 家乡与远方 第14章 灵魂问题 第15章 “用完即弃”社会? 结语 注释 出版后记 序言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物品 包围的世界中。一个典型的 德国人拥有一万件物品。在 洛杉矶,一个中产阶级家庭 的车库里不再只是停放着一 辆汽车,还放着数百箱杂物 。2013年,英国共生产了 60亿件衣服,大约每个成年 人100件,其中四分之一的 衣服从来没有离开过衣柜。 当然,人们总是会拥有物品 ,而且不仅为了生存,还会 为了仪式、展示和娱乐而使 用它们。但是,在一个前现 代的村庄或一个原住民部落 里的私人物品数量,与像我 们这样的发达社会里不断增 多的私人物品相比,明显要 少得多。这种在积累方面的 变化,跟人类和物品之间的 关系发生的历史转变有关。 在前现代的村庄里,大多数 物品是作为礼物或是随嫁妆 而传递得来的,与之相比, 在现代社会里,物品主要是 在市场上买来的。而且,它 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停留的时 间更短。 在过去的几百年里,物 品的获取、流通和使用—— 简而言之,消费——已经成 为我们生活的一个典型特征 。认为人们在任何时候都只 有一种身份的想法是错误的 ,但是曾存在过这样一些时 期,在这些时期,某些角色 占据着主导地位,定义着一 个社会及其文化。在欧洲中 世纪盛期,骑士和农奴的“ 骑士社会”兴起了。2宗教改 革让一种信仰反对另一种信 仰。 19世纪,资本家和工资 劳动者的工业阶级社会取代 了商业社会。工作在今天仍 然十分重要,但是比起在工 厂和工会的盛期,工作在定 义我们时远没有那么重要。 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像 是消费者,而不是像武士或 工人。在发达国家,而且在 发展中国家也越来越如此, 身份、政治、经济和环境在 很大程度上是被“我们如何 消费”塑造的。品位、外表 和生活方式定义了我们是谁 (或者想成为谁)及他人是 如何看待我们的。政治家像 对待超市一样对待公共服务 ,希望它会为公民提供更广 泛的选择。反过来,许多公 民试图在联合抵制活动中用 钱包的力量去推动社会和政 治事业。发达经济体的生死 取决于它们(在广告、品牌 和消费信贷的帮助下)刺激 和维持高消费水平的能力。 或许最生死攸关的是,我们 在这个星球上物质密集型的 生活方式造成的影响。我们 的生活方式是由化石燃料驱 动的。20世纪,人均碳排放 量四倍于前。今天,交通运 输和更宽敞、更舒适、配备 更多家用电器的住宅排出了 全球将近一半的二氧化碳排 放量。食用更多的肉类,已 经严重干扰了氮循环。如果 把在制作和运送消费者的物 品这一过程中的排放量也考 虑在内,那么消费者在二氧 化碳排放量中牵涉得更多。 此外,许多来自欧洲的破旧 电视和电脑在寿命终结之际 ,被送到了加纳和尼日利亚 ,在拆解它们从而得到宝贵 的制作材料的过程中,它们 造成了疾病和污染。 消费多少和消费什么, 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紧迫也最 棘手的问题之一。本书从历 史角度探讨了这一论题。它 讲述了我们是如何逐渐接受 越来越多的商品的,以及这 一切是怎样改变历史进程的 。 就像历史中的其他关键 概念一样,“消 费”(consumption)一词的 含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这个术语最初来自拉丁语 “consumere”一词,它在12 世纪时首次出现在法语中, 并以此为起点进入英语和其 他欧洲语言。在那时,这个 词代表着“用完”“某物在实 体意义上耗尽”之义。食物 、蜡烛和木柴可以说被用尽 (consume)了。在身体患 病时,这个词也可以用,因 此英语中的“consumption” 可以表示“消耗病”(结核病 )。容易让人混淆的是,有 一个发音相似的 词“consummare”,它的意 思是“完成某事”,就像在基 督的临终遗言中的用法—— “成了”(consummatumest )。在实际运用中,“消耗” 和“完成”往往被纠缠在一起 。 从17到20世纪,这个术 语经历了奇妙的变质。“消 费”一词不再代表“消耗”或“ 灭亡”,而是渐渐成为某种 积极的、创造性的事物。从 17世纪晚期开始,经济学作 家开始主张,购买商品和服 务的行为,不仅可以满足个 人的需求,而且在这一过程 中,通过扩大生产者和投资 者市场,它还会使国家富裕 起来。个人的虚荣爱好,比 如鼻烟盒或奢华服饰,可以 产生公共利益,至少在物质 层面是这样。这样的关联动 摇了此前的道德信条。一个 重要的里程碑是1776年亚 当·斯密的《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在这 部著作里,他提出“消费是 所有生产活动的唯一目的” 。尽管有这句名言,但斯密 及其直接后继者仍没有将消 费置于经济学的中心,更没 有认为消费会出现持续的增 长。直至19世纪六七十年代 ,这种观念才出现,当时, W.S.杰文斯、卡尔·门格尔 和里昂·瓦尔拉斯提出,正 是消费,而不是劳动,创造 了价值。 对消费者的神化或许始 于经济思想,但是这个过程 是由政治完成的。1900年 前后,“消费者”作为公民的 孪生兄弟来到了政治舞台上 ,用钱包的力量来推进社会 改革。这种现象先是出现在 美国和英国,但是很快就也 出现在了法国和欧洲其他地 方。只有在此之后,在两次 世界大战 导语 一部围绕600年消费文明史的社会观察巨作。 作者曾主导耗费达500万英镑的“消费文化”研究项目,团队专家超过60位,来自时尚、地理、商业和法律等多个行业和领域,在此基础上,深入考察15-21世纪的消费现象。 一部讲述现代物质世界物与欲的消费史诗。 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了消费什么、消费多少和如何消费等棘手问题,讲述了我们是如何逐渐追求越来越多的物质享受的,以及这一切是怎样改变社会发展进程的。 客观看待消费主义,赋予物质渴求更多合理性和价值。 物质欲望不是一项现代发明,了解其来源和增强的过程,有助于跳脱开道德争论的束缚,得出更加慎重的关于消费及其结果的评价。 书评(媒体评论) 在这本重要的书中,特 伦特曼认为,我们日益复杂 的消费社会已经历了数个世 纪的演变。 ——《金融时报》 (Financial Times) 见多识广、详细和动态 的……特伦特曼为围绕消费 的讨论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他将学术和引人入胜的写作 进行了令人称道的融合。 ——《出版人周刊》 (Publishers Weekly) 挑战了20世纪“丰裕社会 ”的流行观念,呈现了一个 发人深省的叙述,在过去的 数个世纪里,我们对于物品 恼人和复杂的依恋是如何从 市场力量、政治、战争、身 份认同和情感的相互作用中 产生的。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全面叙述了人类对于物 品的占有欲的历史……一部 史诗般的编年史。 ——《华尔街日报》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