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道德经导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系列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鲍鹏山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道德经》,老子五千言,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的一部元典。
《道德经》,也是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最大的一部中国古代经典。
中国人处世:出则儒家,入则道家。
中国人必读:一本《论语》一本《道德经》。
道是什么?是“问题”,而非答案;德是什么?是一物对“道”之获得;
自然是什么?是“自己而然”,是“自然而然”;无为是什么?是自谦自抑的政治品格——
本书系鲍鹏山教授先秦诸子研究全新力作。他用通达的语言,对原文做逐句翻译,对原义做逐章导读,让我们了解老子:
他说了什么?为什么说?对谁说?
在这样的解读中,我们时时可见作者的独出己见之处,见微知著之处,真知卓见之处。
作者简介
鲍鹏山,文学博士、作家、学者。上海开放大学教授。央视《百家讲坛》、上海电视台《东方大讲坛》、上海教育电视台《世纪大讲坛》、山东教育卫视《新杏坛》等栏目的主讲嘉宾。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出版有《孔子是怎样炼成的》《中国人的心灵——三千年理智与情感》《风流去》《包鹏山新说<水浒>》《孔子传》《孔子如来》《<论语>导读》《寂寞圣哲》《先秦诸子八大家》《附庸风雅——第三只眼看<诗经>》《致命倾诉》等著作二十多部。全国多家杂志的专栏作者,作品被选入多种文集及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全国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创办浦江学堂,花时间读书社。
目录
例言
导言
《道经》导读
第一章 道可道
第二章 天下皆知
第三章 不尚贤
第四章 道冲
第五章 天地不仁
第六章 谷神
第七章 天长地久
第八章 上善若水
第九章 持而盈之
第十章 载营魄
第十一章 三十辐
第十二章 五色
第十三章 宠辱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
第十六章 致虚极
第十七章 太上
第十八章 大道废
第十九章 绝智弃辩
第二十章 唯之与呵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
第二十八章 知雄守雌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
第三十一章 兵者不祥之器
第三十二章 道常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
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
《德经》导读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第三十九章 得一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
第四十三章 天下至柔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
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心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
第五十三章 介然有知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
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
第六十章 治大国
第六十一章 大邦下流
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
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
第六十六章 江海为百谷王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
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
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
附录一 《道德经》的编撰与成书衣抚生
附录二 《道德经》字数统计明细
附录三 主要参考文献
序言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骆
玉明
中国古代经典中,在世
界范围内影响最大的,应该
是老子的《道德经》吧。有
一种研究认为,亚当·斯密
写那本被誉为西方现代经济
学“圣经”的《国富论》时,
就受到《道德经》的影响;
他强调自由经济,提出“看
不见的手”无形调节,据说
是根源于《道德经》所倡导
的“自然无为”思想。这种说
法根据是否充分暂且不论,
但两者之间在哲理上相通是
毫无疑义的。有意思的是,
《史记》的《货殖列传》在
经济观念上与亚当·斯密多
有接近之处,而司马迁的这
些观念根柢也是在老子。再
举一个例子:在我班上听课
的一位俄罗斯学生颇为自豪
地说起,大文豪托尔斯泰曾
经转译过《道德经》。这个
本子我没有见过介绍,但托
尔斯泰那种崇尚俭朴自然、
憎厌浮华的人生态度,显然
也与《道德经》相符。类似
的例子还有很多,这里就不
说了。
《道德经》之所以在西
方世界受到欢迎,首先跟老
子所谓“古典的自由主义”思
想有关。一个东方的古老的
哲人,他的学说能够为现代
的价值观提供支持,这当然
令人鼓舞。老子的有些论说
实在令人震惊。譬如“有之
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十
一章),贴切而并不过度的
解释,就是:有形的规则提
供了便利和条件,而无形的
自由空间才能产生效用。这
个真是智者之言。
还有一个原因。《道德
经》五千言,大抵是用简约
的格言谈论一些形而上的道
理,其思维方式又每与日常
认知和习惯道理相悖,读起
来非常玄奥。这种文字可以
延展出很大的空间,并且容
易产生歧义。简单地说,几
乎每个人都有可能对《道德
经》的某段文字产生独特的
悟解。譬如,被人称为二十
世纪最伟大建筑家的赖特,
就宣称他的设计理念来之于
《道德经》:“凿户牖以为
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可以这么说吧,喜欢《道德
经》,引用并谈论《道德经
》,几乎是拥有智慧的自我
证明。
古老,简约,深邃,玄
奥,多歧义,这些特点使得
《道德经》非常迷人。作为
一个中国人,如果没有读过
《论语》,是不应该的,没
有读过《道德经》,就是很
可惜了。但也正是因为这些
特点,《道德经》不好读。
研究和解读《道德经》的书
非常之多,但是,要找一本
说话谨慎,在学术根柢上靠
得住,同时又干净明朗,读
起来不让人感到烦苦的,就
很不容易。
鲍鹏山耽读诸子。从
1998年起,他就在贾平凹
主持的《美文》杂志上连续
发表评论诸子思想与品格的
文章,后来汇编为《寂寞圣
哲》一书。我为这本书写过
一篇书评。继而他在央视“
百家讲坛”讲孔子和《论语
》,出版了《论语导读》。
他的文章有些被选入中学教
材,《寂寞圣哲》还被教育
部门指定为中学生课外读物
。还有一个讲商鞅和《商君
书》的视频,流传甚广。他
让很多人开始认识或重新认
识了诸子,顺带也把自己讲
成了名人。
放在我们面前的这本《
道德经导读》,是鲍鹏山研
究诸子的最新成果。它和鹏
山的《论语导读》配合成一
对。
从“导读”这个意义上来
说,两相比较,《论语》容
易把握一些。因为《论语》
的文本相对稳定,很少异文
,有歧解的地方也不多。孔
子和他的弟子们所讲的道理
,虽说也是耐人寻味,但不
是那么难以理解,因为那主
要是要求人们日常践行的伦
理规则。
而《道德经》要复杂得
多。
首先有个文本选择和文
字训诂的问题。近几十年《
道德经》有重要的地下文献
出土,就是马王堆汉墓出土
的帛书本和郭店战国楚墓出
土的竹简本。这些文本对某
些问题的传统解释提出了挑
战。跟这个情况相关联的,
有些学者注意到根据古文字
的某些原理,《道德经》的
文字可以作出完全不同于前
人的理解。比如“道可道,
非常道”,应该读成:“道,
何道也,非常道也。”如果
多引用新出异文和新出训解
,这个《导读》的面目会显
得比较新潮,而且实在也无
可厚非。
但这里其实有一个重要
的问题,就是我们应该怎样
去认识传统经典。一部经典
著作,之所以能够在中国文
化结构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是因为它长期地以一种稳定
的文本形态流传,它的原始
形态究竟是什么样的,并没
有那么重要——或者说那是
另外一个问题。这是鲍鹏山
的基本看法(我的意见和他
一致),所以他做这本《导
读》,是以通行的王弼本为
底本。在王本可通的情况下
,少引异文,这样读起来,
感觉面目清爽。
再有一个需要仔细处理
的是原文的注释。
这本《导读》各章由原
文、今译、注释、导读四个
部分组成。其中注释是基础
。《道德经》在历史上的地
位,虽然不像汉武帝以后成
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儒家经典
那么显赫,但以它的睿智玄
妙,其受读书人喜好的程度
,其实不弱于儒典。老庄并
称,《庄子》中不少篇章就
是对老子书的引申发挥;《
韩非子》有《解老》《喻老
》篇。这算是最早的。此后
河上公注、王弼注,沿承至
现代学者,对此短短五千言
的解读之作层出不穷,汗牛
充栋。
今人做《道德经》导读
,当然
导语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老师倾情作序推荐。
《百家讲坛》著名主讲人,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团中央“青年之声”国学教育联盟副主席,作品被选入全国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积三十多年先秦诸子研究之功,鲍鹏山教授为你导读《道德经》。
建议本书与鲍鹏山、敬鸿章编校《道德经正音诵读》、鲍鹏山著《论语导读》配合使用。一本解决理解问题,一本解决读音问题;一本了解道家思想,一本了解儒家思想。
精彩页
第一章 道可道
道可道,非常道①;名可名,非常名②。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③。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④。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⑤,同谓之玄⑥。玄之又玄,众妙之门⑦。
今译——
道可以用言辞表达,但言辞不是恒道本身;概念可以用文辞表述,但用来表述道的文辞不是事物自身。
无,用以指称天地的开始;有,用以指称万物的本源。
因此,恒常之无(物形成的形而上动因),我们以此观照道的微妙;恒常之有(物呈现的形而下形象),我们以此观照道的端倪(而不是通过文辞的“有”与“无”)。
“恒常之无”与“恒常之有”这二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同称之为“玄”。玄妙而又玄妙,是宇宙万物奥妙的根源。
注释——
①道可道,非常道:第一个“道”是名词,本义是“道路”,老子用为宇宙形成的原初动因、宇宙的本体、本原和本质,又引申为宇宙万物的原理、原则、规律等,是老子对世界纷繁现象的高度概括和抽象,是《道德经》中的最高概念。第二个“道”是动词,解说、表述的意思,指对“道”的表达。非常道:不是恒常之道。帛书甲、乙本“常”俱作“恒”,盖因汉代避孝文帝刘恒的讳而改为“常”,故其义当以“恒”解。下文“常名”“常有”“常无”之“常”,也是“恒”字避讳而改。
王弼:“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苏辙《道德真经注》:“道不可道,而况可得而名之乎?”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常以自然之道,为万物之母,而无形,故不可道,不可名也。”
②名可名,非常名:第一个“名”是名词,指事物的概念。第二个“名”是动词,是对概念的说明和称谓。《论语·子路》中孔子和子路说的“正名”,也是有感于对概念的指称往往与概念本身有差异。前面这两句,第二个“道”与第二个“名”,都是指语言和文辞,是“能指”(表示具体事物或抽象概念的语言符号),第一个“道”与“名”则是“所指”(语言符号所表示的具体事物或抽象概念)。“能指”只是我们用以表达“所指”的工具,并非“所指”本身,双方有着内涵外延上的不可弥合的差异。所以,老子要我们不要执着于人类的文字和表达,要回归“物自身”。
③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用“无”这个概念指称天地的开始;用“有”这个概念指称万物的本源。“无”“有”都是指“道”:无,是“道”的抽象形式;有,是“道”的具象呈现。有、无,是老子非常重要的哲学概念。按:此句也可以断句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则意思是:天地开始时,尚无万物,因而无名;等到万物的母亲生出万物时,为了区分,就有了名。
④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通过恒常之无,以观照“道”的微妙;通过恒常之有,以观照“道”的端倪。妙,微妙。徼,边际、边界,引申为端倪,缘起。王安石《老子注》:“道之本出于无,故常无,所以自观其妙;道之用常归于有,故常有,得以自观其徼。”苏辙《道德真经注》:“圣人体道以为天下用,入于众有而常无,将以观其妙也;体其至无而常有,将以观其徼也。”按:此句还有一种断句:“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如是,则可以理解为:在无欲无求的时候,才能看到道之妙,有了欲望,看到的都是人的需求。“徼”的意思是“求”。(蒋锡昌)
⑤同出:同一来源。
⑥玄:幽深渺远,至远至深。苏辙《道德真经注》:“凡远而无所至极者,其色必玄,故老子常以玄寄极也。”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玄者,深远而不可分别之义。”吴澄《道德真经注》:“玄者,幽昧不可测知之意。”
⑦众妙之门:宇宙万物一切奥妙的门径。门:此处指来源,初始和门径。
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0 3:4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