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行者无疆(精)/余秋雨文学十卷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余秋雨 |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呈现了余秋雨先生在2000年8月到2001年1月期间,考察欧洲九十六座城市的亲身感受。这是连欧洲学者也很难做到的事。从南欧、中欧到西欧、北欧;从美第奇家族的府邸到巴黎现代的咖啡馆,从一所所几百年历史的大学到北欧海盗的转型地;如果说,《千年一叹》让各种已经湮灭的其他古文明对比出了中华文明的生命力优势,那么,《行者无疆》则是让欧洲文明对比出了中华文明的缺失。 作者简介 余秋雨,一九四六年八月生,浙江人。早在“文革”灾难时期,针对当时以戏剧为起点的文化极端主义专制,勇敢地建立了《世界戏剧学》的宏大构架。灾难方过,及时出版,至今三十余年仍是这一领域唯一的权威教材,获“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同时,又以文化人类学的高度完成了全新的《中国戏剧史》,以接受美学的高度完成了国内首部《观众心理学》,并创作了自成体系的《艺术创造学》,皆获海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被推举为当时中国内地最年轻的高校校长,并出任上海市中文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兼艺术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曾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十大高教精英”、“中国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等荣誉称号。 二十多年前毅然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和高位任命,孤身一人寻访中华文明被埋没的重要遗址。所写作品,既大力推动了文物保护,又开创了“文化大散文”的一代文体,模仿者众多。 二十世纪末,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越数万公里考察了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克里特文明、希伯来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等一系列最重要的文化遗迹。作为迄今全球唯一完成全部现场抵达的人文学者,一路上对当代世界文明做出了全新思考和紧迫提醒,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 他所写的书籍,长期位居全球华文书排行榜前列。仅在台湾一地,就囊括了白金作家奖、桂冠文学家奖、读书人最佳书奖、金石堂最有影响力书奖等一系列重大奖项。 近十年来,他凭借着考察和研究的宏大资源,投入对中国文脉、中国美学、中国人格的系统著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杂志等机构一再为他颁奖,表彰他“把深入研究、亲临考察、有效传播三方面合于一体”,是“文采、学问、哲思、演讲皆臻高位的当代巨匠”。 自二○○二年起,赴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华盛顿国会图书馆、联合国中国书会讲授“中华宏观文化史”、“世界坐标下的中国文化”等课题,每次都掀起极大反响。二○○八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授成立“余秋雨大师工作室”。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秋雨书院”院长、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陈羽) 目录 自序 第一卷 南欧 南方的毁灭 罗马假日 兴亡象牙白 点燃亚平宁 寻常威尼斯 稀释但丁 城市的符咒 大师与小人 围啄的鸡群 流浪的本义 只因它特别忠厚 小巷老门 死前细妆 古老的窄街 贝壳未碎 我的窗下 他们的麻烦 古本江先生 第二卷 中欧 仁者乐山 悬崖上的废弃 醉意秘藏 哈维尔不后悔 黄铜的幽默 追询德国 墓地荒荒 黑白照片 空空的书架 慕尼黑啤酒节 谁能辨认 庞大的无聊 学生监狱 战神心软了 阿勒河 突破的一年 希隆的囚徒 瑞士手表 第三卷 西欧 河畔聚会 悬念落地 法国胃口 马赛鱼汤 远年琥珀 诺曼底血缘 扼守秋天 庄园里的首相和公爵 牛津童话 奇怪的日子 两方茶语 都柏林 都市逻辑 谁的滑铁卢 蓝旗和孩子 海牙的老人 自己的真相 荷兰水 玲珑小国 第四卷 北欧 北欧童话 漫漫长夜 瑞典小记 终极关怀 砰然关门 历史的诚实 冰清玉洁的世界 生命的默契 拍雪进屋 议会—阿尔庭 尼雅尔萨迦 地球的裂缝 北极印痕 大雪小村 总结在寒夜 附:余秋雨文化档案 序言 这本书,是《千年一叹 》的续篇。 初一看,“续”得有点勉 强。因为这分明是截然相反 的两组人间风景。你看,一 边是,又一场沙漠风景蒙住 了壕堑后面的零乱枪口,枪 口边上是惶恐而又无望的眼 神;另一边是,湿漉漉的精 雅街道上漂浮着慵懒的咖啡 香味,几辈子的社会理想似 乎都已经在这里完满了结。 除了这样的强烈对比外 ,还有更刺激的对比。天眼 有记:今日沙漠壕堑处,正 是人类文明的奠基之地;而 今日湿漉漉的街道,当时还 是茫茫荒原。 怎么会这样?最不符合 逻辑的地方,一定埋藏着最 深刻的逻辑。 其实我原先并不打算把 它们对比在一起的,而是只 想以数千年对比数千年,在 沙漠壕堑中思考中华文化的 生命力。这种对比是一场旷 日持久的殊死历险,却使我 对中华文化产生了前所未有 的好感。我一路逃奔一路推 进,一路讲述一路写作,通 过凤凰卫视的转播产生了巨 大影响。但是我在路上并不 知道这种影响,直到二十世 纪最后几天,亚洲一个国家 的媒体官员带着翻译赶到半 路上堵截我,说我已被他们 国家选为“世界十大跨世纪” 的“十人”之一,我才大吃一 惊。我问,其他九人都是世 界级的政要大亨,为什么放 进了我?他回答道:“是你 一步一步地告诉了世界,人 类最辉煌的文明故地大多已 被恐怖主义控制,而你自己 又恰恰代表着另一种古文明 。” 我带着这种文化自豪感 穿过喜马拉雅山回到国内, 没想到,每个城市的报刊亭 上都悬挂着诽谤我的文章。 一开始我以为是一股陡起陡 灭的狂风恶浪,后来发现, 那些一眼就能识破的谣言只 要有人制造出来,就立即在 中国变成铜铸铁浇,十几年 都破除不了。这就给我企图 重新评价中华文化的热忱, 当头浇了一盆冷水。是啊, 在浩瀚的中华文化中,谁想 寻找一种机制来阻止谣言和 诽谤吗?没门;谁想寻找某 种程序来惩罚诬陷和毁损吗 ?还是没门。 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传 统,因此本身就是文化的一 部分。 回想起来,至少从屈原 、司马迁、嵇康开始,两千 年间所有比较重要的文人几 乎没有一个例外,全都挣扎 在谣言和诽谤中无法脱身。 他们只要走了一条别人没有 走过的路,说了一些别人没 有说过的话,获得了别人没 有获得过的成就和名声,立 即就成为群起围啄的目标, 而且无人救援。于是,整部 中华文化史,也就成了“整 人”和“被整”的历史。 感谢一切造谣者、诽谤 者、起哄者,他们在中华文 化中永远不受谴责的洋洋得 意,纠正了我对中华文化过 于光明的读解。于是,我决 定寻找另一种对比坐标。 可以找美国,但它太年 轻,缺少年代上的可比性, 更何况它太霸道,缺少平等 对话的可能;也可以找日本 ,但它太小,缺少体量上的 可比性,更何况它与中国的 历史恩怨太深,缺少平等对 话所需要的安静。那么,只 能是欧洲了。 我的这个想法,又一次 与凤凰卫视一拍即合。于是 ,重新出发。我考察了欧洲 九十六座城市,这是连欧洲 学者也很难做到的事。与《 千年一叹》所记述的那次行 程不同,这次考察除了在西 班牙北部受到民族武装势力 的小小惊吓,在德国受到“ 新纳粹”的某种骚扰外,基 本上都平安无虞。也没再遇 到什么食宿困难,可以比较 从容地读读写写,这就是这 本《行者无疆》的由来。 我说过,《千年一叹》 的不少篇目是在命悬一线之 际赶写出来的,因此舍不得 删削和修改;那么,相比之 下,对《行者无疆》就不必 那么疼惜了。一路上写了很 多,删改起来也就比较严苛 。 在欧洲漫游期间,惊讶 不多,思考很多。惊讶不多 的原因,是我曾经花费多年 的时间钻研过欧洲从古希腊 开始的历史文化,几乎已经 到了沉溺的地步。我在心里 早就熟知的那些精神老宅, 那些神圣长髯,那些黄铜般 的哲言,那些被黑色披风所 裹卷的诗情。但是,这一切 在以前都是风干了的记忆碎 片,现在眼见它们衍伸成一 种综合生态弥漫在街市间的 时候,我不能不深深思考。 它们为什么是这样?中国为 什么是那样? 从美第奇家族的府邸到 巴黎现代的咖啡馆,从一所 所几百年历史的大学到北欧 海盗的转型地,我一直在比 较着中华文明的缺失。它的 公民意识、心灵秩序、法制 教育、创造思维,一次次使 我陷入一种整体羞惭。但是 ,走得远了,看得多了,我 也发现了欧洲的忧虑。早年 过于精致的社会设计成了一 种面对现代挑战的体制性负 担,以往远航万里的雄心壮 志成了一种自以为是的心理 狭隘,高福利的公平理想成 了制约经济发展的沉重滞力 ……总之,许多一直令我们 仰慕不置的高塔,已经敲起 了越来越多的警钟,有时钟 声还有点凄厉。 当然,我也要把这种感 受表述出来。于是,以中华 文化为中介,《千年一叹》 和《行者无疆》也就连贯了 起来。 《行者无疆》第一版的 正版,已经销售了一百多万 册。曾经有人告诉我,很多 到欧洲旅行的中国人,身边 都会带这一本书。有一次在 欧洲的一辆载满各地中国人 的大型游览车上,一位导游 说 导语 一个当代心中的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近十年来中国旅行者游历欧洲携带最多的一本书。 本书作者凭借丰厚的文史知识功底、深刻的思考、诗意的文辞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明长河之中,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深厚的内涵,更以独特性“文化大散文”文体为中国当代散文开辟了新路,以卓尔不群的品质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拥有广泛的影响力。 精彩页 南方的毁灭 一 考察欧洲第一站,居然是面对一场大灾难。我知道,这个行程一定是深刻的,因为人类的历史也是一个从灾难开始的宗教寓言。 所谓“终极思考”,其实有一半也就是“灾难思考”。因此,灾难的废墟,是帮助我们摆脱日常平庸的课堂。 世上发生过一些集体死亡、霎时毁灭的情景,例如地震、海啸和原子弹袭击。这类情景,毁灭得过于彻底,使人难于对毁灭前后进行具体的对比。庞贝的毁灭是由于火山灰的堆积,连火山熔浆都未曾光临,于是千余年后发掘出来,竟然街道、店铺、庭院、雕塑一应俱全。不仅如此,街石间的车辙水沟、面包房里的种种器皿、妓院里的淫荡字画、私宅中的诡异密室,全都表明人们刚刚离开,立即就要回来。 谁知回来的却是我们,简直是仙窟千载、黄粱一梦。 二 使我久久驻足的是那两个剧场,一大一小。大剧场是露天座位,可容四五千观众;小剧场有顶盖,可容千余观众。这两个剧场外面,有广场和柱廊。广场上的树现在又长得很大,绿森森地让人忘记毁灭曾经发生,只以为剧场里正在演戏,观众都进去了。 在欧洲戏剧史上,我对罗马的戏剧评价不高,平时在课堂上总以罗马戏剧来反衬希腊戏剧。但是站在庞贝的剧场,我就不忍心这样想了。他们当时在这里演的,有塞内加的悲剧,有米南德的喜剧,有很世俗的闹剧、哑剧、歌舞剧,也有一些高雅诗人戴着面具朗诵自己的新作。今天我在两个剧场的环形座位上方分别走了一遍,知道出事那天,这里没有演出。 我们说那天出事的时候没有演出,是因为十九世纪的考古学家们在清理火山灰的凝结物时没有在这里见到可认定为观众的大批“人形模壳”。 什么叫“人形模壳”呢?当时被火山灰掩埋的人群,留下了他们死亡前的挣扎形体,火山灰冷却凝固时也就成了这些形体的铸模硬壳。人体很快腐烂了,但铸模硬壳还在,十九世纪的考古学家一旦发现这种人形模壳,就用一根管子把石膏浆缓缓注入,结果剥去模壳,人们就看到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连最细微的皮肤皱纹、血管脉络都显现得清清楚楚。这个办法是当时庞贝古城挖掘工作的主持者费奥莱里(G.Fiorelli)发明的,使我们能够看到一批生命与死神搏斗的最后状态。 在一个瓦罐制造工场,有一个工人的人体抱肩蹲地,显然是在承受窒息的晕眩。他没有倒地,只想蹲一蹲,憩一会儿就起来。谁知这一蹲就蹲了一千多年。更让他惊讶的是,重见天日之时,发现自己的身体竟然变成了自己的作品,都成了硬邦邦的石头。 记得马克·吐温在一篇文章中说,他在这里见过一具挺立着的庞贝人遗体,非常感动。那是一个士兵,在城门口身披甲胄屹立在岗位上,至死都不挪步。我没有见到这位士兵的人体模型,算起来马克·吐温来的时候庞贝古城只开挖了一小半,费奥莱里为模壳注石膏浆的方法还没有发明,因此他见到的应该是一具骨骼。 马克·吐温除了感动之外也有生气的时候。庞贝城的石材路上有深深的车辙,他走路时把脚陷进去了,绊了一下。他由此发火,断言这路在出事之前已经很久没有整修了,责任在城市的道路管理部门。这个推断使他见到死亡者的遗骨也不悲伤了,因为任何一个死亡者都有可能是道路管理人员。 我觉得马克·吐温的这种推断过于鲁莽。石材路一般都不会因为有了车辙就立即更换,有经验的驾车人也不会害怕这些车辙。从庞贝古城的道路整体状况看,有关管理人员还算尽职。马克·吐温把自己偶然陷脚的原因推给他们,连他们惨死了也不原谅,过分了。 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