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月童度河》是庆山重要的散文代表作,也是其改名为“庆山”之后的第二部作品,她用清简的文字记录对生活的诸多观察和思省,呈现了更多厚重、清醒而平静的向内探索:阅读、写作、旅行、自我修习,对情感的体悟,与亲友、母亲和女儿共处的点滴,以及生活的琐碎细节。这些在时间中累积的文字,如实展现了经由思考步步前行的心境,是其对往日的梳理,亦是一路的探索与成长。 精装典藏版《月童度河》,庆山逐字逐句修订,并新增内容两万字,梳理其近年来的所思所悟,诚恳、单纯而率性,所有隐秘而深刻的记忆和情感袒露无余,寻找着让生命自在宁静的丰沛源泉。 作者简介 庆山,著名作家,70年代出生,曾用笔名安妮宝贝。2014年改笔名为“庆山”,出版《得未曾有》。著有《告别薇安》《八月未央》《清醒纪》《莲花》《素年锦时》《眠空》《古书之美》等中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摄影散文、文化随笔各式作品。 目录 之一 一枚海棠 适宜 痛苦 写作 孤独 相爱 清简 葬礼 早慧 涅槃 小息 长亭 之二 五公里 朋友 醍醐 菩提树 弓道 黑枝豆 茶道之心 净化 克制 赏荷 月 之三 她 石榴 旅途 镜子 养育 时光 日消情长 之四 简单 银杏 清净心 云梯 珍贵 山谷 学习 送别 序言 这本书的大部分文章 ,写于二〇一二到二〇一 四年期间。有专栏文章, 或是在旅途、闲暇、临睡 、起床之时,写在备忘录 里的段落。因为想法转瞬 即逝,养成习惯时时写下 。不管素材是大是小,是 深是浅,一律留个记录。 这些段落和句子原本彼此 独立,互不相关。为让阅 读较有秩序,把它们整理 在一起,形成篇章。 另有三个短篇,在二 〇〇九到二〇一四年期间 写就,曾发表在刊物上, 但未在书中结集。还有别 的短篇,比如《表演》《 花谢》《故事》《流萤》 ,都没有选人。它们有些 已拆入长篇小说里面,有 些本就是长篇小说里摘出 的一部分。《长亭》是为 杂志情人节特刊所写的故 事。《月》有一部分细节 ,后来纳入长篇小说《春 宴》的架构,但仍收录于 本书。《日消情长》写给 文学期刊。这三篇基本都 与情爱相关。但表达的又 不仅仅是这些。 上一本书是采访集《 得未曾有》,自此开始使 用“庆山”新笔名。只是符 合当下心境的一种选择, 并不代表其他更多含义。 对我来说,十余年的写作 ,始终如一,不会轻易失 去本分。采访是与客观世 间的一种交流,也给予读 者一些参考和启发。长篇 小说与散文仍是写作主要 文体。散文通常是小说密 集性表达间歇的过渡和总 结。它是直接的载体,坦 白,没有拐弯抹角,字句 都是心声。这也决定作者 的书写要保持真诚,并且 想法须经过自我确认。 在此书中,有学习、 阅读、观察的观点,也有 生活琐碎细节的记录。少 许引用部分,来自他处, 不一一注明。很多观点只 是一跃而过,没有展开或 写深。一方面,当时的记 录是即刻的、现场的,显 得松散、跳跃。另一方面 ,哲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 过于饱足会显得晦涩,需 要人物和场景来调和。所 以未尽的部分,会在长篇 里完成。 我们对事物、人生的 感受及理解,并非相同。 这是由自己的阅历、角度 、偏好、思考所决定,不 存在高下是非对错之分。 就像有人喜欢红色,有人 喜欢蓝色。最终红色与蓝 色于本质上来说也并无悬 殊,只是一种呈现。对我 来说,记下及整合这些想 法,是对学习和验证做下 标记的过程。 写作《月童度河》之 前,在写一本长篇小说。 二〇一五年五月之前,已 写到十五万字。之后生活 中发生一些事情,对我产 生影响。决定要花时间重 新修改这个长篇。之前所 有准备,仿佛是在等待一 次集中性的表达。在这个 表达之前,想对心境有一 次清理。如同灌注之前, 把容器清洁。 这本书大部分的记录 是二。一五年之前的想法 。也是一段特殊时期。有 两三年时间,时常出发去 远地,置身边缘之境,沉 淀身心,处于某种幽闭、 酝酿的心意蓄养的状态。 此书内容大多围绕内心之 道,显得与外围世界有些 距离。与喧嚣现世对比, 它所关注的点也着实专一 。那不过就是自己的心。 我并不回避自身的弱 陷,也无完美的苛求。这 几年的阅读和学习,偏向 思考和修心的见地。只是 觉得,心的觉知和调整是 一种能力。若能经由修习 ,让心清晰、有效、清洁 、纯朴,看到事物本质, 得到更多空间,是某种程 度的自由。这条路漫长, 值得探索。 如果心有方向,不管 外界与外境如何,都可以 获得一处栖息之地。如同 钟摆在动荡起伏之中,能 够回到平衡的中心点。人 身难得,一生短促而无常 。但大多时候,人仍不知 道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 事情是什么,真实又是什 么。我们活着,仿佛嫌弃 生命太长,虚掷时光。又 仿佛会永久地占有和享用 这个物质世界,而不关心 接下来的路会通往哪里。 这些文字,只是一位 写作者单独的心灵清理的 记录,是过去时。也许在 你阅读的此刻、当下,我 已有了新的生发。作者在 不同时期的观点与价值观 会发生变化。表达无止尽 ,并处于变动之中。但这 正是一种如实和行进的写 作。变与不变的感受,也 在于阅读者的心境有没有 产生对应。 记录中的他,并非确 定的现实中的人物,是混 合生活中相识的多个善知 识的特质,然后重组的角 色。用书写把这几年的痕 迹和记录,打包整理起来 。在其中,可以看到盛放 与凋谢过的花朵,结出的 果实,以及坠落在泥土中 的新的种子。人生有些旧 的清理,新的开始,很是 清净。 愿你在这些文字之中 有所得。 庆山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二 十三日北京 导语 庆山重要散文代表作,新增记录女儿成长的两万字。只愿在时间中慢慢成为单纯的人。不仅仅投入地热爱或忘记,而是无限地热爱或忘记。 阅读、写作、旅行、自我修习,对情感的体悟,养育女儿、与亲友共处的点滴,以及生活的琐碎细节。她用清简的文字,记录了对生活的诸多观察和思省,呈现了更多厚重、清醒而平静的向内探索。 内容更加真实和真诚,更加靠近生活细小事物,对其精准白描。文字写出飘散在空气中的颗粒,细致入微的个人感受,让阅读的人在感动的同时,照见自我。 更平和、自持、清醒、真诚的表达和陈述,犹如夜空中的一盏灯,光芒在远处或许微弱,但在它能照耀的地方始终炽烈明亮,给人抚慰和力量。 书中袒露其与母亲、女儿的相处,她极力修复与母亲的关系,在关照与陪伴女儿的成长中审视自我,相处时全心全意,但亦知“我替宇宙暂时照顾和保管你一段时间”,对于父母如何同长辈和孩子相处,有指导意义。 精彩页 一枚海棠 1 早晨四点十七分的时候清醒,天色仍微黑。有一种深深的万事变化和无常的感受。觉得非常孤独。如同预习一个人离开这个世界。有时觉得时间太快,以致早上醒来会有微微恐惧。光阴流逝。是太专注了吧。如同海浪反复打在脸上无法呼吸。我还在往对岸游着。 路途奔波,睡一天算是休息过来。 把老僧人送的一枚海棠带回北京,今天把它吃了。酸甜,略生涩。他的生命是不建设不囤积,到老也只剩自己。有时有鲜花,有时有牛奶,有时别人供养一些微薄的食物或钱。不作为即是很大作为。他把海棠和鲜花整齐地摆放在菩提伽耶的佛陀画像之前,拿出一只分给我。让我装进裙子的口袋。 那日,在露台上。隔壁屋顶三个年轻僧人在洗澡打闹,互相角斗,把大桶冷水泼浇在对方身上。只裹着僧裙,被水淋透,身材毕现,俊美健壮。当时和身边的几个人都被惊住,没有移开脚步,也没有转开视线。他们也已看见有人,仍□(特殊字)然彼此嬉戏,生龙活虎,毫无慌乱避嫌之意。然后走进屋子,再未出来。 时至黄昏,天色清凉。这一幕景象如同幻影,难以忘怀的画面。如果是日常生活中的人,就没有这样的张力。我们没有拍照,也没有谈论。这种禁忌、放任的美感,被释放的束缚的活力,也是心的灵光所在。空气中有柏枝燃烧的芳香,山峦在日暮中变换光线,野猫爬上屋顶,远处殿顶闪烁出金色。这里的一切觉得熟悉,仿佛能够看见它很久之前的样子。 他说你极为用力,喜欢想得完美和理想主义。我当然知道这些未必是优点,但没有这两条,人不可能完成任何事情。很多人都是由于不用力以及过于现实和理性,半途撤退。这样的事见过许多。冒险的心需要一种沉沦的动力。 好像有一种剧烈和专注,享受这个走偏激路线的阶段。拥有一个奇幻的水晶球,小心翼翼顶着它走路。力气大,用的时候没有保留。有时想,人的生活不是在于活多久,而是在于是否活得足够。 活得足够,即是一段充分拆解和粉碎自己的过程。 2 下午六点出门。堵塞的三环,车子停在经过的长虹桥。 十四年前住在三里屯。旧红砖楼,租下一间小公寓。窗外林立多年杨树林,茂密树叶翻动的声音甚为汹涌。有时以为下雨,探头一看,却空无一物。而当真正的雨季来临,街区石板路积水成河,需要赤脚涉水而行。那时三里屯是这般,脏而颓靡,丰盛而野性。那时的我,瘦,短发,精力充沛,内心无凭靠。经常写稿整日。半夜十二点左右,锁门下楼,去外国人聚集的超市买三明治。 后来在《清醒纪》中记录下这段生活。转眼岁月呼啸而过,一切变换模样。三里屯的杨树林和红砖楼被铲除一空,高楼耸立,成为奢侈品专卖集中地。我也已写尽青春的混乱和迷惘,生活几度变迁。 二〇〇五年夏天,从西藏初次旅行回来之后,住进新公寓。深居简出,从早到黑写作。养两只猫,在厨房做饭。疲倦时下楼,散步、看电影,去超市购买食物、猫粮。写作把肉身点燃成一盏幽微燃烧的灯。失眠时,坐在窗台边,眺望城市梦魇般深沉夜色。凌晨的天空,颜色从暗蓝、深蓝到淡蓝,转到微微发紫糅杂着暗红。天色变幻,充满需要小心分辨的真理般的存在感。微小、边缘、封闭、无人。最终结束持续一两年之久的小说,《莲花》完成。之后单身生活告终,女儿出生。 时间这样快。这样地快。快得抓不住记忆的线头。但,真如你所说,幸好有无常。幸好我们一直在变化。 很多事情没有及时记录。有时也安慰自己,一旦某天需要,强烈的信息渗透身心,必会自动涌出。身心是意识的发射器。但事实并非如此。若不尽快记录、整理,所有当下,都会瞬间成空。即便阿赖耶识从不停止它的工作,眼睛需要实际的存在。当记忆成形,形成心的路程,在其中可以看见一路行经的标记。 昨天做复杂冗长的梦。整个世界荒芜一片,洪水欲席卷冲毁一切。天象异常,却好像只有我一人感觉到即将到来的清洗。世界面临毁灭,在想办法离开。梦境的现象诡异、壮观、紧张,让人疲惫至极。醒来后想,也许从小性格不合群,想法经常和别人不同,这种孤立感渗透良久,曾经带来压力。也许一直在试图找到心的栖息地。 与人聊天,倾听他们的问题。是安静的聆听者,适当提问,激发更深的阐述。人的困惑若拘泥于世俗层面,逃脱不出婚姻、家庭、爱、孩子、工作、经济……诸如此类的主题。这些要素构成现世的安身之所,也是坚不可摧的牢狱。不知道在何种境地,才能真正体会到如海水涌动不息的生老病死、成住坏空的苦。这分明是一场幻觉。 也由此警惕,人多么容易生活在意识的牢狱里,粉碎自我需要很大的智慧。 一生莫不是如此。出生到十岁,懵懂无知。二十岁,年少幼稚。三十岁,莽撞奔波,生儿育女。四十岁,心有压力,工作忙碌。五十岁,老态毕露,身心衰竭。六十岁,有些人开始离世。很多人的一生,貌似忙忙碌碌,奔波颠倒,却又好像从未曾真正地生活过。 某个阶段,若业力不松动,除维持原状没有他途。如果足够勇敢,应该继续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