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温故一九四二(精) |
分类 | |
作者 | 刘震云 |
出版社 | 花城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温故一九四二》是作家刘震云的中篇调查体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饥饿的故事。一九四二年,中国抗日战争处于战略相持阶段,河南大旱,三千万民众离乡背井去陕西逃荒。“我”重温那段历史,采访了“我姥娘”“我花生二舅”,跟随他们的记忆,记录了那场几乎已被这个民族淡忘的灾难。 作者简介 刘震云,1958年5月生,河南延津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 曾创作长篇小说《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故乡面和花朵》(四卷)、《一腔废话》《手机》《我叫刘跃进》《一句顶一万句》《我不是潘金莲》等,中短篇小说《塔铺》《新兵连》《单位》《一地鸡毛》《温故一九四二》等。 其作品被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瑞典语、荷兰语、俄语、匈牙利语、塞尔维亚语、阿拉伯语、日语、韩语、越南语等多种文字。 2011年8月,《一句顶一万句》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2016年1月,因阿拉伯语《一句顶一万句》《手机》《塔铺》等作品,获得“埃及文化最高荣誉奖”。 目录 序 不堪回首天道酬勤 冯小刚 小说 温故一九四二 电影剧本 一九四二 附录 刘震云作品中文版目录 序言 不堪回首 天道酬勤 冯小刚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 那时的王朔还是小王,震云 还是小刘,我还是小冯。我 们仨同龄,一九五八年的, 风华正茂。 一个夏天的午后,小王 把小刘的《温故一九四二》 交到我的手上。 小王说:推荐你看震云 新写的一个中篇,调查体小 说。我一口气看完,对本民 族的认识产生了飞跃。小说 没有故事,没有人物,也貌 似没有态度没有立场,主角 写的是民族,情节写的是民 族的命运。 这篇小说在我的心里开 始发酵,逢人便说,念念不 忘。 隔年,在南郊京丰宾馆 一个扯淡的大会上,遇到震 云,我提议把《温故一九四 二》改编成电影。那时我刚 刚拍完根据震云小说《一地 鸡毛》改编的电视剧,还没 有拍电影的经历。 震云的回答是:不急…… 容我再想想…… 之后一晃几年过去。这 期间,我和震云、王朔还有 梁左成为莫逆,隔三岔五包 上一顿饺子,凑几个凉菜, 说上一夜的醉话。酒中也多 有提及《温故》的事,但也 都是虚聊,小刘没有实接过 话茬。 时间走到二○○○年。新年 的一个晚上,小刘来到我家 。饺子就酒,几杯下肚,小 刘郑重对小冯说:我今天来 ,是想把《温故一九四二》 交给兄长,此事我愿意与兄 长共进退。 今天我仍清楚记得震云 那义无反顾的表情。天渐白 时,我们喝光了家里所有的 啤酒,那一夜小刘把《温故 》托付给了小冯,也把“一 九四二”烙在了我的心上。 二○○二年项目正式启动 。那时我已与华谊兄弟签约 ,中军中磊横下一条心拿出 三千万投拍《温故》。在当 时,对于一部国产文艺片来 说,这个预算就是一个接近 于自杀的天文数字。 我们在北影的一间小平 房里开了论证会。与会者一 致认为它是部好小说,同时 也一致认为它不适合改编电 影。因为没有故事,没有人 物,没有情节。专家们散去 ,小冯和小刘蹲在小屋外的 树荫下,小刘问小冯:这事 还做不做?我说:做。小刘 说:人们习惯只做可能的事 ,但是把可能的事变成可能 意思不大,把不可能的事变 成可能意义就不同了。小刘 又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一 种是聪明人,一种是笨人。 聪明的人写剧本知道找捷径 ,怕绕远怕做无用功,善于 在宾馆里侃故事,刮头脑风 暴;笨的人写剧本不知道抄 近路,最笨的方法是把所有 的路都走上一遍,看似无用 功,却能够找到真正要去的 地方。 我对小刘说:我们肯定 不是聪明人,就走笨人的路 吧。 接下来的三个月,小冯 和小刘携小陆、老韵、益民 还有孙浩,一行六人先后赴 河南、陕西、山西,又赴重 庆、开罗,行程万里。在路 上,我们见到老东家一家, 瞎鹿花枝一家;见到了东家 的女儿星星,赶大车的长工 栓柱;见到了八岁的留保和 五岁的铃铛;见到了伙夫老 马;见到了意大利传教士托 马斯·梅甘,他的中国徒弟 安西满;也见到了“委员长” 和那位让“委员长”头疼的《 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见 到了时任河南省政府主席、 于成龙式的清官——李培基 ;见到了寒风中蓬头垢面的 灾民,背井离乡一路向西的 逃荒队伍;见到了他们悲惨 的命运;更重要的,也意外 地见到了我们这个民族面对 灾难时的幽默。 …… 又是王朔,十七年前的 因种下了十七年后的果。王 老的一席话把我流浪的心灵 喊回到《温故一九四二》的 归途上。 我问刘老:还有心气吗 ? 刘老说:还是那句话, 我与兄长共进退。 我问中军中磊:还有心 气吗? 兄弟俩问我:两亿够吗 ? 我问兄长张和平:你觉 得这事能成吗? 和平回答两个字:靠谱 。 我问电影局:弘扬主旋 律,提倡多样化,我算那多 样化行吗? 宏森皱着眉头说:我不 敢打包票,容我尽力幹旋吧 。 二○一一年,电影局批准 《一九四二》正式立项,下 发了拍摄许可证。前提是: 第一,拍摄时要把握住一九 四二年摆在我们国家首位的 应该是民族矛盾,不是阶级 矛盾;第二,表现民族灾难 ,也要刻画人性的温暖,释 放出善意;第三,影片的结 局应该给人以希望;第四, 不要夸大美国记者在救灾上 作用,准确把握好宗教问题 在影片中的尺度;第五,减 少血腥场面的描写和拍摄。 二○一一年二月,剧组成 立,筹备八个月,于同年十 月二十六日在山西开镜,历 时一百三十五天艰苦卓绝的 拍摄,于第二年春天封镜。 又经过七个月紧张的后期制 作,终于在二O一二年的十 一月面世公映。 把《温故一九四二》这 部小说拍成电影的理由有很 多,但我最想说的是,这是 小冯和小刘的缘分,是一部 小说和一部电影的缘分,是 一个导演和一九四二年的缘 分。 二○一二年十一月 导语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得主、法兰西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获得者刘震云经典调查体小说。 小说被改编为电影《一九四二》后,小说中也收录了电影剧本,与小说的结构、人物相符相成。 著名作家王朔向冯小刚几次推荐这部作品:“我没夸过别人的剧本,但刘老的这个本子写得确实好,你应该有这么一部作品;有《温故》这碗酒垫底,往后冯老就可以心无旁骛在商业片上胡作非为没有羁绊了。” 读懂中国人系列好书,读《温故一九四二》,懂得苦难背后的孤独。 “刘氏幽默”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坛的一个标签。 国产电影豆瓣评分难得高分,电影《一九四二》豆瓣近29万人评出8.0的高分。 书评(媒体评论) 刘震云的作品复杂繁绕 ,但每一笔都有寓意。于荒 诞幽默的情节中,精准地描 绘出各类人物的精神肖像。 ——美国《纽约时报》 读刘震云的作品,即使 在你绝望的时候,也会笑出 声来。 ——美国《柯克斯评论》 刘震云善于描写复杂的 生活——他将各个社会阶层 的纵横交错,描述得如此丰 满和惊心动魄。 ——美国《出版人周刊》 大家十分欣赏刘震云的 小说,是因为他对事物之间 的差异,体察得细致入微, 这些差异又令人啼笑皆非。 ——美国《图书馆杂志》 刘震云是结构主义大师 ,他用十分柴可夫斯基式的 写法,揭示出一些素不相识 的人背后,还有这么多深刻 的联系。 ——法国《解放报》 刘震云用罕有的洞察力 描写了生活这个巨大机器中 的细小齿轮,游走于《愚比 王》式的荒诞不经和卡夫卡 式的魔幻寓言之间。 ——法国《法兰西文学》 刘震云是北京的卡夫卡 。 ——意大利《晚邮报》 刘震云的文体是极简主 义。他以大师手笔,成功地 对不同生活阶层的色彩做了 复杂、生动和通透的展示。 ——瑞典《瑞典日报》 刘震云首先是个哲学家 ,这是他的文学与众不同的 根本原因。 ——智利《信使报》 刘震云的小说智慧而幽 默,一扫人们对中国当代文 学的阴暗、沉闷的固有印象 。 ——日本《图书新闻》 精彩页 一 一九四二年,河南发生大灾荒。一位我所敬重的朋友,用一盘黄豆芽和两只猪蹄,把我打发回了一九四二年。当然,这顿壮行的饭,如果放到一九四二年,可能是一顿美味佳肴;同时就是放到一九四二年,也不见得多么可观。一九四三年二月,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英国《泰晤士报》记者哈里逊·福尔曼去河南考察灾情,在母亲煮食自己婴儿的地方,我故乡的省政府官员,宴请两位外国友人的菜单是:莲子羹、胡椒辣子鸡、栗子炖牛肉、豆腐、鱼、炸春卷、热馒头、米饭、两道汤,外加三个撒满了白糖的馅饼。这饭就是放到今天,我们这些庸俗的市民,也只能在书中和大饭店的菜本上看到。白修德说,这是他所吃过的最好的筵席之一。我说:这是我所看到的最好的筵席之一。但他又说,他不忍心吃下去。我相信我故乡的省政府官员,决不会像白修德这么扭扭捏捏。说到底,一九四二年至一九四三年,我故乡发生了吃的问题。但吃的问题应该仅限在我们这些普通的百姓身上。那时,我估计在我们这个东方文明古国,无论发生什么情况,县以上的官员,都不会发生这种问题。不但不存在吃的问题,性的问题也不会匮乏。 还有一个问题,当我顺着枯燥泛出霉尿味的隧道回到一九四二年时,我发现五十年后我朋友把他交给我的任务的重要性,人为地夸大了。吃完豆芽和猪蹄,他是用一种上校的口气,来说明一九四二年的。 一九四二年夏到一九四三年春,河南发生大旱灾,景象令人触目惊心。全省夏秋两季大部绝收。大旱之后,又遇蝗灾。灾民五百万,占全省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多。“水旱蝗汤”,袭击全省一百一十个县。 灾民吃草根树皮,饿殍遍野。妇女售价累跌至过去的十分之一,壮丁售价也跌了三分之一。寥寥中原,赤地千里,河南饿死三百万人之多。 死了三百万。他严肃地看着我。我心里也有些发毛。但当我回到一九四二年时,我不禁哑然失笑。三百万人是不错,但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无非是小事一桩。在死三百万的同时,历史上还发生着这样一些事:宋美龄访美、甘地绝食、斯大林格勒大血战、丘吉尔感冒。这些事件中的任何一桩,放到一九四二年的世界环境中,都比三百万要重要。五十年之后,我们知道当年有丘吉尔、甘地、仪态万方的宋美龄、斯大林格勒大血战,有谁知道我的故乡还因为旱灾死过三百万人呢?当时中国的国内形势,国民党、共产党、日军、美国人、英国人、东南亚战场、国内正面战场、陕甘宁边区,政治环境错综复杂,如一盆杂拌粥相互搅和,摆在国家最高元首蒋介石委员长的桌前。别说是委员长,换任何一个人,处在那样的位置,三百万人肯定不是他首先考虑的问题。三百万是三百万人自己的事。所以,朋友交给我的任务是小节而不是大局,是芝麻而不是西瓜。当时世界最重要的部分是白宫、唐宁街十号、克里姆林宫、希特勒的地下掩体指挥部、日本东京,中国最重要的部分是重庆黄山官邸。这些富丽堂皇地方中的衣着干净、可以喝咖啡洗热水澡的少数人,将注定要决定世界上大多数人的命运。但这些世界的轴心我将远离,我要蓬头垢面地回到赤野千里、遍地饿殍的河南灾区。这不能说明别的,只能说明我从一九四二年起,就注定是这些慌乱下贱的灾民的后裔。最后一个问题是,朋友在为我壮行时,花钱买了两只猪蹄,匆忙之中,他竟忘记拔下盘中猪蹄的蹄甲;我吃了带蹄甲的猪蹄,就匆匆上路;可见双方是多么大意。 二 我姥娘将五十年前饿死人的大旱灾,已经忘得一干二净。 我说: “姥娘,五十年前,大旱,饿死许多人!” 姥娘: “饿死人的年头多得很,到底指的哪一年?” 我姥娘今年九十二岁,与这个世纪同命运。这位普通的中国乡村妇女,一九四九年以前是地主的雇工,一九四九年后是人民公社社员。在她身上,已经承受了九十二年的中国历史。没有千千万万普通的肮脏的中国百姓,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和反革命历史都是白扯。他们是最终的灾难和成功的承受者和付出者。但历史历来与他们无缘,历史只漫步在富丽堂皇的大厅。所以俺姥娘忘记历史一点没有惭愧的脸色。不过这次旱灾饿死的是我们身边的父老乡亲,是自己人,姥娘的忘记还是稍稍有些不对。姥娘是我的救命恩人。这牵涉到另一场中国灾难—一九六○年。老人家性情温和,虽不识字,却深明大义。我总觉得中国所以能发展到今天,仍给人以信心,是因为有这些性情温和、深明大义的人的存在,而不是那些心怀叵测,并不善良的人的生存。值得我欣慰的是,仗着一位乡村医生,现在姥娘身体很好,记忆力健全,我母亲及我及我弟弟妹妹小时候的一举一动,仍完整地保存在她的记忆里。我相信她对一九四二年的忘却,并不是一九四二年不触目惊心,而是在老人家的历史上,死人的事确是发生得太频繁了。指责九十二年间许许多多的执政者毫无用处,但在哪位先生的执政下他的黎民百姓经常、到处被活活饿死,这位先生确应比我姥娘更感到惭愧。这个理应惭愧的前提是:他的家族和子孙,绝没有发生饥饿。当我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