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你来自哪里?现在住在哪里?以后要去哪里? 生活在城市中很多的人,故乡并不在这里。他们因为求学、工作或其他原因离开原籍,奔向一座城市,又迁往另一座城市。他们在梦想和妥协间辗转周折,虽然在某城生活了相当长的时间,但距离感并未完全消除。拥有大都市,有时只是一种假装。 小野酱就是这样一位“都市游牧者”,她的杂文集《假装拥有这座城》记录着这类人的生活和思考。辗转多城的她感受到这种都市生活的疏离感,于是以“假装”起头,将自己近两年的文字集为七个章节,假装拥有这座城、假装在亲密、假装在成功……作者的文字犀利而热忱,写出了都市人在物质丰富下的内心渴望。 “假装”,是保持体面的方式,也是我们用力生活的痕迹。 作者简介 小野酱,深夜哲学家,新都市女性意见领袖,朋友圈迷惑行为研究学者,一个不大典型的“社畜”。 同时也是创投精英,新锐作家,《创赢中国》节目嘉宾,曾任飞马旅创投事业部副总经理,还担任多家公司合伙人及战略顾问。个人微信公号“小野酱”和微博号“小野酱不犟”拥有大批忠实粉丝。 目前在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攻读自己的第二个硕士学位。 目录 假装拥有这座城(代序) 章节一 假装拥有这座城 有人依然在跳舞 Citywalk是打开伦敦的正确姿势 以逛超市为参照的社交货币的形成. 人到了美术馆就会变得好看起来 每一次阅读都指向一个目的地 再见康桥 搭讪与女性意识觉醒 在伦敦丢失的夏天 你未曾捕捉过的上海角落 人生经不起揭穿 不响 自从你离开南京…… 鬼市里的“活闹鬼” 关于南京衰退的记忆 网约车构建的访谈关系 关于北京我知道的不多 章节二 假装在亲密 都市人的情感疏离而又广博. 那些留学生的恋情 为什么失恋是一种病 当男生在描绘初恋的时候 如果你回来,我想抱抱你 当你曾经拒绝的人,有了对象…… 我们要的从来都不仅仅是爱 孤独患者 故作疏离是都市人的可悲 章节三 假装在成功 没有理想的人不伤心吗? 这个时代的所有的人都在等一个答案 当我们受到了生活的暴击后 在动荡的年代做一个有坚守的人 CEO应更独立的走过企业的至暗时刻 未来仍属于愿意弄脏双手的少数人 谁还不是个工具人? 那些创投教给我的事 欧洲投资圈围观实录 当大家都有钱,我们拼的是什么? 人生啊,焦虑这玩意儿,管饱 人生自救指南 你被生活打败的样子 章节四 假装在假装 命运之王 一丝不挂 一种脆弱 受欢迎先生和不自信小姐 妈妈,我再也不想吃爱情的苦了 被编辑的女孩 听说爱情她来过 章节五 假装总青春 足球是春药 一条背带裤 当我们接受了我们的幼稚 我们应该主动剪掉那条脐带 岁月没有治好我的中二病 章节六 假装朋友圈 在每一场网红产品的决斗中活成别人 当大家都在“抖机灵”的时候 孩子选择哭闹,成年人选择解决 . 无穷的远方,无尽的人,都与我有关 当我们用“卧槽”表达一切的时候 已读不回 章节七 假装在思考 你怎么劲儿劲儿的 不喜欢罗永浩和杨超越的可能是同一批人 中华田园女权主义 GIRLS UP 我在寻找一种坦荡的孤独 对于中年油腻的一些最新观察 我们一边呼喊言论自由,一边捂住别人的嘴 伪知识分子的对话 后记 导语 俞敏洪、盛希泰、刘嘉、史炎推荐; 假装拥有这座城,假装在亲密,假装在成功……犀利而热忱的文字,写出都市人内心的渴望。 “假装”,是保持体面的方式,也是我们用力生活的痕迹。 在梦想和妥协间辗转周折。 拥有大都市,有时只是一种假装。 用一本书,描绘辗转城市间的生活,记录都市游牧者的思考。 书评(媒体评论) 小野酱的文章看标题有 一种生猛的感觉一个创投圈 的人,能坚持写作,去涤荡 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我认为 是一个很可贵的事情。这是 她的第四本书,希望她能坚 持写下去。 —— 俞敏洪 新东方教育 科技集团董事长 我第一次见到小野酱的 时候,她身上有一股成事儿 的劲儿,这是我非常珍视的 年轻人的品质。80后、85 后、90后,他们成功的欲望 就是中国经济最伟大的动力 。小野酱虽然生长在资本圈 。但是却能长出文艺的花。 读她的文字,有一种横冲直 撞的犀利,但也有看得见的 温情。 ——盛希泰 洪泰基金创 始合伙人/董事长 人生的广度是做动词, 而深度是做副词;比如就说 鼓励,最浅的层次就是我知 道鼓励这个动词,你听到之 后会恍然大悟,真对啊,太 牛了;深入的层次是知道鼓 励这个动词前后各有一个动 词,鼓励之前要发现,鼓励 之后要支持;没有发现的鼓 励不会被接受,没有支持的 鼓励没有价值。你听完之后 ,深深地陷入思考,太牛了 ,透彻! 再深入一点,你才知道 鼓励这件事有多难,因为鼓 励完整的三步是:一、独具 慧眼地发现,二、毫无保留 地鼓励,三、全力以赴地支 持。人和人的差距起始于动 词的连贯性上,终结于“独 具慧眼”“毫无保留”“全力以 赴”这样的副词上…… 我喜欢小野酱的书,原 因是她的书都是讲副词的… … ——刘嘉 南京大学副教 授 得到《概率论》主理人 和小野酱认识很久了, 她在书里说,对于城市她“ 像是一个闯入者”,挺喜欢 这个说法,其实所谓朋友, 也就是彼此生活的闯入者。 如果让我拆一下“闯”字,那 就是——生活为你打开了一 扇门,放马过来。希望她继 续闯下去,行万里路,写好 多书。 ——史炎 猫头鹰喜剧创 始人 祝你写得流畅,过得洒 脱,耍得翻天覆地。 ——陈钢 河海大学学者 ,2008年度中国十大“杰出 MBA教授” 精彩页 我在很多城市旅居过,当然是因为工作或者学习的关系。虽然住过那么多城市,我从来不觉得拥有过它们。 我一直觉得自己对任何一个城市,既像是一个闯入者,也充当着观察者的角色。我不动声色地融入到人潮汹涌的都市背景中,如果不轻易去追溯,不轻易言语自己的过往,他们会认为我属于任何一个都市。 即使是刚去伦敦时,人家也没有觉得我跟伦敦有多么格格不入。 当我跟南方人聊天的时候,他们因为我不扭捏的性格,大概率会判断我是个北方人。有时候为了聊天的延续,我通常会说,是的,往上倒腾多少代,确实是从山东泰安附近迁徙到南方的。 跟真正的北方人聊天,又觉得我那点北方特质,在他们面前被瓦解得所剩无几。 去跟台湾人聊天,他们觉得你是个日本人,一上来,就是“扣你起哇”。 跟巴黎人聊天,他们大体觉得你是个韩国人,路上搭讪的男生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安尼哈塞哟”。 自己这种东西是需要通过跟别人的交流沟通,.再映射回来。因此,当我游历过祖国的大部分城市以及世界上的一些主要城市后,那些我遇见的人给我的反馈,让我很难定义自己到底是哪里人。 我自己也很困惑,我到底应该怎么跟别人定义我是哪里人,如果把我旅居过的城市都算上,太多的成分在我的身上交织,每一个当地人的特点都有烙印,而每一个地方的烙印随着迁移,也变得不那么清晰。那么我到底是谁,这个问题似乎更难解释清楚。只要一个人不是一直居住在出生地,在成长的过程中产生过迁移,这个人在长大的过程中,一定会有某个时期,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产生某种疑惑。 项飙老师在访谈中,也曾说过,自己在北大的时候也不觉得自己是北大的,自己在牛津也不觉得自己属于牛津。刘擎老师也在《十三邀》的访谈中提到这样的问题。当他们在诉说的时候,我终于在我混沌的思路中,找到了问题的答案,那一刻醍醐灌顶。 这些年,我生活在南京,上海,伦敦,包括此刻的北京。这些城市都有着些许的共性,我们生活在这里,但我们并不真的拥有这里。 越大的城市,越包容的城市,越不属于谁,生活在这里的我们只是假装拥有官们. 伦敦人问我,你来自哪里? 我说,我来自上海。 每每说完,我总是会想,我真的属于上海吗?我来上海这么久,我从来不觉得我属于上海。而我选择上海这个答案,不选择南京,某种程度上,也是某种相对体面的答案,也绕过了外国人对中国地理的不熟悉。 我也试着说过,我来自南京这样的答案。这很为难老外,毕竟在他们的认知中,中国的城市就是北京、上海、广州。一旦我说了南京这样的答案,他们就有无尽的问题,南京市靠近北京吗?还是靠近上海啊,还是靠近广州啊? 我说,靠近上海。 他就会说,哦,在上海的北边还是南边还是东边啊之类的问题。 他们可能补充道,哦,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城市。 有时候,我不想跟一个老外有那么长篇幅的聊天。 我就会说,嗯,我来自上海。 老外通常会回复道,它是一座摩登的城市,时尚的城市,我很想去那里,或者我去过那里。这一篇就算翻过。 有些时候跟别人说自己是哪个地方的人,取决于你想跟对方在这个问题纠缠多久,或者你是否想跟对面聊天的攀亲带故。 我们已经太会了。 我可以假装拥有任何一个城市,我也可以假装自己不属于任何一个城市。 以至于,当南京人质疑我没有南京口音的时候,我只能笑着说:我啊,是一世界公民。听起来好像中气很足,还带着些许凡尔赛。实际上,背后是对自己身份认同的某种模糊。南京人可能也不会觉得你是南京人,上海人也不会觉得你是上海人,北京人当然更不用说,他没有手靠在耳后,大声喊着:您哪位啊!已经实属万幸。 临了了,还得跟别人表演一段,许久没有说过的南京话。 在我的认知里,南京是旧时的南京,也是我人格形成的地方。 上海是属于小布尔乔亚的上海。 北京是厚重的北京,连同它的雾霾都那么厚重。 伦敦是人类文明的聚集地,你在这里可以看到世界各种人民,也可以感受到世界各地的文明,你甚至因为看了英国的各大博物馆,而能在脑子里形成一个非常宏大的世界观。 假装是对身份认同感的解答,这不是一个多么精巧的答案,甚至带着某种妥协的意思。是我们生活在这里,保持体面的方式。P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