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祝勇散文精选(彩插版)/名家散文典藏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祝勇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此书是著名散文家祝勇的散文选集,为“名家散文典藏·彩插版”丛书中的一种。全书分为三辑:第一辑“人物”收录了《纸上的李白》《月下的李白》等篇目,再现了李白等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第二辑“古物”收录了《一座书城》《雨过天青》等篇目,这一辑以古籍、古瓷等为书写对象,讲述了文物在流传过程中不为人知的故事;第三辑“风物”收录了《等待月亮》《走进深巷》等篇目,这一辑多从日常生活着笔,描摹自然景观,捕捉个体在山水间的自在心灵。 作者简介 祝勇,作家、纪录片导演,艺术学博士,祖籍山东荷泽,1968年出生于辽宁沈阳。现任故宫博物院故宫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故宫文物南迁史料整理与史迹保护研究”子课题“故宫文物南迁记忆再现与重构”负责人。 出版作品五百余万字,主要作品有:《故宫的古物之美》《故宫的古画之美》《故宫的书法风流》《在故宫寻找苏东坡》等数十部著作。“祝勇故宫系列”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任《辛亥》《历史的拐点》《苏东坡》等多部大型纪录片总编剧,国务院新闻办、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天山脚下》总导演,该片入选“新中国七十年纪录片百部典藏作品”,获金鹰奖、星光奖等多种影视奖项。 目录 第一辑 人物 纸上的李白 月下的李白 待重头收拾旧山河 一个军阀的早年爱情 第二辑 古物 雨过天青 空山 家在云水间 一座书城 第三辑 风物 等待月亮 走进深巷 九溪梦寻 听雨 未名湖 荷花淀一夜 荆轲塔下 长城过客 乡村体验 山水雄文 西安小吃 高原纵目 独立荒垣 红石峡 桨拨千年月 秦俑 厚土 老宅 逝者如斯 你和我 流水七章 序言 祝勇要出三卷本的随笔 选,让我作序。我本不是作 序的合适人选,因为:一、 我比他大二十几岁,俨然已 有一代之隔,纵使我读过他 一些文章,很难说我已跨过 代间樊篱(或竟还有沟壑) ,成其知音之一;二、他的 生活道路,平顺通达得令我 辈艳羡,反右之类的事情对 他来说,是生命肇始前的历 史,就是“文革”,也往往仅 有模糊的记忆罢了,改革开 放的局面我认为是来之不易 ,于他而言却不过是坦然享 之的日常生活,他从小学中 学一路读到大学,古典文献 是他们这一代大学生的必修 之课,掌握一门以上的外语 是他们的学养常态.他们这 一辈的知识结构、人生体验 ,与我相异处多多;三、祝 勇不是单摆浮搁的一个,我 发现他近几年很编了几套书 ,打出了“新文人”的旗号。 竟是生猛鲜活的一伙,以我 的能力,单论他一个已觉吃 力,遑论把他当作一伙的代 表阐释! 但我还是来做了这篇序 。也许,恰恰是由于自认为 不适合,为了努力达到适合 的及格线,所以格外认真地 观察、思考,竟真有所发现 。 “新文人”,以祝勇为例 ,什么文?什么人? 文人的概念,严格而论 ,虽包含在知识分子这一大 概念中,却不是一般的有知 识、能作文、能写书的意思 ,也不能与作家的概念等同 。比如我,算是作家吧,却 并不能说已跻身于文人行列 ,因为文人除了能创作,是 作家而外,还必须是受过正 规的系统的高等教育的学者 ,通今博古,掌握外语,琴 棋书画,样样来得,而且不 能各方面都仅是“票友”.需 得在至少一个方面,超越“ 业余爱好者”的水平,达到 一定的专业境界;这样的文 人,在五四运动以降,曾大 量出现,比如鲁迅、胡适、 郭沫若、茅盾、郑振铎、丰 子恺……他们不仅能写小说 、剧本、散文、杂文,亦能 研究中国古典文献,或撰史 ,或考据,又都有译著。并 能编杂志、报纸副刊,能为 书刊搞装帧设计,能作画, 有的还能作曲,能登台演出 ;当然,更重要的是,文人 不仅以文显现自己,更以其 人格,体现出其在民族诸社 群中的异彩。 我看出。祝勇以及他的 同代人中的同道者,是很自 觉地想成为新时代的新文人 ,他自称,他们已经出的书 (往往是成套推出),已构 成了“新文人现象”。我想他 们的新,一是年龄轻,属新 人范畴;二是他们与以上的 几辈,形成了一个断裂,比 如我好不容易在六十年代初 上了个师专,到了我下面一 茬,那就连我能学到的某些 知识,也无缘在课堂上获取 了;祝勇他们当然已不是这 种封闭状态下的“知青”,而 是国门大开、东西方文化大 碰撞的时代里,新的教育格 局下的受益者:三——这是 最主要的,是他们虽然意在 接续上五四时期的文人传统 ,却也不是述旧一派,和时 下的“新国粹”或“后国学”等 派不同.他们精研中国古典 却并不沉迷于“古色古香”; 当然他们也不是崇洋一族。 他们通洋文,能读乃至能译 洋书,文章中既能拈来古典 亦能糅入洋典,大体上是立 足于运用人类共享文明,中 西合璧,融会贯通;他们守 书斋而不遁世,直面市场而 不随俗,关注社会进步民间 疾苦却不主张金刚怒目横扫 暴跳,心平气和陶冶性灵却 绝不淡化良知消解正义.他 们清醒地知道自己难以做到 什么,从而更执著精心地去 做自己能做到的善事美事; 确确实实,他们的文章以及 他们的生存方式.已然构成 了一种现象,以“新文人现 象”概括,恰如其分,而祝 勇其文其人,也足可成为一 个鲜明的例证。 在时下中国社会波诡云 谲的转型期中,文化人因为 个人生命体验不同,受教育 状况不同,切入社会参与文 化活动的角度不同,尤其是 .在具体处境中的利益分割 与人际关系不同,再加上性 格因素的催化。其站位,也 就是所选择的角色,以及对 角色的理解认同程度.都会 大不相同,形成了所谓文化 多元的局面。这是一个自五 四以来难得一现的大好局面 。“新文人”们,以及他们为 文为人所构成的“新文人现 象”,显然已成了多元格局 中色泽亮丽的一景。祝愿他 们这一元,祝愿祝勇本人, 能有健康长足的发展。当然 ,绝不能认为这就是最好的 一元,尤其不能自诩为完美 的一元。怀着孤愤之心恨不 能吞噬他元的细胞,是癌细 胞。依我想来,自赏所在元 ,发展所在元,却又能宽容 乃至从旁借鉴某些异己元, 并且,在与有的相厌异己元 的碰撞中.以相激相荡锤炼 自己,遵守游戏规则而不越 矩诛异,甚至能化龃龉为幽 默,留余地以植善,才是推 进整个民族文明的正道。新 文人,新文人现象,已体现 着这一正道。面对他们,我 一则以羡,一则以喜,是为 序。 一九九八年七月一日绿 叶居 导语 祝勇的散文与以往、与当下散文是非对称的,将严格意义的散文与思想随笔推衍到了一个更为开阔的“新散文”空间,这称得上是一种散文精神。《祝勇散文精选》精选了作者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可让读者在阅读中看到大历史的风云际会,更能感受到情感的温暖与人性的浸润,感受到全方位、立体的阅读体验。 精彩页 纸上的李白 写诗的理由完全消失 这时我写诗 ——顾城 一 很多年中,我都想写李白,写他唯一存世的书法真迹《上阳台帖》。 我去了西安,没有遇见李白,也没有看见长安。 长安与我,隔着岁月的荒凉。 岁月篡改了大地上的事物。 我无法确认,他曾经存在。 二 在中国,没有一个诗人像李白的诗句那样,成为每个人生命记忆的一部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中国人只要会说话,就会念他的诗,尽管念诗者,未必懂得他埋藏在诗句里的深意。 李白是“全民诗人”,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民艺术家”,忧国忧民的杜甫反而得不到这个待遇,善走群众路线的白居易也不是,他们是属于文学界、属于知识分子的,唯有李白,他的粉丝旷古绝今。 李白是唯一,其他都是之一。 他和他以后的时代里,没有报纸杂志,没有电视网络,他的诗,却在每个中国人的耳头心头长驱直入,全凭声音和血肉之躯传递,像传递我们民族的精神密码。中国人与其他东亚人种外观很像,精神世界却有天壤之别,一个重要的边界,是他们的心里没有住着李白。当我们念出李白的诗句时,他们没有反应;他们搞不明白,为什么中国人抬头看见月亮,低头就会想到自己的家乡。所以我同意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的话:“(古代的)‘中国’并不是没有边界,只是边界不在地理,而在文化。”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54页。李白的诗,是中国人的精神护照,是中国人天生自带的身份证明。 李白,是我们的遗传基因、血液细胞。 李白的诗,是明月,也是故乡。 没有李白的中国,还能叫中国吗? 三 然而李白,毕竟已经走远,他是作为诗句,而不是作为肉体存在的。他的诗句越是真切,他的肉体就越是模糊。他的存在,表面具象,实际上抽象。即使我站在他的脚印之上,对他,我仍然看不见,摸不着。 谁能证实这个人真的存在过? 不错,新旧唐书,都有李白的传记;南宋梁楷,画过《李白行吟图》——或许因为画家自己天性狂放,常饮酒自乐,人送外号“梁风子”,所以他勾画出的是一个洒脱放达的诗仙形象,把李白疏放不羁的个性、边吟边行的姿态描绘得入木三分。但《旧唐书》是五代后晋刘昫等撰,《新唐书》是北宋欧阳修等撰,梁楷更比李白晚了近五个世纪,相比于今人,他们距李白更近;但与我一样,他们都没见过李白,仅凭这一点,就把他们的时间优势化为无形。 只有那幅字是例外。那幅纸本草书的书法作品《上阳台帖》,上面的每一个字,都是李白写上去的。关于《上阳台帖》真伪,历来聚讼不一。徐邦达先生认为,此帖时代不早于五代,比较接近北宋,前隔水上瘦金书“唐李太白上阳台”标题一行,为赵佶即位(二十岁)以前所作。参见徐邦达:《古书画伪讹考辨》,见《徐邦达集》第10册,故宫出版社2015年版,第126页。曾收藏此帖的张伯驹先生则断为李白真迹,而宋徽宗题字为伪。张伯驹先生说:“余曾见太白摩崖字,与是帖笔势同。以时代论墨色笔法,非宋人所能拟。《墨缘汇观》断为真迹,或亦有据。按绛帖有太白书,一望而知为伪迹,不如是卷之笔意高古。”参见张伯驹:《烟云过眼》,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73页。它的笔画回转,通过一管毛笔,与李白的身体相连,透过笔势的流转、墨迹的浓淡,我们几乎看得见他的手腕的抖动,听得见他呼吸的节奏。 四 这张纸,只因李白在上面写过字,就不再是一张普通的纸。尽管没有这张纸,就没有李白的字,但没有李白的字,它就是一片垃圾,像大地上的一片枯叶,结局只能是腐烂和消失。那些字,让它的每一寸、每一厘,都变得异常珍贵,先后被宋徽宗、贾似道、乾隆、张伯驹、毛泽东收留、抚摸、注视,最后被毛泽东转给北京故宫博物院永久收藏。 从这个意义上说,李白的书法,是法术,可以点纸成金。 李白的字,到宋代还能找出几张。北宋《墨庄漫录》载,润州苏氏家,就藏有李白《天马歌》真迹,宋徽宗也收藏有李白的两幅行书作品《太华峰》和《乘兴帖》,还有三幅草书作品《岁时文》《咏酒诗》《醉中帖》,对此,《宣和书谱》里有载。到南宋,《乘兴帖》也漂流到贾似道手里。 只是到了如今,李白存世的墨稿,除了《上阳台帖》,全世界找不出第二张。问它值多少钱,那是对它的羞辱,再多的人民币,在它面前也是一堆废纸,丑陋不堪。李白墨迹之少,与他诗歌的传播之广,反差到了极致。但幸亏有这幅字,让我们穿过那些灿烂的诗句,找到了作家本人。好像有了这张纸,李白的存在就有了依据,我们不仅可以与他对视,甚至可以与他交谈。 一张纸,承担起我们对于李白的所有向往。 我不知该谴责时光吝啬,还是该感谢它的慷慨。 终有一张纸,带我们跨过时间的深渊,看见李白。P3-6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