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革命与现代文明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以)S.N.艾森斯塔特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运用比较历史和比较文明分析方法研究了当代世界历史社会变迁的文化结构和历史过程之间的互动,关注了不同现代化和革命过程的内部张力和矛盾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对大革命产生与发展背后的文明和历史环境、大革命与多样现代性之间的关系、大革命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独到的研究。
本书的主题涉及社会变迁、现代性和文明的广泛内容;现代政权中革命象征主义的命运和动力,以及在不断变化的现代性文明过程中的各种动力和变革模式。
目录
现代化变革中文明的力量(译者序)
前言
第一部分 大革命和现代性的起源及其现实化:一些比较性观察
第一章 导论:大革命的历史文明框架
第二章 革命进程和意识形态的显著特征
第二部分 革命的“原因”与历史文明框架
第三章 结构与社会心理原因
第四章 历史背景——“早期现代性”的矛盾
第五章 大革命的文明框架——轴心文明
第三部分 轴心文明的变化和政治动力——革命过程的特征
第六章 “彼岸世界”文明—印度文明
第七章 “此岸世界”文明的政治动力——中国儒教政治秩序广
第八章 一神论文明——伊斯兰教踟
第九章 基督教文明——欧洲的复合体
第十章 比较性附记:日本——非轴心革命维新和结论性评价
第四部分 世界观愿景、管治模式和革命潜力:轴心文明的政治动力
第十一章 轴心文明的革命潜力
第十二章 世界观愿景、管治模式、帝国与封建一帝国社会的政治动力
第十三章 世袭政体中的世界观愿景、管治模式和政治动力
第十四章 结论性观察——革命的原因、历史背景和文明框架
第五部分 革命的结果
第十五章 革命的结果—现代性政治和文化方案的实现
第十六章 革命的结果——现代社会革命象征的变化:初步的迹象
第十七章 新背景——民族和革命性国家模式的路径变迁
译后记
序言
1978年我出版了《社会
的变迁和革命》这本书(纽
约:自由出版社出版,被译
为希伯来语、德语、俄语和
葡萄牙语),书中我把革命
当做宏观社会变迁的类型来
进行了分析,并将其和这种
变革和转型的其他类型作了
比较。
自那时以来,我再次系
统论述了大革命的问题,并
将其放到了比较文明分析的
框架当中,即比较文明和多
样现代性的分析,特别是在
轴心文明的分析框架之中。
这种分析构成了20世纪80
年代和90年代国际研究项目
的焦点。
这种分析的第一步是大
革命的分析。革命不仅仅被
视作制度的变迁,而且还被
视作这种变化与特殊的世界
观愿景(这是某种特殊文明
的核心)的宣传的结合。
第二步是大革命的文明
框架的分析。这种分析强调
的是只有在特殊的轴心文明
、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早期
现代性带来的文明),不同
的结构和社会心理条件(在
相关文献中被作为革命的原
因予以详细分析的)不仅仅
引起了政治体制的衰败,还
导致了革命,或者革命性的
转型。在这种背景下,我提
出:只有结构过程的不同结
合(文明框架和历史环境)
的分析才能解释在不同社会
形成的不同的革命潜力和不
同的革命结果。
这个分析的第三步是对
大革命和现代性的发展与现
实化之关系的分析。即大革
命的特殊结果事实上是现代
性的文化和政治方案的具体
现实化,其中革命意象和活
动构成了一种核心的但持续
变化的组成要素。这些要素
是导致不同的多样现代性的
具体事实。
在过去的三十年中,我
一直在研究这些问题。这些
研究与比较文明和多样现代
性的研究密切相关,其中与
许多同事,特别是在耶路撒
冷、哈佛、芝加哥、海德堡
、爱尔福特的马克斯·韦伯
研究中心、康斯坦茨大学的
许多研讨会和工作坊上的朋
友一起的研究有关。我曾经
和许多学者一起探讨过这些
问题,其中我特别要感谢的
是赛义德·阿约曼德,约翰·
阿纳森,伯恩特·吉森,沃
尔夫冈-施卢赫特,爱德华
·蒂利阿基安,比约恩·维特
罗克和杰克·A.戈德斯通,
他们有关革命的研究著作给
我带来了不断的挑战。
本书的第一稿大概在七
年前就完成了,但是直到最
近,结合我对轴心文明和多
样现代性的研究,我才感到
有必要对这一问题按照这里
所提到的框架对它进行修订
。我非常感谢博睿出版公司
的乔·埃利克出版本书的鼓
励和支持。
我想感谢埃斯特·罗森菲
尔德和米丽娅姆·巴—西蒙
多次帮我打印本书,感谢纳
达夫·霍热夫和伊戈·桑金在
准备本书的脚注方面所做的
助理研究工作。
我特别要感谢伊娃·帕特
里夏·雷科尔在编辑和印刷
本书方面提供的大力帮助。
本书中我使用的脚注非
常有限,这些脚注对我们来
说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必要。
我们可以在许多相关研究的
著作中找到与此有关的丰富
的参考书目,包括我有关革
命研究的早期作品。
S.N.艾森斯塔特
2005年3月于耶路撒冷
导语
艾森斯塔特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历史社会学家和比较社会学家,著作等身,精彩纷呈。
艾森斯塔特当年以鸿篇巨制的《帝国的政治体系》享誉全球。
艾森斯塔特年逾古稀,与时共进,在本书中大量汲取了后辈学者的研究成果,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研究视野。
后记
众所周知,翻译是一件
特别艰苦的工作,而翻译艾
森斯塔特的书则更是难上加
难。其从事比较文明研究,
对世界文明非常熟知,写出
了50多本有关文明比较研究
的著作(其中有数本已经有
了中译本,如《帝国的政治
体系》、《现代化:抗拒与
变迁》、《日本文明》、(
《反思现代性》等)。他的
作品所包含的知识量、信息
量非常丰富,其思想也非常
深刻。我因为博士后阶段在
中国人民大学从事比较政治
研究,所以学术上的机缘让
我接触了他的作品,自然也
对其思想和方法非常感兴趣
。因此当上海人民出版社的
徐晓明先生邀请我翻译此书
时,我内心是愿意的,但也
很诚惶诚恐,毕竟对自己能
否保证高质量地翻译这样的
作品心中无底。不过,带着
勇敢接受挑战的心理,我还
是应承了下来。
没想到的是,这一任务
从应承下来到现在竟然经过
了2年多的时问。最开始着
手翻译,就不断受到影响,
中间总是断断续续,不断耽
搁才拖延至今。后来,在经
过多人的共同努力下才最后
形成现在的样子。可以说,
这其中我们花费了大量的精
力和心血,只要有空就投入
到翻译当中,一直诚惶诚恐
、如履薄冰地坚持着语言转
译的艰苦工作,不敢马虎一
下。有时候一个字、一句话
会花费一天甚至几天的时间
来查实核对,不敢掉以轻心
。好在是今天有着充分便利
的网络条件,可以随时随地
便利快捷地查阅相关的字词
、语句、人文知识和历史典
故,从而可以不仅准确把握
词句的含义,还能够充分了
解背后的历史背景,加深对
相关内容的理解。每次碰到
这样的难词难句,我都会停
下来,并不着急翻译,而是
反复搜索和查询,查阅相关
文献,甚至包括视频材料,
以对相关知识要熟透和理解
透,这样才敢继续下去。例
如日本文字“shishi”查阅相
关词典都没有详细的解释和
翻译,只能通过网络上各种
材料,并观看了明治维新时
期的相关历史纪录片和电视
剧(《坂本龙马》)才明白
了它是指明治时期武士的一
种,这一时期武士分不同的
等级,下级武士必须无条件
服从高级别武士,绝对不允
许越界。所以那一时期武士
内部的等级仇恨和冲突是非
常尖锐的。而这一词语特指
下级武士,可以译为“志士”
。明治维新的主要参与者和
推动者就是下级武士。另外
像罗马尼亚革命的材料也是
观看了当时的纪录片视频才
有了一定的了解。
书中涉及了伊斯兰教、
佛教、印度教等多方面的内
容,可谓博大精深。对此我
以前并无深入专门的探究,
所以只好临时多阅读相关文
献和材料,增进四大宗教方
面的知识,对其主要名词、
基本教义和常用组织名称等
重点关注,这样才能确保对
相关名词和语句能够比较准
确的理解和把握。在书中我
们基本上对这些比较疑难的
专用名词和术语都作了详细
的译注。有些名词是查阅了
维基百科的英文网页,通过
不同关键词的查阅、比对、
分析和综合,最后才能得出
结论。例如犹太第二王国,
在网上和相关材料上几乎查
不到该词的涵义,向许多专
家打听也不知道详细内涵,
只能在网上深入搜索,才发
现这是指古犹太重要的自治
时期,也是重建第二神殿恢
复王国治权的时期。
在翻译过程中,尤其是
最后冲刺阶段,译者由于长
期连续在电脑前操作,颈椎
发生严重故障,只好歇了半
个多月,完全静心休养生息
后才敢重操旧业。经过这样
的波折,我更加深刻地体会
了前人的不易。当前我国出
版翻译事业蓬勃发展,呈现
出高度繁荣的态势,而又有
多少人知道这背后掩藏着多
少学者和译者的艰辛和劳苦
啊!翻译西方文献也是一件
伟大的公益事业,于国于民
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在
此也小小地呼吁一下,“风
物长宜放眼量”,希望掌握
各类资源的人顺世界潮流之
大势,也能够更加慷慨大度
地投身其中,共襄民族文化
昌明发展的伟大事业!
本书的翻译要感谢几位
研究生的参与,他们分别参
与了部分章的初译工作,他
们是:林静(第一、二、三
、四、五章)、郭慧东(第
九、十、十一章)、郭小华
(第六、十六章)、张君华
(第十二、十三、十四章)
、刘晨(第八、十五章)、
张欣(各章尾注)。他们的
初译工作认真而且出色,我
在他们翻译的基础上全部进
行了重译。而且在重译之后
,译者再次进行了二次系统
的校对。尽管我们大家共同
付出了较大的努力,但是毕
竟由于译者学识疏浅、水平
有限,错漏之处一定在所难
免,所以诚恳地敬请各位方
家不吝指正。
本书的翻译和出版要感
谢上海人民出版社徐晓明等
工作人员,他们严谨而细致
的工作成为译作将错漏降到
最低的保障,在当今这个浮
躁的时代,他们这种沉静而
扎实的工作态度的确是非常
可贵的,再次致以诚挚的感
谢!
刘圣中
写于南昌大学
2012年6月30日
精彩页
本书意在分析现代革命发展的文化与历史背景,即分析大革命的发展以及它们与现代文明的关系。
大革命(也称为“经典”的革命)Ⅲ改变了世界。这些革命包括英国内战;美国革命;法国革命;中国、俄国以及越南的革命;或许还有其他国家如土耳其的革命。它们与现代世界、现代文明的发展紧密联系,而且从那时起,革命意识形态、革命意象和革命运动就成为近现代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革命以及革命带来的变化成为真实社会变迁的象征,革命现象也发展成近现代知识体系和学术话语的中心议题和关注焦点。
革命研究吸引了许多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以及政治学家们的关注。这一领域已经涌现了大量的文献,产生了许多研究成果,有些是总体性概述;有些是具体个案研究;或者比较分析。虽然这些研究数量丰富(一定程度上可能恰恰是因为这一原因),但是对于革命研究的中心问题,特别是对这些革命特殊性的分析,即如何将它们与影响深远的社会和政治变化进程,以及它们当时所依赖的政治体制和客观条件的剧烈变革区分开来,以及对于这些革命的总体影响都没有予以认真对待和充分阐释。
大部分关于革命和社会变化的文献资料都认为,这些革命形成了真正的、崭新的、“实质性”的社会变化,而对于其他一些变化过程则通过它们与革命的理想模式的匹配精确度来加以判断和衡量。最初这一词限指大革命——即英国、美国、法国、俄国以及中国的革命,但是近来这个词已经广泛用于一系列政治和社会的变化进程,特别是戈德斯通和冈特其界定为“对政府的暴力颠覆,随之而来的是通过薪的政治制度(有时候包括社会制度)实行统治的新集团的权威的巩固”以后更有甚之。按照这种方法,大革命与其他的变化过程(包括社会的一些宏观变化)二者之间就无法实行精细区分。
因此,我们在本书中将探寻各个革命的详细特点、发生原因及发展框架;革命所宣传的新的文化和政治方案,即现代性的文化和政治方案、方案的制度化,以及现代性文明中不同现代背景下的各种革命象征和革命运动发生的场所。
首先,我们会极其细微地将这些革命运动的精细特点与其他变化进程,特别是以政治体制巨变为主的宏观社会变化区分清楚。我们将分析意识形态以及在革命过程中发生的政治斗争、社会政治动员过程的细微特点。其次,我们将转向分析革命“原因”这个永恒的问题,并再重新审思这方面的大量文献。最后,我们将致力于分析革命结果的问题,特别是分析革命与现代性或者现代化的关系,以及革命与现代文明现实化结果的关系。
这本书的基本假设是这些革命构成了宏观社会变化的独特形式,它们对于现代性的产物和动力、对于现代文明和在这一文明框架内成长的多样现代性均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这种特殊的宏观社会变化形式的精细特征是,它是体制变迁与新的有着深远的制度影响的世界观和本体论概念的现实化(也即新的文明)的结合。
这种结合在人类历史上形成了特殊的,可能是唯一的案例。在本书中我们将尝试阐述这种结合发生的背景,以及这种结合如何与革命的“原因”产生联系。有关革命发生原因的文献非常丰富,而且最近还在大幅激增。我们的初衷不是在这种文献里再添加一个名目。但是以下因素被列为是革命发生的原因:精英间与阶级间的斗争;经济困难;经济呈螺旋式的发展及通货膨胀;国内、国际政治体制的衰危,这些因素都可以在体制衰亡(特别是帝国)的案例中发现。换句话说,这类文献没有致力于重点解释更宽泛的历史文明背景问题,这一背景引起了体制变革和作为大革命特有性质的新文明方案现实化的结合。只有在最近的一些关于革命过程中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作品中,才有一些成果对其有一定兴趣,但它们也仅仅是初步涉及了这一问题。
因此,确认具体的文明框架和历史条件形成了本书所要展开研究的焦点,按照许多文献的分析这一框架包含了推动革命发生的原因。这一分析有几个前提。第一个前提是,这些革命的特殊性质,尤其是体制变革与新文化政治方案的传播相互交织,深深植根于它们发展的历史文明框架中——先是西欧基督教文明,其次是东欧(俄国东正教)基督教文明、然后是中国和越南的儒家文明。
第二个主要前提,或者更精确地说是本书在这一部分的假设,是这类革命更容易发生的主要文明框架是轴心时代文明的某种类型。也就是说,在这一轴心文明框架里,政治舞台构成了一种在这些文明当中占主导性地位的先验愿景的重要论域,特别是在帝国、帝国封建体制以及向现代化过渡的背景下更是如此。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0:2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