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影视改编与文学经典的传播/当代文学经典研究丛书 |
分类 | |
作者 | 傅修海 |
出版社 |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文学经典的文本改编和影视改编现象年来文学理论界、影视艺术界以及社会公共舆论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从那些改编较的案例,比如《红高粱》凡的世界》《围城》中,我们可以看到,电影能有效地扩大原著的社会影响,提高原著作者的知名度。经典小说改编的影视剧,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民在阅读中的缺失。如今,我们身处一个浮躁的时代,碎片化阅读成为主流,深度阅读日渐式微。本书对影视改编与文学经典的传播进行了系统研究。 作者简介 傅修海,闽江学者、教授、华南农业大学中文系主任。主要从事巾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曾获评河南省委宣传部百名优秀社科理论人才、河南省优秀博士后、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优秀学者、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研究年度人物、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创新人才、河南省教育厅高校青年骨干教师,曾获河南省人文社科成果二等奖、三等奖,连续两次获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成果特等奖。出版有专著《瞿秋白与左翼文学的中国化进程》等。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文学研究丛刊》《文艺争鸣》等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或转摘10篇。哈佛燕京学社官方网站曾刊发其专著的长篇英文学术书评。 目录 第一章 视听时代的文学症候 第一节 非经典理论时代的来临 一、经典 二、民间 三、非经典化 第二节 趣味情绪主义审美思潮的崛起 一、“少数族群”化 二、趣味共同体 三、审美集群主义 四、审美情绪“震”常化 第三节 中国情境里的粉丝文化 一、粉丝文化 二、孤独的本质 三、意识形态内涵 第四节 微媒体、自媒体时代的文学批评 第五节 大数据与小时代下的文学研究 一、当下的文学格局 二、大数据视野下的文学研究 三、小时代里的文学研究何为? 四、技术、艺术与学术:边界的消融与凸显 五、回到原点:文学研究的阐释本质 第二章 文学经典再解读与影视再造 第一节 《小二黑结婚》:文学与影视共生 一、另类的问题小说 二、小说与革命的力量 三、革命叙事与乡土经验的耦合 四、民间趣味:暧昧的传统 第二节 《百合花》:叙事里的抒情与革命 一、战争与文学 二、追问:《百合花》有什么好 三、革命与恋爱的算法 四、左翼抒情传统的当代生长 五、永远的人间 第三节 《智取威虎山》:从样板戏到徐克版电影 一、样板戏《智取威虎山》 二、徐克版电影《智取威虎山》 三、从样板戏到“徐克版电影” 四、结语——电影改编为原著带来了什么? 第三章 现实主义文学的影视同期声 第一节 《平凡的世界》的冷热春秋——从主题音乐浅谈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的得与失 一、文本的音乐背景 二、主题音乐的作用 三、小结 四、启示 第二节 《白鹿原》的文学性与荧屏爱 一、荧屏对主流政治叙事的强化 二、荧屏对戏剧性冲突的喜好 三、田小娥的改编 四、魔幻性的消失 五、伦理和爱情的强化 六、荧屏的视听元素 七、结语 第三节 《活着》里的活法 一、文学经典:为活着而活着 二、电影改编:“活着”之重构 三、电视剧改编:《活着》之增值与取舍 四、尾声 第四章 风景独好:文学与影视的各自先锋 第一节 《边城》:文学梦的具象化 一、镜头下的山水 二、镜头下的人物 三、镜头里的声音 四、镜头里的文学梦 第二节 永不过时的理想主义:老舍小说《离婚》的影视改编 一、1992年电影《离婚》 二、1999年电视剧《离婚》 三、2007年电影《纳妾》 四、2013年话剧《离婚》 五、结语 第三节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阳光 一、从小说到电影 二、“阳光”的意义 三、影视改编对作品传播的影响 四、结语 第四节 《红高粱》的风景:东北民情的野性与狂热 一、鲜活灵动:影视改编中“人”形象的改变与展现 二、视觉盛宴:小说的色彩词汇与影视剧色彩的运用对比 三、跌宕起伏:影视剧中人物情节的拓展与缩略 四、婉转曲折:影视剧中故事叙述技巧的转变 五、美女野兽:影视剧的选角与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契合点 六、人兽同途:小说里的“兽性”描写在影视剧中的展现 七、敢爱敢恨:高粱地里野合描写的影视改编 八、下里巴人:影视改编中音乐的渲染技巧 九、魔幻现实:小说中的暴力美学及影视剧中的展现 十、情随物迁:环境的变迁,影视剧中的踩点与现实差异 十一、结语 第五章 文学的视听消费时代 第一节 小说的读屏时代——《我不是潘金莲》 一、读屏时代下传播载体的变化:从小说到电影 二、“李雪莲”的角色重塑策略 三、读屏时代下的经典传播之路 第二节 触屏时代的文学视像——《芳华》 一、you Touched Me和Youth 二、《芳华》视像化改编的出彩之处 三、《芳华》视像化与文学的传播 第三节 写实的日常主义——《都挺好》 一、写实主义与电视剧主题 二、苏明玉的挣扎 三、苏州评弹 四、文学作品与影视改编 五、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已 经70多年,也就是说,我们 通常所说的“当代文学”已经 存在了将近四分之三个世纪 的时间。对于当代文学的成 就,文学界和学术界都存在 着较大的争议。有学者认为 中国当代文学的创作水准已 经处于世界文学前列,并因 此有人提出当代文学也应该 有自己的“鲁郭茅巴老曹”。 当然,也有对当代文学评价 不高的看法。 我们以为,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对当代文学成就 存有不同看法很正常,只是 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其中的优 秀作品展开深入系统的研究 工作。我们主编这套书的目 的就在于此。这套丛书被命 名为“经典研究”,是因为我 们不是试图全面系统地展开 对当代文学创作的研究,而 是重点研究其中的代表性作 家作品,在一个较高的高度 上展示中国当代文学的价值 和方向。因为文学经典是一 个时期文学中的最优秀部分 ,无论从文学史角度还是从 文化建设角度,它都有特别 重要的价值。它是确定文学 史的排列秩序、思想艺术水 准和学术品格的重要保证, 并因此对该时期的文学发展 产生深刻影响,而且,对于 文学学术研究的深入推进, 对于提升整个民族的文化素 质,文学经典也有重要的意 义。 也许有人不赞同使用“当 代文学经典”这个词,这是 因为我们很多人习惯于在接 受了漫长文学史检验的前提 下来理解“经典”这个概念。 但其实,在现代文化背景下 ,对“经典”的理解可以持更 开放的认识态度。正如马克 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对现 代社会的概括:“一切坚固 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 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习见正 在改变,很多传统正在遭遇 挑战。包括许多文学经典, 在各种解构主义思潮的冲击 下,其身上原有的神圣光环 已经逐渐滑落。与此同时, 一些新的作品改变了以往的 卑微地位,获得了新的评价 ,成为新的经典。 这一点,西方文学是如 此,中国文学也是如此,对 于刚刚度过一个世纪诞辰的 中国新文学来说自然更是如 此。中国现代文学30年中, 曾经高不可攀、令人仰视的 经典作家“鲁郭茅巴老曹”, 在近年来就遭遇到了学术界 的巨大挑战。而沈从文、张 爱玲、金庸、钱锺书等曾经 被贬斥的作家,在近年来获 得的赞誉已经绝不少于那些 传统经典作家。当然,我们 这里无意于探讨这些作家的 经典地位,我们只是想说明 “文学经典”并不是一个完全 稳定不变的概念,而是始终 处在发展和流动之中。 所以,尽管当代文学还 只有四分之三个世纪的生命 ,但并不妨碍我们使用“经 典”来指代其中的优秀作品 。事实上,我们也不是从绝 对的、永恒意义上确认当代 文学的文学经典,而是在特 定的语境中,从动态的进行 时中确认相对的,甚至是有 局限性的当代文学经典。换 句话说,我们对这些作品的 研究,本身就是文学经典化 过程中的重要一部分,是在 以自己的方式甄选、推举真 正的经典作品,帮助文学史 进行优胜劣汰,让那些经典 之作汇入文学史的河流之中 。而且,当代文学经典具有 当代文学的独特性,它是中 国古代的“大传统”和五四以 来的现代文学“新传统”双重 滋养的产物,具有传统文化 与现代精神相融合的独特个 性,也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独特政治、文化有着非常密 切的关系。在今天,凝练、 确认与阐释当代文学经典的 过程,其实也是传承、转化 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 化的过程,也是阐释中华人 民共和国文化精神的过程。 另外,在某种意义上,当代 文学经典具有更特别的独特 审美和文化价值。它在当代 文化背景下产生,与现实关 系更近,更容易拨动当代读 者的心弦,引发他们精神上 、审美上的共振与心理上的 共鸣。 一套有原创性、有自己 特色和价值取向的丛书,必 须有相对统一的体例和标准 。尽管当代文学经典不是绝 对的,而是处在经典化的过 程当中,需要我们在不断的 建构过程中去挖掘和展示经 典的意义,但本丛书还是具 有自己非常明确的文学经典 标准。其一,思想价值的高 度和普遍性;其二,艺术形 式的完美性;其三,社会影 响度和长效性。在这一思想 前提下,我们所指的“经典” 主要是那些在同时代文学思 想艺术水准较为突出,并被 广大读者喜爱的那些作品。 具体点说,本丛书中的“经 典”主要从两个角度来选择 和确立。一类是“时代的经 典”,即出版于特定时代的 优秀作品,比如,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后“十七年文学” 中的《红日》《红旗谱》《 红岩》《创业史》《青春之 歌》等,这一类作品的思想 和艺术上都存在着时代的局 限,但它们确实在特定的时 代中影响、教育了一代人, 因此作为一种“时代经典”, 应承认其存在的合理性和价 值,在写作文学史时应有它 们的地位。另一类可称为“ 永恒经典”,如《诗经》《 史记》《红楼梦》《阿Q正 传》等,这一类作品不受时 代和空间的局限,它们以思 想上的原创性与超越性、艺 术上的独创性、时间的永久 性一代代传承下去,这是对 “永恒经典”的高端要求。 总之,本丛书主张以理 性高度客观地对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