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上博楚简儒籍考论/武汉大学简帛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
作者 | 梁静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上博儒籍是20世纪末上海博物馆入藏的一批战国竹简中与儒家学派有关的简文,包含《孔子诗论》《性情论》等二十篇,除少数几篇以外,都属于传世文献中未见的佚籍。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是文本研究,包括综合前人意见确定竹简编连,疏通简文大意,参考竹简形制和字迹特征,恢复每篇简文原始的篇卷状态等。下编为综合研究,结合传世文献的相关记载,对简文涉及的深层问题进行探讨,分为“上博儒籍与孔子”“上博儒籍与‘七十子’”和“上博儒籍与儒学文献”三个主题,发掘上博儒籍提供的新信息,探讨儒学文献流传中的各种现象,反思判断出土文献学派属性的标准等问题。 作者简介 梁静,女,河北邯郸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硕士,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历史学博士后,现为武汉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师。长期致力於先秦秦汉出土文献、学术史、思想史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土博楚简<内礼>研究》、《出土文献与<苍颉篇>研究》等10余篇。 目录 凡例 自序 出土文献与早期儒学 绪论 上博儒籍的研究 一、篇卷分合 二、内涵研究 上编 文本研究 卷一《性情论》 一、概况 二、校读 卷二《子羔》 第一节 《子羔》 一、概况 二、校读 附论 禅让思潮与相关文献 第二节 《孔子诗论》 一、概况 二、校读 第三节 《鲁邦大旱》 一、概况 二、校读 卷三《弟子问》 一、概况 二、校读 卷四《君子为礼》 一、概况 二、校读 附论 “生民未有”——孔子的圣化 卷五《孔子见季桓子》 一、概况 二、校读 卷六《史蒥问于夫子》 一、概况 二、校读 卷七《缁衣》 一、概况 二、校读 卷八《相邦之道》 一、概况 二、校读 卷九《仲弓》 一、概况 二、校读 卷十《颜渊问于孔子》 第一节 《颜渊问于孔子》 一、概况 二、校读 第二节 《民之父母》 一、概况 二、校读 附论 与今本的异同 第三节 《武王践阼》 一、概况 二、校读 第四节 《子路初见》 一、概况 二、校读 卷十一、卷十二《天子建州》 一、概况 二、校读 卷十三《内礼》 一、概况 二、校读 卷十四《子道饿》 一、概况 二、校读 卷十五《从政》 一、概况 二、校读 附论 “闻之曰”的来源 卷十六《季康子问于孔子》 一、概况 二、校读 下编 综合研究 第一章 上博儒籍与孔子 第一节 从政仕鲁 第二节 周游列国 第三节 晚年归鲁 第二章 上博儒籍与“七十子” 第一节 德行——颜渊、仲弓 一、颜渊 二、仲弓 附论 传世文献中的闵损与冉耕 第二节 言语——宰我、子贡 一、宰我 二、子贡 第三节 政事——子路 附论 传世文献中的冉求 第四节 文学——子游、子夏 一、子游 二、子夏 第五节 其他——子张、曾子、子羔 一、子张 二、曾子 三、子羔 第三章 上博儒籍与儒学文献 第一节 汇集与整合 一、汇集 二、整合 第二节 流动与凝固 一、流动 二、凝固 第三节 书写与阅读 一、书写 二、阅读 三、由停顿符看《天子建州》甲、乙本的关系 第四节 《论语》的成书 附论 出土《齐论语》与汉代《论语》版本的合并 第五节 对出土文献学派归属的反思 结语 文献流传与文化记忆 参考书目 已发表的相关文章目录 后记 序言 出土文献与早期儒学 春秋战国时期是子学时 代。在先秦诸子的研究中, 早期儒学——即以孔子和孔 门弟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学 派及其学说的研究,有着特 殊的意义。 这不仅由于儒家对传统 文化的深刻影响及其在后世 的重要地位,更重要的是, 在先秦诸子中,儒家保存了 更多关于早期面貌的记录。 有关孔门师弟生平事迹言行 等记载,散见于春秋到秦汉 的古籍之中,既包括“六艺” 之书,又包括儒门传记及儒 门后学的著作(如《礼记》 《孔子家语》),还包括其 他诸子的称引、评论和史书 记载等儒门之外的材料(如 《庄子》《墨子》《史记》 《汉书》等)。 这些记载非常丰富,孔 子给学生“上课”的内容和方 式,师生关于为政、理想和 人生的讨论,孔子一生的重 要事件,对时人及先贤的品 评,孔门“七十子”的名籍等 ,基本都被记录在案。与之 相比,其他学派的早期传授 情况往往不够明晰,若干代 表人物之间常存在断层。因 而,在先秦学术史的研究中 ,儒家正好可以作为一个范 本,让我们得以管窥先秦学 派样貌之一斑。 然而关于早期儒学的系 统研究,虽然自司马迁撰《 史记》之《孔子世家》《仲 尼弟子列传》以来从未中断 ,却多集中于孔子本身。对 于孔孟之间的“七十子”,则 正如李零所说,“太不重视 ,认为《礼记》是汉代文献 ,《论语》以外,免谈孔子 ,老是用“孔一孟一荀’三段 式讲早期儒家,把本来最重 要的一段给忽略掉了”。究 其原因,恐怕与三个因素分 不开。 首先,是“道统”说的影 响。“道统”之说,源出《孟 子·尽心下》:“由尧舜至于 汤五百有余岁,若禹、慕陶 ,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 而知之。由汤至于文王五百 有余岁,若伊尹、莱朱,则 见而知之;若文王,则闻而 知之。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 有余岁,若太公望、散宜生 ,则见而知之;若孔子,则 闻而知之。由孔子而来至于 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 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 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 则亦无有乎尔。”文中虽未 明确提出“道统”一词,但儒 家推崇的“道”自尧、舜、汤 、文王、孔子的传授过程, 已见端倪。 孟子最后的一句“然而无 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 应看作是孟子对儒学传承的 忧虑还是“自以当之”,旧注 虽然并未统一,后世儒学将 孟子地位提升到仅次于孔子 的“亚圣”之位却无可怀疑。 宋冬梅指出,孔、孟并称由 魏晋始,中唐时期韩愈在孟 子思想中发现了很多与孔子 相合的内容,并且有抑制藩 镇割据和佛教发展的作用, 首倡“道统学说”,在确定孟 子作为孔子之道正统继承人 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最 具标志意义的事件发生在南 宋,朱熹汇集《论语》《大 学》《中庸》《孟子》为“ 四书”并为之做注,后其成 为士人必读必考的儒学经典 ,“孔一曾一思一孟”的“道 统”脉络正式建立起来,后 人又接续以周敦颐、二程( 颢、颐)、张载、朱熹等” 。每隔数百年便有儒学之集 大成者出现,道统一脉从此 便源源不断。 不可否认,孟子的“升格 ”是基于中晚唐的社会现实 ,当时确实存在积极的作用 。然而就如顾实指出的,“ 唐以前,周公、孔子并称, 宋以后孔子、孟子并称,此 中国文化一大升降之机也。 周公、孔子皆集前古献典而 制经,孟子则发表其一已所 欲言而已。故自孟子之说横 流,而文化偏趋于简单”。 就早期儒学的研究来说,自 道统确立以来,孔门弟子的 地位渐渐发生了变化,曾子 这位并未列人“四科十哲”的 孔门弟子越来越受重视,“ 思孟”学派的“心性”之学亦 如此;而对于孔门其他弟子 ,甚至最为重要的“四科十 哲”,关注度却远远不够。 其次,是受到了辨伪的 影响。古书年代久远,大多 来历不明,对文本真伪的考 辨是研究古史的重要前提, 必不可少。然而传统的辨伪 主要在于辨别题名作者的真 伪,“所谓真,是指古籍与 作者或成书时代相符;所谓 伪,是指其传闻者和它确实 的作者、成书时代相乖,甚 至有附益的篇章和文字”。 而很多古书内容虽源自先秦 ,定型却要到秦、汉甚至更 晚的时代,难免掺杂着后人 的印记。按照这个标准,就 是妥妥的“伪书”了。 辨伪依据的另一个标准 是文本思想与作者学派的一 致性。这本来无可厚非,然 而实际操作中,却更容易依 据学派的核心概念对文本进 行片面地判断。例如,《礼 记·孔子闲居》和《孔子家 语·论礼》被认为不可靠, 虽然主要的原因在于它们的 来源,但其中出自孔子之口 、却更像道家思想的“三无” 之说,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 在如此辨伪之下,《大 戴礼记》《礼记》《孔子家 语》《孔丛子》等儒门传记 都成了“伪书”。研究早期懦 学可以依据的材料,几乎只 剩《论语》。杨朝明谈到: “关于孔子遗说的许多问题 ,早期记载本来比较清晰, 但由于对这些记载的解释不 当,有的成书年代被严重后 置,古书序列混乱;有的被 定为伪书被弃之不用;还有 的连学派属性也被误指(如 《易传》)。”“说的就是这 种情况。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