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释道美学思想比较研究(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余虹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从美学视角探究佛道美学思想。通过共性探究,揭示中国宗教人生审美化的特质;通过差异性研究,突显佛道不同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追求。本书围绕佛道审美本体论、佛道审美修养论、佛道审美境界论渐次展开,以审美本体论为基础和出发点,以审美修养论为中心,以审美境界论为归宿,构筑起佛道美学思想的基本框架。 作者简介 余虹,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两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一项。在《哲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四川大学学报》《中国教育学刊》《课程·教材·教法》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在中华书局、高等教育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等出版专著四部。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典美学、语文美育。 目录 第一章 空与道——佛道审美本体论 第一节 空:佛教审美本体论 一 道佛之美 二 般若性空之美 三 法性之美 四 心性之美 第二节 道:道教审美本体论 一 道之美 二 仙道之美 三 玄道之美 四 心性之美 第三节 佛道审美本体论比较 一 法性美与道美的比较 二 佛性美与道性美的比较 三 佛道心性之美的比较 第二章 悲智双运与性命双修——佛道审美修养论 第一节 悲智双运:佛教审美修养论 一 戒:生命的超越 二 定:生命的沉静 三 慧:生命本真的敞现 第二节 性命双修:道教审美修养论 一 养气:生命之充盈 二 坐忘:个体生命之超越 三 守一:生命本真之复归 四 真行:以善合真 第三节 佛道审美修养论比较 一 定慧双修与性命双修 二 观悟与炼养 三 止恶行善与以善合真 四 禅定与坐忘 五 开慧与守一 第三章 觉悟境界与仙道境界——佛道审美境界论 第一节 觉悟境界:佛教审美境界论 一 涅槃之美 二 净土之美 第二节 仙道境界:道教审美境界论 一 崇高绮丽的神仙境界 二 玄冥清虚的重玄境界 三 虚空本真的丹道境界 第三节 佛道审美境界论比较 一 佛道境界的差异性 二 佛道境界的共同性 参考书目 序言 陈寅恪先生言:“自晋至 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 释道三教代表之。”①儒、 释、道三家共同构成了中国 传统文化的主体。以治国平 天下为己任的儒家文化以其 丰厚的治世思想为历朝历代 统治者提供了治国之策略, 自然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然而,过分强调社会秩序、 团体规则的儒家文化,容易 导致对个体生命的桎梏。而 以修身养性为核心、以获取 个体生命自由解放为目标的 释、道文化,自然成为儒家 文化的补充,与儒家文化相 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国传 统文化系统。以儒为主,释 、道辅之,构成了中国传统 文化的基本格局。在这样一 个文化系统中,儒家文化更 多渗透于制度文化与日常人 伦之中,而释、道文化则主 要以宗教文化形态呈现于世 。然而,中国宗教是“哲学 的宗教”②,“在中国的精神 史上,哲学和宗教并没有原 则上的分离”③,“哲学与宗 教融为一片”①。中国宗教 观同时也是中国人的世界观 与人生观,而中国哲学是生 命哲学,中国宗教观更多体 现的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思 考、生命困境的超脱、生命 局限的超越,而不是对神的 崇拜与皈依。正是由于中国 宗教与哲学的这种一体性, 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 中,中国佛教与道教对中国 科学、文学、艺术、民俗风 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天人 合一的宇宙观、直观的思维 方式、自立自信的坚韧、平 常心的处世之道,已经化为 中国人深层的心理结构与价 值观,成为中国人生活与生 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哲学是生命哲学, 作为中国哲学重要组成部分 的中国美学也表现出强烈的 生命美学的特征。中国佛教 与道教因其关注现实人生、 重视此岸超脱、重视生命体 验、指向生命本然等特点, 表现出强烈的人生审美化特 点。由此,中国佛教与道教 成了中国美学研究的重要对 象,佛教美学与道教美学成 了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内容 。 本书以中国佛教与道教 的美学思想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在于通过探寻二者的共 同性,揭示中国宗教共同的 人生审美化特质;通过比较 二者的差异性,凸显佛道不 同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 审美追求以及这些差异对中 国艺术文化的不同影响。 关于佛道美学的研究目 前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也可以说已经较为成熟。佛 道美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八 九十年代。关于佛教美学的 研究,有王志敏的《佛教与 美学》(1989)、曾祖荫 的《中国佛教与美学》 (1994)、蒋述卓的《佛 教与中国古典文艺美学》( 2006)等,这些著作主要 就佛教对中国美学思想的影 响进行了研究。而王海林的 《佛教美学》(1992), 祁志祥的《佛教美学》 (1997)、《似花非花—— 佛教美学观》(2003)、 《中国佛教美学史》 (2010),则对佛教美学 思想本身做了系统而深入的 研究。在道教美学方面,高 楠的《道教与美学》 (1989)提出“道教是审美 型的宗教”①,开了道教美 学研究的先河,但该书的重 心在于道教与中国传统美学 关系的研究。至20世纪90 年代,潘显一的《大美不言 》(1997)的出版,标志 着道教美学思想体系的形成 ,该书直接从道教的审美范 畴入手,对道教美学思想进 行了系统探索,奠定了道教 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尔后 ,其国家社科基金成果《道 教美学思想史研究》 (2010)又对道教美学思 想的历史发展做了深入探究 。可见,不管是从横向还是 纵向上,对佛道美学思想都 有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也正 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佛 道美学研究基本成熟。但是 ,对佛道美学思想的比较研 究较少,我的前一个课题“ 禅宗与全真道美学思想比较 研究”(05BZX065),就佛 道中有代表性的两个流派进 行了比较研究,对佛道美学 思想的比较研究做了有益的 尝试。本书在此基础上,力 图进一步对佛道做整体的比 较研究,以探究中国宗教美 学思想的共同特质以及不同 的人生审美化特征。 皮朝纲先生在《审美与 生存》一书中提出:中国古 代美学的研究对象和两个向 度是人生美论和艺术美论, 它们分别代表哲学体系中的 美学形态和诗性智慧中的美 学形态。①“人生美论,侧 重于体现哲学体系型的美学 思想;艺术美论,侧重于体 现诗性智慧型的美学思想。 ”②佛道美学思想博大精深 ,内容纷繁复杂,要兼顾两 个层面的研究十分困难,本 书聚焦于哲学形态层面的“ 人生美论”探究,以佛道的 宗教修为为依据,从修为实 践活动以及修为的最终理想 几个方面,探索佛道对生命 本质的认识、对现实生命的 超越以及超越中的生命体验 、对生命终极价值的追求, 从而探求中国宗教的人生审 美化特征。 中国哲学研究往往从三 个方面展开:本体论、修养 论与境界论。美学是哲学的 一个分支,本书亦依循此研 究思路,化繁为简,从审美 本体论、审美修养论与审美 境界论三个方面比较中国佛 道的“人生美论”。由此本书 分为三个部分:佛道审美本 体论、佛道审美修养论、佛 道审美境界论。佛道宗教修 为的过程也是信教者人生的 审美化过程,由此,研究审 美人生修养的佛道审美修养 论成为佛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