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聂耳/杰出人物的青少年时代文库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
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以4个乐章的形式,讲述了聂耳从云南走到全国、走向世界的历史故事,结合聂耳的作业、手记、日记、书信与照片等史料呈现了一位有志青年奋斗的心路历程,对青少年的成长极具启发意义。 目录 序曲 辉煌的一霎 第一乐章 逆境中成长(1912—1925) 1912云南昆明 故乡 “昆漂儿” 母亲 历史风云 嘉祥诞生 童年趣事 房客的苦恼 父亲病故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第一个音符 苦命的二姐 6岁昆明师范附属小学 小学生 勤奋读书 第一次谋生 母亲遭意外 9岁玉溪 玉溪游历 10岁昆明求实小学 被迫转学 第一件乐器 多才多艺的少年 第一桶金 13岁昆明第一联合中学 步入中学大门 第二乐章 火热的青春(1925—1929) 15岁昆明省第一师范学校 革命种子葫芽 学英语 洋教师 师范生 17条规章 革命风云 《我的人生观》 白色恐怖 济难会 小提琴老师 初恋 甜蜜时光 处女作 共青团员 宣传工作 “门当户对” 16岁湖南梆州滇军国民革命军第十六军 秘密参军 告别 背井离乡 外面的世界 《碎煤》 新兵队 录事 17岁广州广东黄埔军校广州第八路总指挥部 广东流浪 返乡复课 第三乐章 革命的岁月(1929—1932) 18岁上海云丰申庄 青年救济团 好友张天虚 事业与爱情 表演才能 艰苦的“想念” 黑名单 逃离昆明 上海避难 文艺大众化 自己的琴 19岁上海明月歌剧社 明月歌剧社 面试求职 小老师王人艺 “聂耳”的由来 期待“新生” 催婚 抗日战火 左翼文艺 远方的思念 “明月”的困境 “黑天使” 复杂的情绪 20岁北平云南会馆 北平考学 组建“音联” 重回上海 20岁上海联华影业公司 中共党员 第四乐章 为人民讴歌(1932—1935) 22岁上海百代唱片公司 配乐首秀 “大红大紫” 小插曲 《开矿歌》 勤奋写作 《卖报歌》 再次失业 百代唱片公司 民乐改编 《打砖歌》《打桩歌》 《码头工人》 《苦力歌》 《毕业歌》 《大路》《开路先锋》 《飞花歌》《牧羊女》 “音乐年” 23岁上海联华影业公司 回到“联华” 创作与评论 《铁蹄下的歌女》 《义勇军进行曲》 23岁日本东京 逃离上海 伟大创造 浑然天成 中西合璧 替大众呐喊 23岁日本神奈川县藤泽市 群众的艺术 开路先锋 日本流亡 英年早逝 高度评价 国歌 永远的纪念 尾声 历史的丰碑 参考文献 附录 序言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 当你10岁的时候,你在 干什么? 当你20岁的时候,你在 想什么? 当你30岁的时候,你在 做什么? 不长的人生路,你是否 想象过,应当如何将它走完 ? 而现在的你,又正在做 什么? 是刷着手机,打着游戏 ,以躺平的姿态把一天天度 过吗? 世界上出现过繁星般的 生命,其中有你有我有他。 我们自己的生命之星,应当 以怎样的方式,在浩瀚的宇 宙之海中邀游而不迷失方向 ? 或许,有一颗闪亮的明 星,可以为我们领航。当你 翻开这本书的时候,你就可 以看到它。 这正是我要向你介绍的 一位可敬可爱的朋友。我们 聊聊他的人生,可以从那份 精彩中收获启迪、汲取力量 。 他叫聂耳。 一个平凡的生命,如同 你我。用当下时髦话来描述 他.他就是一个草根、一个 文艺青年、一个海漂儿、一 个打工人。 他出生、成长于我国偏 远地区的一座小城;不是官 二代。也不是富二代,更不 是星二代;不是含着金钥匙 出生的人,也没有抓到人生 的第一手好牌。他就是最普 通、最平凡、最不起眼的一 户老百姓人家的孩子。茫茫 人海中,如一粒微尘。 这个草根,还偏偏扎在 苦命的泥土里。4岁时死了 爹,8岁时又差点失去了娘 。生活困顿,家道艰难。他 从记事起。就不能像其他孩 子一样,拥有起码该有的生 活和学习条件。他只能选择 接受苦难,一切都需自己去 争取.去创造。 他是一名彻彻底底的无 产者——人生自始至终,都 没有地产、房产等任何可以 让他坐享其成的资产。 他也是一名普普通通的 打工人——受资本的盘剥, 受工头的压榨。他的工薪仅 够糊口,一直没有积蓄,典 型“月光”。 他还是一个漂泊者、外 乡人——从出生时就随着家 人离开家园,寓居他乡,时 常要面临不能按时交房租, 一家人流离失所的困顿;16 岁起他便独自在外闯荡,当 过兵,扛过枪,像浮萍一样 ;他割含亲情,流落在各个 并不属于自己的城市里,当 过“海漂”“北漂”;他最终还 因逃难去往异国,意外溺水 ,客死他乡。 论命运,这真是一个普 通且悲惨的安排。 但,这个平凡、短暂的 生命却活出了别样的精彩。 12岁,上街摆摊卖字, 勤工俭学; 13岁,率领全校同学参 与“护校”斗争; 14岁,冒险支援蒙难义 士,参加社会斗争活动; 15岁。创作出第一首歌 曲; 16岁。秘密加入中国共 青团,在白色恐怖政治背景 下开展革命宣传工作;同年 ,秘密参军,独自离家远行 ; 20岁,发表评论,针砭 时弊,揭露虚假; 21岁,在严峻的社会环 境中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进行革命音乐、电影等文艺 作品的创作。 22岁。写下《卖报歌》(( 毕业歌》《铁蹄下的歌女》 《金蛇狂舞》等经典歌曲、 乐曲,开创“大众音乐…‘无 产阶级音乐”时代先河。 23岁,创作出《义勇军 进行曲》,后被定为中华人 民共和国国歌,成为不朽名 篇。 他仅用了23年的时光, 让自己这颗生命之星燃烧出 耀眼的光芒。 为什么他的人生如此不 凡? 因为,他是一个追光的 人,一个—— 对世界充满好奇的人。 他对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感到 好奇,歌唱、吹笛子、拉小 提琴、弹三弦、吹小号、作 曲、戏剧表演、拍电影、讲 外语、写作……没有他不感 兴趣的。 爱美爱笑有趣的灵魂。 他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欢乐 。他的眼里有美好、有乐趣 、有生机。他是一个能让自 己快乐的人,一个热爱生活 、努力生活的人,一个能创 造美好、创造幸福的高手。 自强不息的奋斗者。他 探求真理,主动钻研,有机 会有条件要学,没机会没条 件,自己创造机会创造条件 也要学。学费自己赚,难题 自己解,他不是被家长逼着 念书的人。他是自立、自强 、自主的奋斗者。 充满正义感的勇士。他 面对弱者,便赋予同情;面 对良善,便给予支持;面对 丑恶,就去鞭挞;面对不公 ,就去抵制;面对黑暗,就 去揭露;面对强暴,就亮剑 斗争:面对现实,就努力去 改变。黑暗年代,他是冒死 加入中国共青团、中国共产 党,与反动当局顽强斗争、 捍卫正义的共产主义战士。 站在人民立场的人。他 永葆朴素的阶级情感,不为 反动统治阶级唱赞歌,不为 假恶丑洗地,不为欺压百姓 的势力当鹰作犬;他永远站 在人民大众一边,站在良善 者一边,站在弱势群体一边 。 心中有光,脚下有力量 。 人生的路就是靠这股力 量一步步走出来。 他已经走过。 现在,由你来走。 你.会怎么走呢? 导语 聂耳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被称为“人民音乐家”,是我国新音乐的先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青乐运动的杰出代表,是中国音乐史上一面光辉的旗帜。他用短暂的一生创作了数十首革命歌曲,这些作品对中国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歌曲创作以高昂的革命热情,揭露了社会的矛盾,唱出了人民的心声。他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基础。 精彩页 故乡 彩云之南,一个古老而又神奇的地方。 富饶的红土地,养育了26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汉族、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纳西族、傈僳族、景颇族、拉祜族……各族人民聚居在一起、劳作在一起、交融在一起。 山高高,水长长。 这里,每一座巍峨挺拔的高山,都是一部豪情满怀的壮丽诗篇:每一条奔腾不息的江河,都是一曲沁人心脾的甜美歌谣。 这里有三天三夜唱不完的歌谣,有七天七夜跳不完的舞蹈,更有九天九夜讲不完的故事。 昆明。彩云下一座花儿一样的城市。 在这座花城里,有一条文化与历史味儿十足的老街——甬道街。这里有落成75年的抗战胜利纪念堂、有创建95年的东方书店,还有一个看似不起眼、却已经有116年历史的二层小药铺。四面八方的游人,但凡走到这个药铺,都会不由得留步注目,遐恩神游,思绪穿越到100年前。 这就是甬道街72号——“成春堂”。 从外表来看,它不过就是一座二层小楼房,典型的“一颗印”式四合院结构,与街上的其他楼房相比,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但是。它有一个特殊的名号——“聂耳故居”,这恐 怕才是让它成为游客驻足致敬的原因罢! 云南昆明甬道街威春堂,是伟大的人民音乐家聂耳诞生与成长的地方。 成春堂的建成,可以从116年前说起。 “昆漂儿” 1905年。那是清王朝最后挣扎的几年,国号是“光绪”——不过马上就要改成“宣统”了。一位悬壶济世的中医大夫,带着一家老小,背井离乡,从100公里外的玉溪来到昆明城。 他叫聂鸿仪(字冀廷)——聂耳的爸爸。 聂大夫是个脾气非常好的人,中等身材,较为清瘦,方方的脸,一撮山羊胡子,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睛,很有些仙风道骨的感觉。他平时都是一副典型旧式郎中的打扮,常穿一件长衫——大概这就是他的工作服,类似于现代医院里的“白大褂”。 在没来昆明之前,聂大夫一家住在玉溪县北门街,就是现在的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北门街3号。他有一双儿女。儿子叫聂守拙(字古愚),女儿叫聂兰茹。可惜。这双儿女的妈妈——一位姓王的女子,不幸年纪轻轻就病故了。后来,一位瑶族妇女彭寂宽又走进了这个家庭,做了聂大夫的续弦太太。 在玉溪,聂大夫是个很有名气的医生,有着“着手成春”的声望。可即便如此,他的收入还是太低,很难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有朋友给聂大夫出主意:大地方比小地方好谋生路,不如挪挪窝,试着出去闯闯,可能还有一些出路。 这句话让聂大夫很受启发。他同刚过门不久的续弦太太彭寂宽再三合计,最终拿定主义:举家搬迁进省城,办药铺。 光绪末年,聂耳爸爸带着全家人来到昆明谋生,悬壶治病,行医救人。 他们来到正对着云贵总督署制台衙门的一条偏僻小街道,叫甬道街。这里是全昆明城的金箔铺子集中地.早上只要东方发白,人们就会听到一阵阵“砰砰嘭嘭”的金箔捶打声。还有各种卖菜和收破烂儿的叫喊声、盲人沿街卖唱的拉琴声、运货牛车发出的“吱吱嘎嘎”的木轮滚动声……不绝于耳。 他们在甬道街租下一个小铺子。这是个不高的二层小楼,有前后两进,坐东面西。前面一进是铺面,临着南北向的甬道街,开着门窗,可以用于大夫坐诊给病人看病,也能当药房抓药。二层则用于居家。楼层中间还搭出一个腰厦,上面盖着瓦片,能遮一些烈日。挡一点风雨。穿过前屋的铺面,是一个小天井院子,两侧是卧堂和厨房。 这间旧铺子应该还中聂大夫的意,他挂上了一块木制的牌匾,上面写着“成春堂”三个端庄的大字。就这样,一个由玉溪人开的小中药铺正式开始营业了。 在这间铺子里,聂大夫利用平生所学,一边给人看病,一边给人抓药,勉强维持着一家人的“昆漂儿”生活。 P6-9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