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董仲舒是中国思想史上不可回避的重要人物,作为西汉大儒、《春秋》公羊学的代表人物,他开创的以天人之道为核心的经学体系,为“大一统”秩序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本书围绕董仲舒的《春秋》学展开,作者基于《公羊传》及何休《春秋公羊解诂》的内在理路,推演展示董仲舒《春秋》学的诸多面向,包括董仲舒《春秋》学中的“天”哲学,他对《春秋》之“辞”的“方法论”式论述、对“大一统”与天人灾异的思考等;进而分析董仲舒如何以《春秋》“微言大义”,发明君臣伦常、推行改制思想,以达至“复古更化”的终极关切。在阐明董仲舒《春秋》学的宏观意识形态建构外,也关注其“《春秋》决狱”对中国法律“儒家化”进程的开启。 作者简介 黄铭,1985年生,江苏常熟人,2003年进入复旦大学哲学学院,2013年获中国哲学博士学位,现为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讲师。从事春秋学、礼学方向的研究,并设有“春秋公羊传”、“董仲舒”等课程。主要著作有《春秋公羊传》(合作译注,中华书局2016年版)、《春秋公羊礼疏》(合作整理,上海古籍2015年版)。 目录 序一 徐洪兴 序二 曾亦 引言 一 董仲舒的生平及其时代 二 董仲舒的著作及其分类 三 董仲舒《春秋》学研究综述 四 本书的研究方式与框架 第一章 董仲舒《春秋》学的方法论:辞 一 辞的重要性:因辞见义 二 辞的重要性:因辞起事 三 董仲舒论辞 四 小结 第二章 董仲舒《春秋》学的基础:天 一 天的不同意涵 二 大一统 三 灾异 四 小结 第三章 董仲舒《春秋》学中的大义 一 居正与让国 二 经权之义 第四章 董仲舒《春秋》学中的微言:改制 一 董仲舒改制思想来自《春秋》 二 改制的层次 三 改制应天中的三正、三统 四 改制中的“再而复”“三而复”“四而复” 五 “《春秋》当新王”与“王鲁” 六 董仲舒的改制理论与“辟秦” 第五章 董仲舒的“《春秋》决狱” 一 拾道旁弃儿养以为子 二 乞养子杖生父 三 殴父 四 私为人妻 五 小结 第六章 《春秋》学中的董何之异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董、何不同的学术谱系 三 董、何义理之异 四 董、何纯粹师法之异 五 小结 参考书目 后记 序言 黄铭的博士论文《董仲 舒〈春秋〉学研究》,在经 历了这些年来的沉浸打磨后 ,终于要以《推何演董—— 董仲舒〈春秋〉学研究》为 题由三联书店正式出版了, 真为他高兴,也顺致祝贺! 黄铭的本科、硕士和博 士学位都是在复旦大学哲学 系就读的,而硕、博又是在 我名下的学生,现在其就读 时的研究成果出版在即,他 让我写个序,于理于情我都 是无法推脱的,但我还是觉 得略有为难。之所以会为难 ,主要是因为就“《春秋》 学”而言,我并没有做过系 统深入的专门研究,对之充 其量只能说仅识门径之大概 ,离登堂入室尚远,更遑论 窥其堂奥了,故而觉得很难 做出有真正学术价值的点评 。这当然是与我们这代学人 在学术上的先天不足相关联 的。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 ,作为中国传统学问正宗的 儒家经学早已失去了以往的 “光环”,以后更是每况愈下 ,近乎凋零,唯剩下少之又 少的几位学者还在艰难地做 一些经学史研究的坚持,如 我的师祖周予同先生那样。 上世纪50代,周予同先生还 坚持在复旦开设经学史课程 ,这在当时的高校中绝对属 于凤毛麟角了,我的老师朱 维铮先生、许道勋先生就是 随周先生治经学史的。但好 景不长,到60年代初,复旦 的“中国经学史”课程就被取 消了。至十年浩劫之时,不 仅传统经学被视如“洪水猛 兽”,连经学史研究居然也 成了不能触碰的“雷区”。当 年,作为周予同先生首届研 究生的许道勋先生,只能私 下里偷偷整理自己所记的周 先生“中国经学史”的讲课笔 记,并做了些注释,这竟成 了周先生后来仅存的“中国 经学史讲义”。(1) 我们这代恢复高考后进 入大学的人还算幸运,终于 又能上经学史课了。但严格 说来,经学史还只是学术史 范畴的,与真正的经学有着 本质上的区别。所以,纯经 学的训练,对我们这代学人 说来是缺失的。当然,同辈 中人也有靠自己硬啃而进入 纯经学研究领域的,但人数 绝对少之又少。 我们下一代的学人比我 们幸运了许多,学术研究的 禁区更少,尤其是那些属于 古代中世纪领域的学问。他 们比我们这代人的优势,在 于最基本的中学训练完整, 进大学的时间没被耽误,思 想开放的氛围更浓。于是在 不少高校中涌现一批相当优 秀的青年学人,他们已不满 足于原有课程体系的畛域, 自己组织起一些小型的读书 会,找一些课程中没有、过 去不敢碰的中外经典原著进 行研读,通过讨论争辩,集 众人的智慧增进学问,比如 说我们复旦哲学系的孙向晨 、丁耘、曾亦、郭晓东等的 读书会就是一例。所以,在 我看来,他们这代人在学术 的专精度上胜过了我们这一 代,当然这也是应该的。 黄铭是又下一代学人了 。他跟我读研,我私心是希 望他能做哲学史或思想史方 面研究的,但没有规定方向 。这也是我一贯的风格,不 想让学生限在老师的思考范 围内,而是应该找自己真正 有兴趣的题目去研究。他参 加了曾亦他们的读书会,很 快就被经学牢牢地吸引住了 ,决定以后的研究方向就是 经学,具体落实下去就是“ 《春秋》学”和“《礼》学” 。当他向我汇报时,我没有 反对,只是提醒他这一课题 对他这个年龄的人可能会遇 到的研究上的难度,希望他 能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没想 到的是,他还真有点“扎硬 寨,打呆仗”的精神,一点 点地去啃这块“骨头”,硬是 把它啃下来了。他最终确定 博士论文做董仲舒的“公羊 学”,我也只是在论文的框 架、章节的编排、文字的表 达方面做了点工作,具体内 容都是他自己研究的结果。 如真要说具体的指点方面, 曾亦和郭晓东倒是给了黄铭 不少帮助,那是不能不提的 ,否则就掠人之美了。 博士毕业后,黄铭到同 济大学跟曾亦做博士后,继 续做他的经学研究。这以后 他就到重庆大学去任教了。 工作这些年来,黄铭除讲授 经学课程外,继续着他的研 究,学问又有了精进,在《 复旦学报》《哲学研究》等 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不少 新的研究成果。在此过程中 ,其博士论文也得到了进一 步润色,增添了一些新的内 容,如添加了本书的第五章 “《春秋》决狱”、新引用了 一些出土简牍材料等。 不好意思,上面拉拉杂 杂地讲了些本书以外但又与 本书相关的内容,或有点“ 跑题”了。最后总得对此书 的内容讲点什么吧?那我只 能勉为其难,姑妄讲几句我 读后的感觉。在我看来,黄 铭此书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首先,这是一部从纯经 学角度审视董仲舒《春秋》 学的专著,与我们以往见到 的从经学史、思想史或哲学 史角度入手的研究作品有很 大不同,这无疑有助于我们 拓展对董氏学的认识。这方 面的研究成果目前尚不多见 ,而此书恰恰又是最原汁原 味的董氏学。 其二,《礼记·经解》有“ 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之说,本书对于《春秋》“ 属辞比事”的方法论有详尽 论述。书中将文辞的“常”“ 变”做了细致分疏,特别是 在“变辞”中又细分出“辞随 事变”“辞以决嫌疑”“辞与情 俱”,可圈可点,读后能长 学问。而本书对于董仲舒的 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