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以抗战时期史家因不同地域、不同学术倾向而形成的“群体”为主要研究视角,考察“留守”与“南迁”两大史家群体的组织、思想、学术活动及史学成就,进而反思在爱国主义、民族主义语境下,史家所面临的诸多复杂问题,展示了战时史学的多重面向,重塑了抗战时期中国史学发展与流变的整体场景。可以说,这是一个颇具特色的研究成果。 本书的鲜明特点就是内容充实,视野广阔。全书以七章的篇幅,通过考察留守、南迁等不同地域下的史家群体,进而考量他们身份的多元性、史学著述的政治化色彩,以及在此背景下史家群体间的论争等诸多问题。全书从史学发展的学理性出发,对战时史学进行横向比较和综合考量,详尽展现了这一特定时期史家群体的整体面貌。 作者简介 郑善庆,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学史、中共党史研究。编纂出版《翁心惠日记》《浙东革命根据地口述史》等。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省哲社规划课题项目等。在《南开学报》《史学月刊》《清史研究》等刊物发表文章20余篇。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留守与南迁视野下的史家们 第一节 战前中国史学发展的“黄金时代” 一、整理国故运动与现代中国史学的形成 二、史家与政治的相对疏离 三、民族危机与史家治学的转变——以傅斯年、顾颉刚为例 第二节 战争之下的史家南迁与留守 一、史学机构的内迁 二、南下之史家 三、留守之史家 四、何以留守?何以南迁? 第二章 留守北平的史家群体 第一节 何以自处:留守者的心态与境遇 一、留守学人的政治心态 二、灰色地带:北平留守史家们的交际网络 三、北平留守史家们的生存与反抗 四、何以遗忘? 第二节 战时辅仁大学史家——陈垣 一、《通鉴胡注表微》发覆 二、抗战时期陈垣的其他著述 三、战时陈垣撰述的方法与特色 四、评价 第三节 战时辅仁大学史家——余嘉锡 一、师友弟子的多面印象 二、战时的史学撰述——以“小说考证”为特色 三、陈垣、余嘉锡与胡适派学人的观念之别 第四节 战时燕京大学的史家 一、洪业、邓之诚与燕京大学的史学研究 二、燕京大学的解散 第五节 遗老们的文史之学——以古学院为例 一、北京古学院的组成与运作 二、学术贡献 三、余论 第三章 南迁者:以重庆、昆明为中心的官方史家群体 第一节 战时的官方史学编纂机构与正统性塑造 一、国民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 二、中日战事史料征集会 三、国史馆筹备委员会 四、国民政府史料编纂的特色与局限 第二节 战时的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及其业绩 一、战时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的学术成绩 二、钱穆与顾颉刚的纠葛 三、顾派学人孙次舟及其遭遇 第三节 战争年代傅斯年与史语所的转变 一、北京大学与史语所的合作与互动 二、傅斯年与战时史语所的转变 第四章 战时国统区的马克思主义史家群体 第一节 对马克思主义史家的认识与分歧 一、何以边缘化? 二、几种认识与争论 第二节 战时马克思主义史家的撰述环境 一、抗战时期的报刊审查 二、马克思主义史家的撰述环境 第三节 以《中苏文化》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史家群体 一、《中苏文化》的创办与马克思主义史家的介入 二、《中苏文化》中马克思主义史家的主导作用 三、《中苏文化》中的史学特色与论争 第四节 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家群体的撰述特色 一、面向大众的写作方式 二、对社会现实的影射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史家群体的转向与论争 一、马克思主义史家群体转向的背景 二、转向:方法的合流与政治的隔阂 三、马克思主义史家对历史和当下的批判 四、对马克思主义史家作品的批评与回应 第六节 何以认识? 第五章 抗战时期史学作品的学术评价与争议 第一节 “学审会”的成立与运作 第二节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的评审 一、《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的刊刻与反响 二、评审与分歧 第三节 柴德赓《鲒埼亭集谢三宾考》的评审 一、《鲒埼亭集谢三宾考》的撰写与发表 二、评审与争议 第四节 史学获奖作品的统计与分析 第六章 高校文科研究所与战时中国史学的发展 第一节 文科研究所创设的背景 一、国家对学术整合的结果 二、学人倡导与学术专业化的要求 第二节 战时的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 一、战时文科研究所的恢复与成绩 二、研究生之培养 第三节 辅仁大学文科研究所 一、创建及师资力量 二、研究生之培养 第四节 其他高校的文科研究所 一、金陵大学文科研究所 二、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 三、燕京大学文科研究所 四、金毓黻与东北大学文科研究所 第五节 战时文科研究所的本土化转向 第七章 爱国主义、群体争竞与政治纠葛下的战时史学场景 第一节 战时中国史家民族观与节操观的重新审视 一、爱国的逾越:“中华民族是一个”论争的再审视 二、沦陷区史家的节操观 三、几点思考 第二节 战时史学机构间的竞争——以顾颉刚的遭遇为个案 一、顾颉刚学术世界中的“竞争者” 二、史学社群兴衰背后的因素 三、余论 第三节 学术整合与政治分野 一、战时史学的学术融合倾向 二、战时史家的政治分野 三、战时史学“二律背反”倾向之分析 第四节 战时中国史学的场景及其可能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抗日战争时期,许多历 史学家在民族危难关头,忍 受艰苦条件,坚持学术研究 ,借史学以钩沉家国历史, 探赜文化兴替,追寻民族精 神,将自身所学贡献于那个 战火纷飞的特殊时代。 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代 史学发展的重要时段。学术 与政治倾向不同的史家们在 生活上遭受严酷的考验,其 学术也呈现出特殊的蕴涵。 深入研究这一群体,有助于 发扬以史为鉴的优良传统。 我们不禁要问,在那艰苦备 尝的环境中,还能名家辈出 ,其中的机制是什么?这值 得好好挖掘。 郑善庆博士的《抉择与 书写:抗战时期的中国史家 群体研究(1937~1945) 》一书,以抗战时期史家因 不同地域、不同学术倾向而 形成的“群体”为主要研究视 角,考察“留守”与“南迁”两 大史家群体的组织、思想、 学术活动及史学成就,进而 反思在爱国主义、民族主义 语境下,史家所面临的诸多 复杂问题,展示了战时史学 的多重面向,重塑了抗战时 期中国史学发展与流变的整 体场景。可以说,这是一个 颇具特色的研究成果。 本书的鲜明特点就是内 容充实,视野广阔。全书以 七章的篇幅,通过考察留守 、南迁等不同地域下的史家 群体,进而考量他们身份的 多元性、史学著述的政治化 色彩,以及在此背景下史家 群体间的论争等诸多问题。 全书从史学发展的学理性出 发,对战时史学进行横向比 较和综合考量,详尽展现了 这一特定时期史家群体的整 体面貌。 郑善庆博土具有很大的 学术勇气和强烈的创新意识 ,实现了对研究薄弱环节的 突破。如对战时北京大学、 辅仁大学等文科研究所及史 学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对 战时史学出现的互相借鉴与 融合风气原因的探究,对战 时史学“二律背反”倾向的分 析,均能发前人之所未发。 同时,本书对抗战时期的北 京古学院、国民党官方史学 编纂机构、高校文科研究所 等未深入研究的方向,加以 探究。再者,本书能考订史 实、纠正讹误。比如,本书 认为陈垣《通鉴胡注表微》 的完稿时间应为1946年7月 中旬,纠正了此前认为陈著 成书于抗战时期的观点。 本书的成果具有重要学 术价值。在我看来,如下几 个方面显示了其不俗的成就 : (一)为史学弘扬爱国 主义精神提供借鉴。本书对 抗战时期史家群体的探讨, 展现了这一群体重塑国民意 识、褒扬爱国情怀、激励民 族精神的丰富场景。其史学 撰述中所形成的爱国话语, 以及对国民意识觉醒的激励 ,都具体而微地为今日学术 如何发挥和弘扬爱国主义精 神,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尤见深度者,是书中对 爱国主义之下学术与政治利 益纠葛的探讨。通过对“中 华民族是一个”论争进行重 新审视,对抗战时期史家抉 择问题展开探讨,对沦陷区 史家的节操观念进行考析, 展现了学术与政治观念的交 错纠缠。本书认为肇始于顾 颉刚、费孝通,而后有傅斯 年、吴文藻、翦伯赞、白寿 彝、张维华等人参与的“中 华民族是一个”论争,因双 方缺少共同而纯粹的学术讨 论平台,并夹杂了过多的国 家意识、阶级对立、政治歧 见和学科偏向,最终溢出了 纯粹学术探讨的范畴。在分 析留守史家的节操观念时, 作者一方面表彰许多留守史 家在生存自保的前提下,以 避世、杜门谢客等“潜在抵 抗”的形式,操守志节、不 事敌伪、著书撰文,寓爱国 气节于激扬文字之中;另一 方面又分析了部分学人在沦 陷区遇到的种种诱惑、欺骗 与威胁,认为在当时纷乱横 生、真假难辨的抗战时期, 学人本身很是难以拿捏与辨 别现实情况。这种辩证看问 题的态度,在论定大是大非 问题时显得难能可贵。 (二)探讨马克思主义 史学话语对中国学术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史家群体对爱 国话语、革命话语的塑造, 形成了后来史学表述的重要 基调。追溯这种史学话语的 历史渊源,抗战时期本是其 重要一环,然而这方面的研 究较为薄弱。本书对马克思 主义史学着墨颇多。譬如第 四章,从抗战时期马克思主 义史家与史学的整体地位、 内涵与理解分歧、学术转变 三个侧面,进行集中梳理和 分析。通过对以《中苏文化 》杂志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 史家群体的形成与撰述特色 的研究,重新考量了战时马 克思主义史家群体的理论性 创建。本书系统梳理了马派 史家群体何以发展壮大,以 及在政治与学术论争中如何 确立自身地位,并揭示抗战 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中国 化、政治化特色,说明在抗 战时期“学术中国化”潮流的 影响下,史学撰述的政治化 色彩日渐明显,而马克思主 义史家在与其他政见不同的 学术群体的论争中,重塑了 马克思主义和唯物史观的正 统性地位。 作者还提出了进一步拓 展对马克思主义史家与史学 的研究应该注意的几个要素 :“(1)研究者要具备良好 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哲学素 养,能够认识到史家撰述背 后的理论关照和文化意涵。 (2)要超越主观情感与意 识形态的束缚,以客观理性 的心态,认识马克思主义史 家与政治的复杂关联和互动 关系。(3)要在史料相互 排比参证的基础上,了解具 体环境下史家的心路历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