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病理学基础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第4版《病理学基础》主要适用于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护理专业,教材的编写贯彻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精神,落实以“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中等职业教育理念,积极推进融合教材建设;以就业和升学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标准,以实用、好用、够用为尺度。 本教材在充分把握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的基础上,突出体现病理学基础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针对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护理专业的特定目标、特定对象、特定学制,力求做到贴近学生、贴近临床、贴近岗位、贴近社会;使本教材既能传授知识,又能发挥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作用。 目录 绪论 一、病理学的概念及任务 二、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三、病理学的内容及范围 四、病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 五、病理学的常用观察方法 六、病理学发展史 七、病理学的学习方法 第一章 疾病概论 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 一、健康的概念 二、疾病的概念 三、亚健康的概念 第二节 病因学 一、原因和条件 二、常见的病因 第三节 发病学 一、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 二、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第四节 疾病的经过和转归 一、经过 二、转归 第二章 组织细胞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第一节 组织细胞的适应 一、萎缩 二、肥大 三、增生 四、化生 第二节 组织细胞的损伤 一、变性 二、细胞死亡 第三节 组织细胞的修复 一、再生 二、纤维性修复 三、创伤愈合 四、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一节 充血 一、充血的概念 二、充血的类型 第二节 出血 一、出血的概念 二、出血的原因及类型 三、出血的病理变化 四、出血的后果及影响 第三节 血栓形成 一、血栓形成的概念 二、血栓形成的因素和机制 三、血栓形成的过程和类型 四、血栓形成的结局 五、血栓形成对机体的影响 第四节 栓塞 一、栓塞的概念 二、栓子的运行途径及栓塞部位 三、栓塞的类型及对机体的影响 第五节 梗死 一、梗死的概念 二、梗死的原因和条件 三、梗死的类型及病变 四、梗死对机体的影响 第四章 水肿 第一节 水肿的概念及分类 第二节 水肿的发生机制 一、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组织间液生成大于回流 二、体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钠水潴留 第三节 常见类型水肿的临床特点及发生机制 一、心性水肿 二、肝性水肿 三、肾性水肿 四、脑水肿 五、肺水肿 六、皮肤水肿 第四节 水肿的病理变化 第五节 水肿对机体的影响 第五章 炎症 第一节 炎症的概念 第二节 炎症的原因 一、致炎因子的概念 二、常见的致炎因子 第三节 炎症介质 一、炎症介质的概念和作用 二、炎症介质的来源及类型 第四节 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 一、变质 二、渗出 三、增生 第五节 炎症的类型及病变 一、炎症的分类 二、常见类型及病变 第六节 炎症的临床表现 一、炎症的局部表现 二、炎症的全身反应 第七节 炎症的结局 一、痊愈 二、迁延不愈转为慢性炎症 三、蔓延播散 第六章 发热 第一节 发热的概念及生物学意义 一、概念 二、生物学意义 第二节 发热的原因及发生机制 一、原因 二、发生机制 第三节 发热的分期、分型 一、分期及特点 二、分型 第四节 发热时机体代谢和功能变化 一、代谢变化 二、功能变化 第七章 休克 第一节 休克的概念 第二节 休克的原因及分类 一、休克的原因 二、休克的分类 第三节 休克的发展过程及发生机制 一、休克初期 二、休克期 三、休克晚期 第四节 休克时机体代谢和功能变化 一、代谢变化 二、功能变化 第五节 休克的防治原则 第八章 缺氧 第一节 缺氧的概念 第二节 常用血氧指标及其意义 第三节 缺氧的类型 一、低张性缺氧 二、血液性缺氧 三、循环性缺氧 四、组织性缺氧 第四节 缺氧时机体代谢和功能变化 一、心血管系统的变化 二、呼吸系统的变化 三、血液系统的变化 四、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 五、组织细胞和代谢的变化 第九章 肿瘤 第一节 肿瘤的概述 一、肿瘤的发生与诊治情况 二、肿瘤的概念 三、肿瘤性增生与非肿瘤性增生的区别 第二节 肿瘤的特征 一、肿瘤的一般形态和组织结构 二、肿瘤的异型性 三、肿瘤的生长 四、肿瘤的扩散 五、肿瘤的代谢 六、肿瘤的复发 第三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第四节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第五节 肿瘤的命名与分类 一、肿瘤的命名 二、肿瘤的分类 第六节 常见肿瘤 一、上皮组织肿瘤 二、间叶组织肿瘤 三、淋巴造血组织肿瘤 四、其他类型肿瘤 第七节 癌前病变、原位癌及上皮内瘤变 一、癌前病变 二、原位癌 三、上皮内瘤变 四、早期浸润癌 第八节 肿瘤的分级与分期 一、肿瘤的分级 二、肿瘤的分期 第九节 肿瘤的病因及发生机制 一、肿瘤的病因 二、肿瘤的发生机制 第十节 肿瘤的防治原则 第十一节 肿瘤患者的护理原则 第十章 呼吸系统疾病 第一节 慢性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