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清末】:大清帝国在康乾盛世后急剧衰落。19世纪中叶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从南方边境开始的复兴中国的第一次尝试。但这一运动以失败告终,其后继续探索复兴之路的洋务运动也因中日甲午战争而受挫。面临民族存亡之危机,康有为等人的维新变法和义和团的抵抗运动均未能挽救大清帝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末代皇帝溥仪被迫退位,持续了近270年的清朝统治落幕。 【中华民国】:1912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建国,成为亚洲第一个共和同。但其议会政治理想很快就在南北对立的局面下破灭,中华民国也陷入袁世凯独裁及军阀割据所导致的分裂状态。孙中山逝世后,继承其遗志的蒋介石于1928年攻入北京,表面上统一了全国。但随后国共两党之间爆发激烈内战,日本更于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战争。1936年,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为国共对立暂时划上了句号。 《末代王朝与近代中国(清末中华民国)(精)》是一本中国历史类书籍。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的战败,南来之风挽救了濒死的中国。太平天国、辛亥革命、国民革命,一切中日问题皆从此开始。 作者简介 菊池秀明,1961年生于日本神奈川县。就读于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东京大学大学院,文学博士。曾任中部大学国际关系学部讲师、助理教授、国际基督教大学副教授,现任国际基督教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史,专业方向为太平天国史、中国移民社会史、民族关系史。重视田野调查,并广泛收集各领域文献,力图重现“太平天国及其时代”。主要著作有:《广西移民社会与太平天国(正文篇、史料篇)》(风响社)、《太平天国与历史学——客家民族主义的背景》(《岩波讲座·世界历史20亚洲的“近代”》,岩波书店)、《从太平天国看异文化接受》(世界史手册65,山川出版社)。 目录 推荐序 中文版自序 序章 南来之风——来自边地的复兴中华的尝试 第一章 “南来之风”的兴起——太平天国运动与列强 洪秀全对基督教的接受与拜上帝会 太平天国起义与攻占南京 地上天国的现实与湘军的登场 天京事变与第二次鸦片战争 《资政新篇》与太平天国的灭亡 第二章 动荡的中华世界——洋务运动与甲午战争 洋务派的登场与近代化产业 “中体西用”论的理想与现实 “边境危机”与中法战争 围绕琉球与朝鲜李朝的日清关系 日清战争与马关条约 第三章 民族主义的诞生——戊戌变法与义和团 列强瓜分中国与变法派的登场 变法运动与戊戌变法 反基督教事件和义和团的出现 北京的义和团与清朝、列强 另一个义和团:中国人移民问题与抵制美货运动 第四章 大清帝国的黄昏——末代皇帝与辛亥革命 清末中国人留学日本和日俄战争 孙文的出现和日本 革命派的成长与中国同盟会 寻求救国之路清帝国的黄昏与辛亥革命 第五章 “民国”的考验——袁世凯政权与日本 中华民国的成立和临时约法 二次革命与袁世凯政权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二十一条”要求 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日本 护国运动和军阀混战拉开帷幕 第六章 青年的季节——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鲁迅和文学革命 巴黎和会与五四运动 接纳马克思主义和成立中国共产党 第七章 革命尚未成功——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 华盛顿体制与孙中山的革命方针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蒋介石 《无花的蔷薇》与北伐开始 北伐战争与湖南农民运动 四一二政变与国共合作破裂 第八章 内忧与外患之中——南京国民政府与九一八事变 重兴北伐与出兵山东 北伐成功与南京国民政府 毛泽东的山区革命和围剿 九一八事变和末代皇帝 第九章 筑起抗日长城——“满洲国”与长征、西安事变 “满洲国”的成立与现实 安内攘外与长征的开始 高涨的抗日情绪 西安事变与张学良 第十章 边境的街道和人们——香港、台湾和上海 异文化的窗口香港和上海 台湾与日本型近代的走向 大革命时期的上海与香港 尾声·鲁迅的遗言与日本人 附录 主要人物略传 历史关键词解说 参考文献 历史年表 序言 中文版自序 本序言执笔于2011年。 3月,日本的东北部遭遇 了(观测史上前所未有的 )大地震灾难。温家宝总 理在中国全国人大上对地 震死难者表示了哀悼,并 向日本派遣了救援队。5月 ,温总理和韩国李明博总 统共同访问了地震灾区。 台湾地区同胞汇来了超过 140亿日元的捐款总额。这 些举动让很多日本人真实 地感到了东亚各地给予援 助的温暖。笔者作为一个 日本人首先对这些朋友给 予的“给力”的鼓励表示衷心 的感谢。 这一次地震中还发生了 福岛原子能发电站事故, 给居住在日本的中国人提 出了去留的选择题:“回国 ,还是留在日本?”这已经 不仅是躲避核辐射临时避 难的问题。对于身处正在 实现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 年轻人来说,日本已经不 再是过去那个具有魅力的 留学国家,假如去不了欧 美,留在中国国内或许才 是赢得成功的良策?!加 之对于震后迟迟拿不出明 确的对应政策的日本政府 的失望,让现在居住在日 本的很多中国人处在了是 去是留的人生道路三岔口 。现在拿着本书的读者的 亲朋好友中或许就有面临 这样局面的人。 那么日本今后在世界上 的位置将会有如何的改变 ?地震后不久历史学者川 北稔就指出:曾经引领大 航海时代的葡萄牙在18世 纪遭受了地震和海啸,从 而决定了其已经开始走向 衰落的命运。他提到近代 社会持有一种所谓“发展偏 执狂”亦即经济发展绝对论 的价值观,而日本在明治 维新后就是通过发展近代 化事业进而成为东亚经济 的领先者。川北认为现在 应该是重新审视这个经济 发展神话的时候了。在支 撑着近代产业的科学技术— —原子能导致的这场灾难面 前,是日本应该和“一旦经 济发展出现停滞就会担心” 这种近代文明所强制赋予 的价值观诀别的时候了, 川北主张即便日本因此会 变为“东洋的葡萄牙”,失去 领先的地位,也应该在为 环保而让步的基础上实现 社会的安定。 在日本,以产业界为中 心的人们对于川北的观点 进行了反击,批判他“怎么 能在日本争取复兴的关键 时刻说这种不吉利的话”。 而对于在GDP上已经超过日 本成为世界第二、认为“将 来会是中国的时代”的中国 读者来说,或许也会认为 川北的观点是一种狭隘而 懦弱的“败者之论”吧。 而事实上当今的东亚, 正在面临着中国与日本、 韩国各自主张自己的优势 争夺领导权的局面。此外 ,各国围绕着政治和历史 问题出现利益冲突,以及 具有排他性的民族主义高 扬的局面还在持续。 然而也正是在这样一个 难以预料结果的时代,我 们更应该要以史为鉴,吸 取历史的教训。我们不能 忘记历史上那些即使在相 互冲突、对立、不幸的年 代里,也坚持相互尊重、 摸索共存之路的勇者们的 足迹。其中重要的一例就 是1924年孙文在神户进行 的“大亚洲主义”的演讲。 在这次演讲中,孙文将 倚仗科学和武力让对手屈 服的西方文明称为“霸道”, 以此呼吁日本应该重新回 归以仁义和道德为基础的 东洋“王道”。然而遗憾的是 当时的日本并没有听取孙 文的忠告,走上了侵略大 陆的自我毁灭之路。而现 在的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近 代文明的所谓“发展偏执狂” 价值观的危险性,终止为 了争夺亚洲第一而进行的 具有排他性的争斗。日中 韩三国以及朝鲜、东南亚 等各国与地区都要在承认 彼此的存在、认识到各自 的优势的基础上,通过不 断努力去寻求如何更好利 用各自长处来尝试构筑一 种双赢的关系。如果本书 也可以为该尝试做出些许 贡献的话,对于笔者来说 将是莫大的欣慰。 顺带提到在本书中将19 世纪中叶到1936年为止作 为一个时代进行叙述,也 许这样的时代划分对于将 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作为 近代史,从五四以后作为 现代史进行学习的中国读 者们来说会觉得不习惯。 此外,本书也提到例如日 本人反战同盟等一部分第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的中 日关系史,但对于中日战 争的经过特别是南京大屠 杀事件笔者没有特意用很 大的篇幅进行叙述,也许 对一些中国人来说本书的 构成似乎会予人一种不愿 正视历史的印象吧。 但是,本书只是中国历 史十二卷系列中的一卷, 本书的下一卷(第十一卷 )天儿慧所著的《巨龙的 胎动:毛泽东vs邓小平》 中将对中日战争有所详述 。特别还为南京大屠杀专 设了一章,记载了与中国 的大学生们一起讨论关于 日本战争责任问题的内容 。本书就是在这样的编辑 方针下写成的,原本的计 划是要涵盖1930年代以前 的历史,并将之前已经出 版的十一卷中没有提及的 部分进行补充。非常遗憾 的是,听说第十一卷并没 有翻译成中文的计划,所 以关于日本的中国学者是 如何看待中日战争和南京 大屠杀的问题,感兴趣的 读者可以参阅天儿慧的著 述。 菊池秀明 2011年 导语 《末代王朝与近代中国(清末中华民国)(精)/讲谈社中国的历史》将19世纪中叶到1936年为止作为一个时代进行叙述,把此阶段的历史归结为“复兴中华的尝试”。作者指出,中国存在地方文化的差异与联系,尝试“以南方边地吹来的新时代之风的视角”来重新认识这一时代。他认为,洪秀全、孙中山以及后继者蒋介石等本书中的出场人物,皆以南方边地为出发点,后来北伐作战。从南方农村根据地兴起的毛泽东的边区革命也是朝着黄土高原的延安一路撒下了新时代的种子。虽然全书基本上还是以政治史的叙述为主要线索,但作者仍注意到对文化予以特别的关注,用较多的笔墨描写了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为我们理解中国近代史提供了一个新的读本。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书将其叙述的从鸦 片战争后的19世纪中期到 中日战争开始前的1936年 的历史归结为“复兴中华的 尝试”。从近代中国争取民 族独立、解放和国家富强 、人民富裕的意义上看, 这一归纳不无道理。研究 中国历史的外同学者并不 少见,但能够深入中国内 地进行深入调查,并能够 从社会的基层了解和理解 近代中国追求的外国学者 则不是很多,菊池秀明先 生是其中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 究员,步平 精彩页 第一章 “南来之风”的兴起——太平天国运动与列强 洪秀全对基督教的接受与拜上帝会在中日关系持续恶化的1930年代的一天,广东省广州市郊外的花县官禄墒村里有一位特殊的来客。他名叫矢野兴,任职于日本领事馆,却称自己是七十年前生于此村的太平天国领导人洪秀全的后裔。 矢野称,他的祖先在太平天国失败后流亡到了日本。并且矢野对官禄(土布)村和洪秀全的往事非常熟悉,“家父告诉我,洪秀全曾于村塾前埋下一尊石狮”。村民们据此竟然真的挖出了石狮,于是,本来不相信矢野的村民们,因为这一证据也不得不相信了。 随后,中日战争爆发。1939年,日军占领了花县,官禄土布村最为富丽堂皇的建筑——洪氏先祖的祠堂遭到了破坏。此时又来了一名叫矢崎的日本军官,他也自称是洪秀全的后裔。矢崎命部下修缮祠堂,并宴请官禄土布村的长者,施与其金钱。其实,矢野与矢崎都是日本派遣的特务,目的是为了笼络官禄(土布)村的村民。 而为何日本如此重视洪秀全的故乡呢?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吹起的第一股“南来之风”,与后来的辛亥革命、国民革命军北伐、中国共产党长征一脉相连,是中国革命运动的起点。同时太平天国运动也孕育了中国抵抗列强侵略的民族主义的萌芽。而这一运动的领导人洪秀全的故乡一旦为日军所占领,其祖先的陵庙如果遭到践踏的话,势必会引燃自鸦片战争以来一直具有抵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传统的广东人的反日情绪。也就是说,矢野和矢崎是充当着为抵抗日本侵略运动灭火的角色而被派往中国革命震源地官禄(土布)村的。 那么太平天国到底是一场什么样的运动呢?不妨从洪秀全与“异文化”基督教的一场特殊的相遇说起。洪秀全生于1814年,是居住在官禄(土布)村的客家人。客家是汉族的分支,拥有自己的语言客家话,是中国古代为躲避战乱而移民到南方的族群。客家迁入广东时,当地已有原住的汉族人,因此,多数客家人不得不定居在条件恶劣之地。他们被广东人视为异己,过着贫困的生活。但这种自卑情结反而激发了客家人,让他们开始有了“自己才是来自黄河文明发祥地的正统汉民族的后裔”的群体同一认识。洪秀全出身自耕农家庭,幼年时父母就对聪明伶俐的他寄予了厚望。成年后,洪秀全一边做私塾先生一边开始准备科举考试。科举是中国传统的选拔官吏的考试制度。一取得科举考试的合格,必须要通过从地方上的初级考试(童试)开始到皇帝亲自主考的殿试为止的全部考试。而且准备考试也需花费大量金钱,所以如果不是富家子弟,很难通过考试。 科举考试表面上对所有人开放门户,但考生参加考试必须有同乡仕人作担保,而客家这样的后起移民中读书人少,有时会因为找不到担保人而无法参加科考。另外,1834年广东地区考官营私舞弊的现象频发,受此苦楚的考生有人选择自杀,科考的公正性受到极大动摇。1837年,洪秀全在第三次科考落第后,也终于承受不住巨大打击,一病不起。 就在洪秀全徘徊于生死边缘之时,他做了一个异梦,梦见自己升天并获得重生。后来,据他的表兄洪仁轩对传教士所说,洪秀全梦见他在河边把污浊的身体洗净,而后被剖开身体,挖出五脏六腑,又被放进新的。然后在天上的宫殿里见到一个金发皂袍的老人,老人命他去拯救俗世,并且有一个被他称为兄长的中年男子助他斩杀了魔鬼。 P15-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