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本中国历史类书籍。 【明帝国】:明朝是一个对蒙古帝国持否定态度继承的汉族王朝。始祖朱元璋设计出一套不使用白银(白银曾支撑起元朝的经济)的实物经济体系,完善军事、财政,确立了皇帝独裁体制。在第三代皇帝朱棣(永乐帝)执政时期,通过派遣宦官郑和远征南海等行动,扬威海外,但苦于外寇、倭寇和财政困难,最终于1644年李自成起义走向灭亡。 【清帝国】:清朝是一个对蒙占帝国持肯定态度继承的满族帝同。太宗皇太极以获得明朝流传下来的玉玺为契机,把太祖努尔哈赤创建的地方政权发展为“大清”帝国。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出现了被称为康乾盛世的黄金时代,在对外政策、内治、学术等各个方面都创造出辉煌的业绩。但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爆发后,以此为肇因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者简介 上田信,1957年出生于东京都。东京大学大学院人文科学研究科硕士(东洋史学专业)。现担任立教大学文学部教授。研究方向是中国社会史。1983—1985年留学南京大学,经历过农村的田野调查。从江南城市的无赖研究开始,后来从事地方社会和宗族的研究,近年多关注生态环境和疾病史。在731部队细菌战国家赔偿请求诉讼中,他作为原告(中国人细菌战受害者)的证人,2000年向东京地方裁判所提交了鉴定书《鼠疫与村庄》。 主要著作有《传统中国》(讲谈社)、《森林与绿色的中国史》(岩波书店)、《老虎讲述的中国史》(山川出版社),其他还有《人与人的地方史》(合编,山川出版社)、《中国的社会》(合译,平凡社)等。 目录 推荐序 序言 被海洋环绕的两大帝国 海上女神“妈祖”/海的历史/帝国的历史/恣意的明朝/自制的清朝 第一章 事情的时间、空间 海与交易 海与人/交易的类型/中华文明的扩大过程 东欧亚空间 东欧亚的海洋/海与船舶/海上交易的历史/中式帆船的出现/东欧亚大地 向欧亚舞台的跳跃 南北分立体系/分立体系的终结/白银与铜钱/波动的欧亚舞台/从商业时代到产业时代/环球舞台,东欧亚的五百年 第二章 明朝的成立——十四世纪I 元朝的弱点 保障元朝的运输通道/元朝的海运 乞丐与富商 黄河改修工程/红巾军/元朝为何瓦解/江南的巨贾传说/江北的乞丐僧 义塾里的先生们 进军徽州、浙东/中国东南部的盆地世界/义塾先生们的关系网/义塾的实际情况 礼之帝国 建国/明朝的建立/陆地帝国 第三章 海陆相克——十四世纪II 历史的分水岭——十四世纪 明朝的整体构想/兰秀山之乱/十四世纪的海域世界/黄海与海民/十四世纪的倭寇/海禁政策的背景/明朝的朝贡政策/朝贡方的状况 帝国的变化 纺织工人的生活/“空印案”与行政改革/胡惟庸之狱/与日本的关系 帝国与移民传说 户制与里甲制/里甲的作用/山西的移民/洪洞的大槐树/攻陷云南的地缘政治学/土司的统治/云南的移民传说 第四章 海与陆的交易者——十五世纪 从马和到郑和 云南的少年/攻陷云南与蓝玉案/宦官马和/与二代皇叔的战争/靖难之役与永乐帝的诞生/宦官与皇帝/内廷与外朝 浮在海上的帝国 郑和率领的船队/远征的记录/航海的目的/海域世界眼中的远征/满剌加王国与郑和的远征/郑和与马和之间 苏木围绕的海世界 从永乐到宣德/琉球王国的外交文书/琉球王国的诞生/闽人三十六姓与久米村/东海、南海上的苏木/日本的勘合贸易 盐所支撑的帝国 海盐的生产/开中法与进攻云南、越南/迁都北京/北方的交易者/户制的矛盾/15世纪的经济体制 第五章 商业的时代——十六世纪I 新安商人的关系网 商人传记/新安商人的勃兴/普及全国的商圈/商人的类型 中国的海商与日本 宁波之乱与越境者/日本银的出现/走私贸易的据点/江南的国际贸易港/徽州的海商/从海商到倭寇 冒险商人与传教士 葡萄牙入侵略东方/冒险商人的世界/传教士的加入/贸易港口澳门的形成 第六章 社会秩序的变容——十六世纪II 地域社会的形成 山区的流民/秩序再生的过程/对策产生的思想背景/从里老人到乡约/徽州乡约/税粮与徭役的银纳化/合县公议/中央政府与地方官 士农工商的瓦解 农村手工业的展开/市镇的丛生/无赖一职/市人与民变/知识分子的摸索 从海禁到互市 解除海禁的要求/互市体系的起源/来自太平洋彼岸的白银/日本侵略朝鲜/战争与交易 第七章 王朝交替——十七世纪 自取灭亡之明朝那些事 传教士与宦官/宦官与官僚/官员与地方社会/官员与传教士 毛皮与帝国 黑貂与贸易/毛皮交易下的新兴政权/通往帝国之路/明朝的垮台/发型上的纠纷/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与俄国之 间的条约 海域世界的末日 大海的变化/倭寇后人/交易基本情况的变化/从迁界令到展界令/互市体系的确立 与异文化的接触 白话小说的世界/出版文化的形成/思想家的自我反省/接受基督教/与传教士的对话/传教士与历法/冒生命危险的一场天文观测 第八章 产业时代——十八世纪I 盛世时代 清朝的生育高峰/税制改革/人头税的消失/经济复苏/原产自美国大陆的农作物 商人与产业 浏河港物语/浏河港风景/浏河港与商人/东北的产业/山区产业 互市体制的开展 盛世的食材/傣物的出现/信牌管理/与日本的贸易港/琉球的变化/移民东南亚/广州的英国人/朝贡与外交/英国使节的情报收集 第九章 传统中国的形成——十八世纪II 皇帝与帝国 皇帝的多面性/“西颜”皇帝/清朝与准噶尔围绕达赖喇嘛权威之战争/掌握达赖喇嘛权威的清朝/清朝与中央欧亚 官员与行政 步入仕途/皇帝与官员/清朝的统治机构/陈弘谋简历/云南事情/管理铜山/开发与官僚/开发手段/福建与台湾/从泰国进口粮食 货币与粮食 银两与大区流通/铜钱与粮食/铜钱与地方市场/大区交易的展开/与明代之比较/历史体系中的盛世 第十章 环球中的中国——十九世纪 南海海盗 藏宝传说/越南与海盗/海盗势力的扩张/清朝的对策/海洋主角的更替 鸦片与军舰 两个本草书/吸食鸦片的普及/金融革命与英国/向祖国汇款与鸦片/国家商人/鸦片战争/信息与战争/白银去哪里了/出国者的世界 蜕变的社会 移民的社会/地方财政的龟裂/生态环境的极限/从大运河到大海/太平天国与社会/南京条约与开港/马克思的错误估计 尾声 妈祖与明清的历史 出现在云南的海之女神/海的时代区分 序言 多年前,我在厦门大学 从傅衣凌先生攻读明清社会 经济史。衣凌师十分重视海 外贸易史,在他的影响之下 ,海外贸易也成为厦大明清 史的特色之一。同时,厦大 所在的厦门是一个美丽的海 滨城市,从宋代以来一直是 一个活跃的海外贸易中心。 在这里学习明清史,对海外 贸易也自是别有一种感受。 毕业离开厦门后,我主要从 事江南经济史研究,在研究 中也一直关注海外贸易对江 南经济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史 学的主要功能是为统治者提 供治国安邦的经验借鉴(即 “资治”之“通鉴”)。由于被 赋予了这样一种令人敬畏的 政治含义,史学也就成了一 门与普通民众无缘的学问。 对于大众来说,演义、故事 、戏剧等通俗文学读物,成 了历史知识的主要来源。从 这些来源获得的历史知识当 然问题不少,从而导致了大 众对历史的误解。到了乾嘉 时代,史学开始向着成为一 门独立学问的方向发展。到 1930年代,专业化的史学 更达到了高峰。然而一旦成 为专门化的学问,就不免进 入象牙塔里。1950年以后 ,史学日益教条化、八股化 。改革开放后,史学得以复 兴,同时大众也渴求对祖国 的历史有更多更好的了解。 但是象牙塔内的东西,大众 依然难以窥见,他们历史知 识的主要来源仍旧是通俗文 学乃至电影、电视剧。这种 情况对历史学家提出了迫切 的要求,要求历史学家尽可 能多地提供容易读懂又能提 供正确知识的史学成果,来 满足大众对历史知识的渴求 。 明清两朝因为距离今日 较近,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 ,实际上只能算作“近代史” ,因此在海外中国史研究中 ,明清时期大多被划到“近 代史”中,往往被称为“近代 早期”。由于更加接近今天 ,因此明清史留给我们的遗 产(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 的),相对于其他朝代来说 更为丰富。大众对中国历史 知识的渴求,也以明清史为 甚。只要随便看看今天充斥 书店和银屏的明清历史故事 和影视剧,就可看到这一点 。 但是,写一部为大众喜 闻乐见的明清史读物,难度 也比写其他朝代历史的读物 更大。其原因虽然很多,但 是最主要的是以下两个: 第一,应当从什么样的 角度来看明清史?要回答这 个问题,就必须回答以下两 个问题: 1.明清中国是一个停滞 的国家吗? 从黑格尔以来,西方主 流学术把明清中国看成是一 个停滞的国家。赫尔德 (Johann Gettfried Herder ,1744—1803)形象地说 :“这个帝国是一具木乃伊 ,它周身涂有防腐香料、描 画有象形文字,并且以丝绸 包裹起来;它体内血液循环 已经停止,就如冬眠的动物 一般。”他们的看法对后代 有巨大的影响,直到第二次 世界大战后,费正清提出了 “冲击一回应”理论,才认为 中国的社会经济在近代发生 了很大变化。不过这主要是 中国受到外力“冲击”后作出 的“回应”。没有这个“冲击” ,中国依然停滞。越南战争 后,西方学界出现了一些不 同的看法,但主流看法还是 这种“冲击一回应”论。 在我国,1949年以后确 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史学体系 。这种史学体系虽然在政治 观点与学术取向方面与西方 史学有巨大差异,但是在对 于过去几百年中国经济状况 的整体看法上,却和西方主 流观点颇为一致,即认为“ 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末 期,是一个没落和停滞的时 期”。到了鸦片战争后,在 西方的冲击下,中国社会经 济才出现了重大的变化。一 些学者对上述看法提出质疑 ,提出了“中国资本主义萌 芽”论,但是这种“萌芽”不 仅十分微弱,而且后来中断 了,并未对中国社会经济带 来很大影响。 因此,不论中外,主流 的看法都是:明清时期(鸦 片战争以前)是一个停滞的 时期。 2.明清中国是一个“闭关 自守”的国家吗? 这种说法也源自黑格尔 。他说:停滞不前,没有变 化,是中国的宿命,这种宿 命部分地取决于地理因素: “亚洲东部的广大土地偏离 了历史的普遍进程。”他进 而强调:中国缺乏欧洲人开 拓海洋的巨大勇气,而在自 己广袤的土地上自我陶醉于 农业社会的节律。土地所代 表的只是“永无止境的依赖 性”,而海洋却引领着人们“ 超越这些思想与行动的有限 范围……海洋的无限伸展超 脱了大地的制约,然而这正 是亚细亚国家的宏伟政治组 织所欠缺的,纵使他们本身 同样以海为邻,中国即是一 例。对亚洲国家而言,海只 不过是大地的尽头、中断, 他们与海并没有积极的关系 ”。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的 理论,并进一步发展了赫尔 德的“木乃伊”论,说:“与 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 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 绝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所 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 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 保存在密封棺材里的木乃伊 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 解体一样。” 这种明清中国“封闭”论 的看法深刻地影响了以后的 多代学者(包括中国学者) ,并已成为中国历史研究中 的“共识”:中国一向是一个 闭关自守的国家,鸦片战争 一声炮响,才把中国带进了 世界。这种明清中国“闭关 自守”论, 导语 本书生动地展示了海洋历史和明清时代五百年的历史,将明清这一对跨越中世到近世直到近代急剧变化的时代进行了严谨而深入浅出的阐述。过往不论中外,主流的看法都是: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以前)是一个停滞的时期;明清中国都被视为一个“闭关自守”的时期,一个与海洋无缘的时期。在最近二三十年,国际学界对以上说法进行了猛烈的批判,提出明清中国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文化等也经历着深刻的变化,中国和外界的联系远比以前加强,从而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角色。本书在这些重大问题上,采纳了国际学界的新见解,因此就史观而言,很有新意。 后记 现在这篇文章是在沈阳 写的。因为我无论如何都想 在这块土地上写下这些东西 。 原因有两个。第一,这 里是1625年努尔哈赤决定 迁都、把后金首都迁移过来 的地方。1634年皇太极又 把这里改称为盛京。第二, 这里是1931年9月18日揭开 十五年日中战争序幕的地方 。 本书追溯了明清两个时 代,从14世纪中期到19世 纪中期之间五百年的历史。 近些年,日本的史学界通过 伊朗等地的材料,对蒙古帝 国的评价已经发生了巨大的 变化。过去在中国或者是欧 洲史料中所看到的破坏者的 形象已经荡然无存,通过伊 朗等地的资料勾勒出来的是 其引导欧亚大陆整体贸易繁 荣、作为开创者的形象。我 也继承了这一观点,试图从 “大海”这个舞台揭示出自蒙 古帝国以来东欧亚历史的展 开。 我所要表达的观点是, 明清这两个王朝不是传统的 中华帝国,而是在蒙古帝国 开拓的欧亚世界这一空间中 诞生的世界帝国。这两个王 朝的历史性本质不同于宋代 以前中国的历代王朝。如果 从西往东列举,拥有与之相 同本质的王朝有帖木儿帝国 、奥斯曼帝国、沙俄帝国和 莫卧儿帝国。明朝虽然从蒙 古继承了许多遗产,但表面 上依然装扮成传统中华帝国 的模样,但是清朝已经表现 出其作为世界帝国的基因( DNA)。 大政殿和十王亭位于沈 阳故宫的中枢,它们的格局 分配与传统的中国宫殿迥然 不同。正八角形的大政殿, 其形状会让人联想到蒙古包 。其前面的十王亭如实地表 现了后金和清政权在人关以 前作为八旗联合体的特点。 站在皇太极和皇后的正寝宫 清宁宫,现在依然会生出一 种错觉,好似耳边还在回荡 着属于通古斯族系的满族所 信奉的萨满太鼓的声音。清 朝从这块土地上兴起,并统 一了全中国。虽然它在学习 儒教的原理,但它的文化却 来源于蒙古族和通古斯族两 种,既皈依从蒙古族继承而 来的藏传佛教,又在统治新 疆的过程中保护伊斯兰,是 一个具有超强包容力的王朝 。 与明、清的世界帝国相 对的是海域亚洲世界。蒙古 帝国垮台后,日本人、中国 人、琉球人、葡萄牙人、西 班牙人、荷兰人进入到这个 世界,展开了积极的交易活 动。可以说大陆亚洲世界面 临着两个变化:一是海域亚 洲世界与之划清界限开始单 独行动;二是出现了日本这 一势力开始登上东欧亚的舞 台。 读过明代的史料以后, 会清楚地知道当时日本被看 做是行动无法预测的危险因 素。16世纪末明朝万历年间 ,战祸终于以“朝鲜战争”的 形式爆发。清朝以后,日本 与中国之间采取不直接保持 关系的政策,因而避免了发 生政治上的冲突。不过到19 世纪末清朝光绪年问,又爆 发了大规模的战争“朝鲜战 争”。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建在 被关东军炸掉的柳条湖路段 ,那里展览着从甲午中日战 争到1945年日本战败的内 容。当我伸头想去看那里摆 放着的照片和战争遗物的时 候,有几位游客指着我小声 说“是日本人’。就在这种令 人不舒服的气氛中,我更加 确信自己作为一名历史研究 者所要发挥的作用就是上溯 明代,在宏大的世界范畴中 考察日本和中国的关系,以 努力减轻两者之间的不信任 感。 我个人开始关注中国的 起点可以追溯到1975年越 南战争结束,当时我还是一 名高中三年级的学生。当我 在电视上看到黄色星旗在越 南民主共和国(北越)的土 地上飘扬,北越的战车闯入 南越总统官邸时,我感到今 后将不再是欧美的时代而是 亚洲的时代。所以当我进入 东京大学后,把唯一一门可 以选择的东亚语言汉语选作 自己的第二外语。当时东京 大学的中文班也处于“文革” 的影响下。初级中文的课外 读物是毛泽东的寓言《愚公 移山》,大学二年级中文教 师选择的读本是毛泽东的讲 话《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 矛盾》。但是,在我还是大 学一年级的时候,即1976 年9月,毛泽东已经去世, 之后开始了对“四人帮”的审 判。我的中国观可以说是在 与急剧变化的中国的对视中 形成的。 1983年9月,我作为高级 进修生到南京大学留学。前 一年,发生了教科书问题。 日本文部省在教科书的审定 中,对亚洲太平洋战争的表 述做了一些修改,比如把“ 侵略”改成“进入”等。因此 ,亚洲掀起—股反日之风。 继教科书问题之后不久我就 在南京大屠杀的现场生活, 这段经历也成为我另外一个 原点。留学伊始,大家还把 我当客人对待,但日子久了 当我可以用中文对话以后, 曾多次被问到日本的战争责 任问题。在南京留学的两年 ,正是中国向今天的高度经 济增长而起飞的阶段。刚来 留学的时候,如果没有粮票 和布票就没法在街上买东西 。但当我1985年回国的时 候,马路上个体经营的商店 已经鳞次栉比。自那以后我 几乎每年都要来中国看看, 每次都会被中国的急剧变化 而震惊。与此同时,心里也 生出一些寂寞:过去慢悠悠 的生活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过去,我曾经担心中国 的生态环境会随着经济的发 展而日益恶化,所以出版了 一系列从历史学角度写的书 :《森林和绿色的中国史》 (目前中文版的出版正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作者在诸多方面都 做了出色的工作,使得本书 成为一部成功之作,达到了 向社会大众提供关于明清史 的全面和正确的知识的目标 ,正如本书简介所言那样, 生动地展示了海洋历史和明 清时代五百年的历史,试图 将明清这一对跨越中世到近 世直到近代急剧变化的时代 进行了阐述。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 李伯重 精彩页 第一章 事情的时间、空问 海与交易 海与人 在人的各种行为中,再没有比渡海更具有 人类特质的了。因为我们作为一种陆地生物出现在这个地球上,由于拥有坚强的意志和无穷的智慧才能渡过大海。而且意志与智慧可以说是“人’这一生物的特征。 人究竟为什么想要渡海呢?在人类的原始时期,有一群人试图往海的另一方寻找新的天地。这个记忆让人们产生了一种信仰,认为在海的彼岸有一个理想的世界。在这种宗教式热情的带动下,涌现出不少出海的人。而驱使大量的人去航海的最大动机是交易。在讲述海与帝国的历史之前,首先对交易这种行为阐述一下我的基本看法。 在这个地球上,为了适应各种各样的生态环境,孕育出多种多样的文化,创造出各式各样的物产。为了相互补充各自地区所没有的东西,从古代起就盛行跨越广阔的地理空间交换物资。 “人”以外的野生动物在自己生息的环境中获得所需要的东西。动物的排泄物、尸体,在它的生态环境圈中或者成为其他动物的食饵,或者分解为微生物。物质在这个生态环境中循环。动物无法脱离这个生态环境圈。唯独“人’才能够从不同的地方搬运物资进行消费。本书中将这种跨越了生态环境圈的物资的互换称为“交易”。 在今天这种大规模的交易开始之前,“人”基本上都是在自己生活的生态环境中生存的,为适应各自的生态环境而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自己居住的土地上所没有的,或者说相较于需求较稀少的物品成为当地文化中的宝贝。拥有宝贝的人受到没有宝贝人的艳羡,某些情况下还会成为受尊敬的对象。宝贝甚至还成为权威的象征。在经济学中将宝贝称之为“财富”或者是“财产”,但是什么东西成为财富、财产则完全取决于文化因素。 在当地生态环境以外的宝贝,有两种来历。一种是怀有特殊技能的人从地里挖出的宝石、金子、银子等稀缺矿产。另一种是类似于香木、香辛料、绢织品、陶瓷器这种只能在某个特定产地才能制造出来的从远方运来的特产。能够成为宝贝的物资必须满足稀缺性这一条件,同时还必须满足是由特定生产地、通过特殊技能创造出来的这两个条件。渡海而来的物产,依靠拥有航海技术的人从遥远的地方运过来,可以说完全具备了成为宝贝的资格。也正因如此,自古以来在世界各地都流传着一次航海造就万贯家财的商人的传说。 在不同的文化中对这些宝贝进行交换其 实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比方说,要把热带岛屿中生产出来的香木与温带农耕地区生产出来的绢进行交换,会怎么样呢?我们或许会认为只要标示出一根香木的价格,然后寻求同等价值的绢就可以了。但是,用统一的价格评估香木与绢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东西,这种方法是在明朝,也就是本书所考察的那个时期才确立起来的。那么在尚未出现用价格来衡量、表示物品价值的时代中,交换究竟是如何进行的呢?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武力袭击对方来抢夺值钱的东西。或者也可以把海盗袭击沿海地区,掠走物品和人质的行为看做交易的一种类型。自古以来,经常会发生游牧民族抢夺农耕地区的物资、掠走通晓生产技术人员的事情。这也是一种跨越生态环境圈物资移动的现象,因此按照本书的定义,也可以涵盖在交易的范畴之内。 也有一种交易方法叫做“互酬”。这种方法是,交换双方,即在不同生态环境孕育的不同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人,在相互都满意的量上取得一致然后进行交换的方法。沉默交易可以说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习惯做法。古时候有个希罗多德,在他的著作 《历史》中介绍了利比亚人所进行的沉默交易的情况。中国古代也有相同的习惯——著名的“鬼市”。 也就是在某种不同生态环境相互接触的特殊空间内,属一方文化的人将想要交换的物品放下后离开,另一文化中的人出来放下与之相称的交换物然后离开。 但是通过掠夺、互酬这种方法很难稳定地获得大量物资。在掠夺的地方抢到的并不一定有自己所需要的;通过互酬交换来的物品的量,受限于最低需求。也就是说对方若对自己带来的东西不感兴趣,交易将不成立。 比掠夺、互酬更先进的方法是纳贡。以军事武力或者社会权威为背景,令对方顺服,定期缴纳固定的物资。纳贡制度化以后形成的是被称为“集中一再分配”的方法。用政治的权力通过征税的方法从各级统治者手中筹备物资,集中后根据最高统治者的裁量重新分配到需要物资的地方。 纳贡与“集中一再分配”这两种方法的基础在于政治权力使交易制度化。交易必须敏锐地应对政治权力关系的变化。交易所依附的多个当事人的行为体系,是被称作“市场”的东西。在那里各种各样的商品由非特定的多个当事人按竞争原理进行交换。竞争发挥作用的条件是交易所需要的信息要得以公开。 P19-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