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译林碎影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方梦之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译林碎影》系作者方梦之的随笔散文集,全书分七个部分,其中前五部分“学生时代”“工矿掠影”“遭遇‘文革’”“教学之道”“编撰生涯”大致按年序编排,展现作者人生不同阶段的人生体验和心路历程,后两部分“亦师亦友”“往事追怀”则纵横恣肆,是不拘一格的杂记,共同展现出作者本人文对翻译工作的认识和生活体验。
作者简介
方梦之,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上海翻译》名誉主编、中国译协资深翻译家、国际生态翻译研究会学刊顾问,曾任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理事长、中国翻译协会理事、中国译协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委员会委员等职。早年在科研院所从事科技信息的翻译、研究和编辑工作,1978年末转任教职。在国内外期刊上发文200余篇,出版图书《中国译学大辞典》《应用翻译研究:原理、策略与技巧》等,共44种。2015年获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成立30周年庆典)“终身成就奖”、2017年获上海市外文学会(成立60周年庆典)“终身成就奖”、2018年获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终身成就奖”。
目录
学生时代
小学时光
年少气盛
入门工科
负笈北上
助教进修
工矿掠影
笃好外语
大炼钢铁
矿区晨歌
炉边译写
遭遇“文革”
步入译林
活学活用
横渡长江
“批修”檄文
不务正业
“雕虫”二事
教学之道
踏上教坛
校长演说
“严”字当头
教研相长
云南讲学
编撰生涯
情系读者
按语四则
百期回眸
衷怀辞书
编大辞典
补苴罅漏
屡遭剽窃
亦师亦友
叶笃庄(1914-2000)
章永源(1915-2006)
刘祖慰(1922-2005)
贺崇寅(1923-2003)
钱绍昌(1930-)
卢思源(1922-2020)
杨自俭(1937-2009)
忆2009
往事追怀
六辆单车
学会情愫
读稿纵横
墨溅旁著
西人印象
异域惹祸
序言
我有“译林”系列作品四
本,三本已先后出版:《译
林夕照》(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译林回望》(复
旦大学出版社,2014)和《
译林留痕》(上海外语教育
出版社,2014)。“夕照”是
一本随笔、散文、序言、书
评的自选合集,大多在报刊
发表过;“回望”含一组学术
散文和与友人多年的往来书
信;“留痕”是我的学术论文
的自选集。这本《译林碎影
》为第四本,叙述的是我挥
之不去的人生记忆。“夕照”
出版时我已年奔八序,自喻
夕阳西照。平平安安地过了
三年,蒙同仁厚爱,开了第
六届全国应用翻译研讨会暨
我的八十寿庆,“回望”与“
留痕”应时出笼,私心是回
首故往的译事译人,检点自
己不太像样的成果,作一点
学术的鼓吹。今“碎影”问世
,更想表达的是那些自己终
生挥之不去的记忆和对“译
林”的依恋。
我生逢其时,1949年5月
上海解放,我刚满14。同年
10月,上海组建新民主主义
青年团(现中国共产主义青
年团),我成为第一批团员
。从此,我在党团组织的教
育下,有幸经历了各项政治
运动:参加军事干部学校运
动(1950—1951)、“镇压反
革命”运动(1950—1951)、“
三反”“五反”运动(1951—
1952)、“肃清胡风反革命集
团”运动(1955~1956)、“反
右”运动(1957—1958)、“大
跃进”运动(1958—1960)、“
除四害”运动(1958)、“全民
大炼钢铁”运动(1958—
1960)、“学雷锋”运动(1963
始)、“文化大革命”运动
(1966—1976)等。回顾我的
人生经历,虽无政治不测,
亦遭短期贬谪。在生命的旅
途中,我先在底层,后入殿
堂,先苦后甜;历经人生百
态、世间冷暖,终于感悟到
:不知山路之崎岖者,不知
坦途之易;不知底层之劳苦
者,不知书斋之安逸。恒念
友人之助,当思来之不易。
本书前五部分大致按年
序编排,包括“学生时代”“
工矿掠影”“遭遇‘文革"“‘教
学之道”“编撰生涯”,后两
部分“亦师亦友”“往事追怀”
则纵横恣肆,是不拘一格的
杂记。本书融记事、抒情、
议论于一体,自然、社会和
人物交织,将我内心所思所
想、所感所怀,用写实的笔
触,以历史的视角记录下来
,袒露了我记事以来的心路
历程。自念问学以来,锐意
求进,幸得亲朋相助,领导
鼓励,年过半百,为学稍进
,得忝列学宫,窥求多年,
自立论见,终或有成。平生
接触人物无数,只歌人情之
美;平生遍游祖国和域外各
地,只颂神清骨秀、念念不
忘之处;平生对中外文字深
嗜笃好、冥心钩考,只记刻
骨铭心之笔。人生阅历总蕴
含于学问之中,又出于学问
之外。
记忆由难以忘却的人生
定格连缀而成。本书主要是
我在人生不同阶段的回忆,
共41篇文章,是在数十年间
断续写成的,也有几篇是参
考早年日记后的近作,大部
分是没有公开发布过的,其
中有8篇曾分别登载在《文
汇报》、《上海翻译》(原
《上海科技翻译》)、《东
方翻译》、《雨花》等报刊
上。
导语
《译林碎影》融记事、抒情、议论于一体,自然、社会和人物交织,将内心所感所怀,用写实的笔触,以历史的视角记录下来,袒露了作者的成长历程、治学之路和学术思想。
《译林碎影》系作者方梦之的随笔散文集。
精彩页
小学时光
1935年春,我生于浙东一户农家。彼时缺医少药,哥哥幼年夭折。我幼妹亦窒息于襁褓之中,只因蚕桑时节,母亲忙里忙外,采桑饲蚕,清理蚕箔,疏于育婴。1942年,我到了读书的年龄,在上海谋生的父亲刚过而立,初有建树。他花了20块大洋,雇人把我们母子俩带离家乡。一行三人从三界镇的曹娥江边出发,一路上乘乌篷、过旱海(沼泽地)、躲战乱,晓行夜宿,历尽困苦,现在不过四五小时的车程,那时竟花了一个星期。我们一家在沪上团聚。
父亲经营着一爿自行车行,店堂楼上和亭子间住着合伙人徐姓一家。我家蜷缩在三层阁楼,南北两面坡顶下分别放着父母的大床和我的小床,只有中间一块地方能挺直腰板,放了一张四方桌和几个凳子,朝南有气窗(上海人称“老虎窗”)。我就读于离家咫尺的弄堂小学——育光小学。三四十米长的弄堂里有几栋三层楼房连在一起。前面两栋改作小学,弄堂就是小学生们的操场,上体育课,列队、做操、跑步均在这方寸之地;这里也是学生课间玩皮球、踢毽子、跳绳的场所。印象中除了教师和学生外,住户很少在弄堂里穿梭。我上课的教室由厢房改建,长宽不成比例,课桌间走道狭窄,需侧身而过。教室布置得很温馨,墙上挂着励志的条幅:“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学而优则仁仕”“学而时习之”等。我至今仍有印象。
1944年秋,我升人三年级,到了学外文的时候。可能与附近的日本宪兵营有关,学校让我们学日文。小小年纪,我们虽然对此没有剧烈的抗拒,但都怀有爱国心,有逆反心理。记得日文课死气沉沉,老师整节课反复领念“啊依乌爱噢,卡基呲呔托……”,味同嚼蜡,真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一年下来,只会背五十音图。每逢考试,同学会开玩笑说:“滑得过去滑(上海话,与日语才=)允乙/谐音),滑勿过去勿要滑。”好在次年日本投降,四年级的外语课改学英语,从此我与英语结缘。
父亲做生意,特别重视珠算。放学后,别的功课他不在乎,但经常过问算术课,特别是珠算,要我天天练。学加法时,总要我从数字1开始,顺序地累计加到100,得总数5 050,连打三遍不错,才作罢。要我背诵公制换算十六两制的珠算口诀,如一退六二五“一”表示十六两制的一两,“退”表示小数点(算盘上向右退一行),即十六两制的一两等于0.625公两],二一二五,三一八七五,四二五……童时记忆,至老不衰。每逢珠算课,瘪瘪的小书包外挂一个算盘(比书包长),晃荡着去上学。
在国文课上,常默生字,跟着老师大声朗读,轮流背诵五言或七言短诗。小学生谈不上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老师似乎也并不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只要学生能读能写能背即可。在反复的诵读中,虽说审美的乐趣无多,但我多少受到一点熏陶。写字课与国文课分开,每逢上写字课,要携带笔墨纸砚,开始是描红,高年级才跟帖临摹。
到了五年级,父亲与两位合伙人分权、析股,开始独立经营一家自行车零件厂。工厂设在小弄堂内,一排三间。短短的弄堂走道兼车间,上方有挡雨板,为熊熊燃烧的炉子遮风挡雨,地上横七竖八堆放着原材料、待加工的半成品。有工人满头大汗,一手拉着风箱,一手左右前后在炉上转动着自行车车架,炉边的同伴在焊接经过加热的车架接头。地面被尖角嶙峋的铁器家什占满,路过此地要小心。底楼车间有车床、冲床和刨床以及钳工工作台,楼上是装配和包装间,车间之上是工人们安身的低矮的阁楼。我们一家住的是二层经翻修挑高后的三层阁楼。房屋系砖木结构,当冲床冲轧零件时,整个房子震感强烈。这是一个工厂区,有轧钢厂、铸造厂、电镀厂、玩具厂等。昼夜机声隆隆、人声鼎沸。
父亲工厂的大部分工人来自农村,有的与我沾亲带故,彼此混得很熟。课余时我也爬上阁楼,与他们一起听故事、唱越剧。工人们大多来自浙东,收音机一天到晚播放越剧,像《梁山伯与祝英台》之类的经典选段,我反复听,反复吟唱,唱词熟悉到几乎能背。猜谜语也是童年的一项益智活动,有的至今不忘,如:“‘字’字去了盖,不当‘子’字猜。”(谜底为“一”字)“一点一划长,一撇到东洋,廿一(上海话21日)去买油(‘由’),用嗒八只洋。”(谜底为“广”字)P2-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9 10:4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