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本书结合四川盆地、三峡和长江中游地区大量前沿考古成果,从景观考古的角度深入剖析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战国晚期这些地区内部的发展与变化、地区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其中,三峡地区受到特别关注。它是位于四川盆地与长江中游两大政治中心之间的政治边缘地带,但两位作者突出了三峡地区在经济景观格局的中心地位,尤其是它在整个区域的食盐生产与贸易活动中的枢纽地位。三峡地区促进了其东西两边地区的互动。此外,两位作者也层层分析自然环境、政治文化、包括祭祀和丧葬在内的仪式等多重景观格局,全面考察中国内陆的早期社会变迁。本书资料详尽、理论前沿、考证深入,是一部聚焦于长江中上游地区考古的集大成之作。 作者简介 傅罗文(Rowan K.Flad),哈佛大学人类学系教授。他毕业于芝加哥大学,获学士学位。随后进入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师从罗泰(Lothar von Falkenhausen)教授,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傅罗文教授在中国从事田野考古工作多年,长期致力于研究复杂社会在早期中国的出现和发展,对生产技术的历时性变化、生产与祭祀活动的相互关系、中国早期社会中的动物角色等课题尤为关注。曾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 目录 致谢 第1章 绪论(古代长江流域的中心与边缘) 第一部分 设置舞台 第2章 中国内陆的环境 第3章 史学及其研究史(中国内陆的考古学史) 第二部分 政治和文化格局 第4章 四川盆地(蜀及其前身) 第5章 长江中游(楚与其前身的考古学与历史学研究) 第6章 位处中心的边缘(巴和三峡地区的考古学文化) 第三部分 经济和仪式制度格局 第7章 经济格局(食盐的生产、交易与整合角色) 第8章 仪式格局(上)(祭祀与占卜) 第9章 仪式格局(下)(丧葬习俗与社会认同) 第10章 结语(互动的景观与景观的互动) 参考书目 出版后记 导语 本书全面展现了长江中上游广大地区中的200多个早期遗址,包括屡出瑰宝的三星堆、金沙,“信巫鬼重淫祀”之楚地的石家河、曾侯乙墓,以及三峡地区鲜为人知的先民聚落。 本书是景观考古的前沿巨著,突破了史学研究和考古研究以政治中心为考察重点的固有范式,从多个维度全面分析中国内陆,重构了人们对中国早期文明的认知,为中国考古学和世界考古学做出了瞩目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