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政治理论 |
作者 | (美)塞缪尔·P.亨廷顿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从宏观上论述了第三世界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遇到的种种问题,提出了第三世界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强政府理论”。二战后亚非拉一大批国家纷纷摆脱原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而独立,并开始了现代化进程,但到20世纪60年代除少数国家以外,大多数国家不仅没有摆脱贫苦和落后,反而陷入了政治动荡和暴力冲突。本书分析了导致发展中国家政治动荡的原因,指出一个国家如何才能避免政治动荡实现政治稳定中的发展,获得现代化的成功。亨廷顿在考察了许多国家的情况后指出,要根除国内政治的动荡和衰朽,这些国家就必须建立起强大的政府,所谓强大的政府也就是有能力制衡政治参与和政治制度化的政府。亨廷顿把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大致分为传统君主制政体、军人左右局势的普力夺政体和革命政体,并对这几种政体在进行现代化改革过程中如何克服不同的困难、利用独具的有利条件的情形逐个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作者简介 塞缪尔·P.亨廷顿,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政治思想家之一,哈佛大学艾伯特·J.韦瑟黑德三世(Alhen J.wealherhead III)教授,著述颇丰,包括《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我们是谁?》和《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等。 目录 译者序言 序言 1968年英文版前言 第一章 政治秩序和政治衰朽 政治差距 政治制度:共同体和政治秩序 政治参与:现代化与政治衰朽 城乡差距:城市突破和绿色起义 政治稳定:公民政体与普力夺政体 第二章 政治现代化:美国与欧洲之比较 现代化的三种类型 权威的合理化 结构的分离 都铎制度与大众参与 都铎政体和现代化中的社会 第三章 传统政体的政治变迁 权力、制度和政治现代化 传统政治体制 政策创制:改革对自由 团体同化:多元制对平等 国王的困境:成功对生存 第四章 普力夺社会和政治衰朽 普力夺社会的根源 从寡头普力夺制度到激进普力夺制度:突破性 军事政变和作为改革者的军人 激进普力夺制度:社会势力和政治技巧 从激进普力夺制度到群众普力夺制度:否决政 变和军人的护卫作用 从普力夺体制到公民秩序:军人作为制度建设 者 第五章 革命和政治秩序 通过革命实现现代化 革命发生的制度背景和社会状况 城市与革命 农民与革命 革命联盟与民族主义 通过革命实现政治发展 列宁主义与政治发展 第六章 改革与政治变迁 改革的战略战术:费边主义、闪电战和暴力 改革:替代物还是催化剂? 土地改革的政治 第七章 政党与政治稳定 现代化与政党 绿色起义:政党体制与乡村动员 组织的必要性 新版译后记 序言 20世纪或许将以前50年 、战后50年这样一个大致 的格局载入史册。或战或 和,欧美少数大国支配或 争霸全球形势下的其他民 族的觉醒和独立,乃是20 世纪最富历史意义的世界 现象。这一现象虽已获得 了称之为第三世界的实体 存在,但其进程却远未结 束,本质性的问题依然是 这些新兴第三世界国家实 现现代化的努力和结果。 这些国家在政治和经济发 展方面的走向,不仅决定 着它们自己的前途和命运 ,也将和过去一样,深刻 地影响到主要发达国家的 地位和政策。正因为如此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西方学者对第三世界新 兴国家推行现代化趋势和 进程的关注和研究,就犹 如雨后春笋,迅速地突破 了殖民时代西方学人对各 从属国的传统描述,逐步 形成了崭新而独立的所谓“ 现代化学”,并先后构造出 若干不同的理论模式或框 架。又由于美国在第三世 界的特殊利益和影响,他 们的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 不但起步较早,而且队伍 最强大,干得也特别起劲 。在政府以及各种基金会 的扶植和资助下,美国一 流大学和重要的研究机构 对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和 地区的研究一直在西方世 界中处于领先地位。《变 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 书就是塞缪尔·P.亨廷顿在 哈佛大学执教时从宏观上 论述不同类型的新兴国家 在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所 遇种种问题的专著。该书 的出版实际上标志着美国 学者对第三世界国家变世 求治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 阶段,因此立刻产生了巨 大的影响,亦使当时年方 41岁的作者饮誉学坛。 对中国学者来说,亨廷 顿的名字并不算陌生。翻 阅过布热津斯基《权力与 原则》一书的读者当能记 得,亨廷顿先生在1978年 曾是当时担任卡特总统国 家安全委员会顾问的布热 津斯基所率访华团的成员 ,据称是专门负责向我国 领导人解释卡特政府基本 对苏战略的。亨廷顿早年 就学于耶鲁大学、芝加哥 大学和哈佛大学,1951年 在哈佛获博士学位后留校 任教,并曾先后在美国政 府许多部门担任过公职或 充当顾问。他在国际政治 学方面著述颇丰,一般被 认为是持保守观点的现实 主义政治理论家。《变化 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是亨 廷顿的理论奠基之作。亨 廷顿现今仍然积极活跃在 美国的政治理论界。据《 美国政治学季刊》1986年 夏季号所载统计资料,在 国际政治理论领域,1981 年至1986年间,他被别人 在学术著作中引用过1072 次,遥居同行各家之首, 其权威性和影响性之大, 可见一斑。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到60年代中期的大约二十 年间,一大批先前的殖民 地摆脱了宗主国的统治而 独立,跃跃欲试地想早日 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面 对此种前所未见而又带有 挑战性的世界政治新局面 ,西方学者,主要又是美 国学者,先后提出了正统 现代化论和现代化修正论 。前一种理论把世界各国 分为现代化国家和传统国 家两大类。早期实现了工 业化的以英、美为代表的 西方国家是现代化国家, 具有现代性;新独立的众 多第三世界国家仍属传统 国家,不具备现代性。传 统国家经过发展和阵痛, 逐步引进和采纳现代性的 全部价值标准,摈弃并排 除传统社会的历史积累, 从而过渡到现代社会,正 如早期现代化国家在18、 19世纪曾经经历过的那样 。这一理论由加布里埃尔· 阿尔蒙德集其大成。后一 种理论则认为,传统性和 现代性并非此消彼长的两 个对立物,它们之间的关 系是复杂而多面的,传统 性不但具有顽固性,而且 会吸收现代性的某些成分 或层面从而获得新的生命 力,譬如等级制度、种姓 制度、家族因袭、裙带关 系和门阀政治等就是如此 。这些传统的东西实际上 构成了相当多数新兴国家 的特定国情。问题不是去 消灭它们,而是借助它们 来实现社会动员和整合, 从而最终导致现代化。这 一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约瑟夫·古斯菲尔德(Joseph Gusfi-eld)、莱因哈德·班迪 克斯(Reinhard Bendix)和 S.N.艾森斯达德 (S.N.Einstadt)等。这两种 理论有一个共同的假设: 从传统过渡到现代,其间 的政治运作应当是多元化 的民主模式。换句话说, 它们都把人类各民族政治 文化的发展预设为只有一 条道路,一样的过程和类 似的结果,现在存在于西 方发达国家的民主社会是 世界其余各国的可靠样板 。此外,这两种理论似乎 都还隐含着另一个共同的 基点,即在第三世界新兴 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中,经 济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 改造占有优先地位,政治 现代化即使不是第二位的 ,至少也只有在前者发展 后才能水到渠成。 亨廷顿立足于第二次世 界大战后实际发生于第三 世界国家政治舞台上的现 状,针对上述两种理论, 提出了第三派学说,即强 大政府论,或曰政治秩序 论。本书的标题可谓画龙 点睛地突出了亨廷顿的全 部观点。 亨廷顿首先指出下列三 个无可辩驳的基本事实。 第一,从政治学的角度看 ,世界各国之间的最重大 差别不是它们政府的形式 ,而是它们各自政府实行 有效统治的程度。具体来 说,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和 社会主义国家政府之间的 差别,实在是远没有政治 发达国家 导语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为塞缪尔·亨廷顿的代表作之一,本书审视了新兴国家可行的政治制度的发展,其中关于发展中国家的知识广度和分析洞见是惊人的,对现代政治分析作出了重大而持久的贡献,确立了亨廷顿作为他同时代人中最杰出政治学家之一的地位。 后记 上海人民出版社潘丹榕 女士通过互联网找到栖居 美国新英格兰小镇的我, 着实让我又惊又喜。她说 上海人民出版社要出亨廷 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 序》新版中文版,希望采 用我们的初译本。 关于这本书,读者可以 参看福山的新版序,这里 不赘。我只想再次提及为 本书中译做过工作的南京 大学的校友和二十年前的 同事们。 参加过本书翻译的除本 人和刘为教授以外,还有 原南京大学中美文化研究 中心的匡榕榕、蔡佳禾和 徐春铭。已故的沈宗美教 授校订了全部中文译文, 并为初译本写了序言。 王冠华 书评(媒体评论) 此书初版于1968年,是 20世纪后期社会科学的经 典之一,是一部对学界和 决策层思考有关政治发展 问题产生了巨大影响的著 作。《变化社会中的政治 秩序》一书凝注的关于发 展中国家的知识广度和分 析洞见是惊人的,并确立 了亨廷顿作为他同时代人 中最杰出政治学家之一的 地位。 ——弗朗西斯·福山斯坦 福大学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 序》是亨廷顿最重要的著 作。这本书真正改变了我 看世界的方式。在这本书 中,亨廷顿带你回顾历史 ,探讨经济现代化是否会 让一个社会变得民主,也 让你明白为什么美国很难 理解这个议题。 ——法里德·扎卡利亚《 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 过去75年里最重要的著 作之一。 ——《外交政策》 这部开创性的著作审视 了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是 对现有文献有趣而生动的 补充。 ——《美国政治科学评 论》 精彩页 第一章 政治秩序和政治衰朽 政治差距 各国之间最重要的政治分野,不在于它们政府的形式,而在于它们政府的有效程度。有的国家政通人和,具有合法性、组织性、有效性和稳定性,另一些国家在政治上则缺乏这些素质;这两类国家之间的差异比民主国家和独裁国家之间的差异更大。共产主义集权国家和西方自由国家一般都可归入有效能的国家的范畴,而不属于衰微的政治体制。美国、英国和苏联各具不同的政府形式,但这三种体制的政府皆能安邦定国;每个国家自成一个政治共同体,人民对其政治制度的合法性有举国一致的共识。每个国家的公民及其领导人对社会公益和他们的政治共同体赖以立足的那些传统和原则,观点是相同的。三个国家都具备强大的、能适应的、有内聚力的政治体制:有效的政府机构、组织完善的政党、民众对公共事务的高度参与、文官控制军队的有效系统、政府在经济方面的广泛活动、控制领导人更替和约束政治冲突的一套合理而行之有效的程序。这三家政府享有公民的忠诚,从而有能力去开发资源,征用民力,创制并贯彻政策。大凡苏共政治局、英国内阁或美国总统作出某项决定,通过国家机器来付诸实施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就上述诸点而言,美国、英国和苏联的政治体制,较之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处于现代化之中的多数——如果不是大多数—国家的现政府,区别是显著的。这些国家缺乏很多东西。它们委实苦于缺乏食品、文化、教育、财富、收入、健康水准和生产效率。不过,这些问题已被认识,也已被着手去解决。然而,在这些短缺的深层和背后,还存在着一种更为严重的短缺,即缺乏政治上的共同体和有效能的、有权威的、合法的政府。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说过:“我确实知道,对同居于一国或一地的人群来说,最大的必需品莫过于被统治,如有可能便实行自治;如蒙天赐,便受廉明政府统辖;但无论如何,非被统治不可。”1李普曼先生是在对美国感到绝望之际讲出这番话的。但这番话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处于现代化之中的国家来说,更是切中要害。在这些地区,政治共同体因分崩离析而危害其自身;政治机构权力微弱,威望更差,不堪一击——在许多情况下,这些地区的政府压根儿就不在进行统治。 20世纪50年代中期,冈纳·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呼吁全世界注意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即不管是在绝对意义上还是在相对意义上,富国正越来越富,而且其致富速度远远超过贫国追赶的速度。他争辩道:“总的来说,近几十年来,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正与日俱增。”21966年,世界银行主席也同样指出,按目前的增长速度来推算,到2000年,美国与其他40个不发达国家之间的人均国民收入的差距将增大50%。很显然,国际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中心问题之一,或者说唯一的中心问题,就是这种经济差距有在不断扩大的无情趋势。在政治上也存在着类似的迫切问题。正如在经济上一样,发达的政治体制和不发达的政治体制之间,文明政治和腐朽政治之间的差距也已扩大了。这种政治差距和经济差距有着相似和相关之处,但两者并非一码事。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可能有高度发达的政治体系,而经济上取得高福利水平的国家,在政治上则可能仍然是混乱而动荡的。不过,在20世纪,政治上的不发达和经济上的落后一样,却都集中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处于现代化之中的国家里。 P1-2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