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我和我的新时代》主创2:好节目是磨出来的
我们选择的课题是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义。按照最初的创作思路,我们打算直接以林展翼教授的口述作为纪录片的主要内容。但是拍摄遇到了
我们选择的课题是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义。按照最初的创作思路,我们打算直接以林展翼教授的口述作为纪录片的主要内容。但是拍摄遇到了困难。作为二十大代表,年近八旬的林教授在福建、北京两地期间,都要进行闭环管理,准备材料,处理菌草中心的事务。拍摄日程一再推迟,作品提交刻不容缓。几经考虑,我们找到了新的创作思路:3354。从林冬梅的角度看我父亲的蘑菇草生意,我们用林展翼和林冬梅作为两对人物来推动故事的讲述。创作思路的调整和渐入佳境的采访,让创作团队更有信心。林冬梅坦诚自然的声音也为纪录片增色不少。后期制作时,面对巨量的素材,我们决定抛弃综合稿,重新构建结构,用更轻快的方式讲述故事。在镜头呈现上,多次运用不同时空的影像蒙太奇手法,表现林展翼与林冬梅《蘑菇与草》事业的交集与转折,实现画面内容与叙事内容的双重输出。 《茂叔闯海》对于摄制组来说,是以一种“新形式”对“老模式、老话题”的探索。由于海南台三沙卫视的特殊性,以王树茂为代表的潭门渔民是我们一直关注的一个群体。如何让观众在9分钟的时间里,了解潭门渔民与“祖宗海”的特殊联系,了解代代相传的精神,同时在一个千年老渔港默默讲述“前世”的故事,是这部制作的一大难点。拍摄过程中,印象最深的是毛大爷和老伴在家里看老照片的那一幕。这一幕,让我们开始真正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当我们看到他和他妻子的旧照片时,我们试图“八卦”他们相识和相爱的过程,从而拉近我们和他的关系。后来在采访中,王树茂逐渐敞开心扉,聊起了自己很少聊的话题,比如儿子去世后如何承担责任的心理过程。这段话表明了他“保护祖宗海”的坚定和决心,再次突出了主题。 回顾这次拍摄,我最感动的时刻是拍摄对象张文在渔猎博物馆给游客讲解冬钓的时候。张文是个不善言辞的传承者,接受采访总是只说几句话。但他在讲解冬捉的细节时,变得滔滔不绝,尤其是谈到上一代传承人的帮助和教导时,眼里满是珍惜和怀念。那一刻我才知道,这是一个标准的东北男人,有着丰富的情感和感恩。于是在接下来的采访中,我们找到了新的突破点,——情感切入,也因此看到了“另一个张文”。虽然“另一个张文”并不完全了解当地对生态保护的投入,但他的确是生态变迁的见证者,也是生态红利的受益者。这些年,他悄悄改变了对生态的认识,见证了邻里村民因生态改善而逐渐富裕起来的过程。因此,在补拍和后期剪辑的过程中,我们将张文的角色从参与者调整为亲历者,从聊家常开始,深入挖掘当地如何在“查干湖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相得益彰”的道路上扎实前行,见证当地生态的改善和新时代人们生活的幸福变化。 我们的入选者是中国第一重工集团有限公司3354所液压机锻造厂高级技师刘伯明,一个32年来与团队一起打造大国重器的“铁匠”。9月中旬,我们开始拍摄刘伯明。虽然拍摄前有心理准备,1000多度高温加工出来的产品会很烫,但是什么时候呢
因为环境温度高,我们团队在车间里汗流浃背,近距离拍摄锻件时相机自动关闭。刘伯明经常在这里站几个小时,有一次他轮班后瘦了7斤。普通人难以忍受的热度,在刘伯明的轻佻玩笑中,似乎没那么难。在我们看来,如果把重型液压锻造比作一部交响乐,那么刘伯明就是这部交响乐的总指挥。在他的动员下,液压机、操作机、天车协调而熟练地工作着。虽然很难,但他很喜欢。有一天拍摄时,刘伯明哮喘复发,症状越来越严重,我们陪他去医院检查。因为过敏,医院建议他休息一段时间,但刘伯明跟我们开了个玩笑:“我是个‘铁腕’人,对什么都不过敏就对休息过敏。”第二天,刘伯明再次出现在锻压机前。在袭人的热浪中,他挥舞着手臂,呼喊着对讲机,计算着参数.那一刻,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特殊的力量,这是对“工匠精神”最好的诠释。 《“多福”里的多福人》可能是《我和我的新时代》系列微纪录片中为数不多的“群像故事”。讲一个好的群像故事很难,在时长只有9分钟的微纪录片里展现一个好的群像人物更难。如何围绕主题以“分散的方式”讲述整个故事,让拍出来的人物各有特色,故事内容更有故事感,都是我们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拍摄前期的实地调研工作,正值我省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我们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实地考察、视频交流和资料整理等方式,收集了大量的资料。而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也逐渐熟悉了我们,提供了很多有趣的故事。一位87岁的老人拿出珍藏多年的相册,拉着我们导演的手说:“看你拍得这么认真,我想给你讲讲我和我老婆的故事,但是你独占了。”采访中,老人深情地讲述了尘封多年的美好回忆。他才有了电影里那些感人的故事,珍贵的回忆,幸福的瞬间。 这个创作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天道”。以前对“天路”的理解只停留在图片和文字上。这一次,当我们在航拍取景器中看到蜿蜒在险峰中的“白线”时,所有人都被深深震撼了。当年,毛支书不顾艰难险阻,带领乡亲们修了这条路,让下庄人走出去,脱贫致富。现在,年轻人在国外学习知识,提高技能,然后回到夏庄,沿着这条路建设家乡,一步步走上乡村振兴的道路。以前我们总是在拍摄前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采访和调研,精心打磨剧本,按照既定的计划完成拍摄和制作。虽然很多时候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但总的创作方向是明确的。但是,这次打破了我们以前的工作习惯。由于时间和前期研究的不足,只能通过大量的后续拍摄和采访,在细节中寻找联系,进行关联。同时,在遵循故事叙述规律的前提下,尽量加快节奏,增加信息转换的频率。 《我心在高原》选题人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天一。这位老教师把一生献给了青海,献给了他所爱的人,献给了高原医学的研究工作。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话题,也是一个很好的人,但要把这个故事讲好并不容易。在创作初期,我反复查阅了有关吴天一院士的各种资料和书籍,反复思考。最后,我决定以吴天一院士的视角讲述60多年的高原医学研究史,将他的人生经历与他真诚的“中国心”联系起来。我们提前对吴天一院士的工作现场进行了考察和勘测,制定了详细的拍摄文案和分镜头剧本,最大程度地优化和保证了素材的积累。
在节目的叙事结构上,与《自述》系列的表达方式完美契合,同时努力创新表达方式。与一般的纪录片“解说画面”不同,本片没有解说和配音,主角第一人称中的所有故事都是串联在一起的,使得节目本身更加真实,提升了观众的观影体验。这部电影最大的收获就是不断追求极致的心态。后期差不多15天,我们修改了十多次,因为画面、现场声音、音乐都是互相嵌入的,每次修改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但每次都是值得的。精心雕琢换来纪录片的完美呈现。所以好的节目都是一遍一遍磨出来的。在以后的节目制作中,我会多思考,更有创意,当然也会多修改。 说起原山林场和国家级“林业英雄”孙建波,身边的人都会说这是“老模范”,因为他的故事被媒体拍了很多次。面对“旧模式”,你不能像以前那样,用一步一步的“性格工程”的方式来讲述。如何用生动的拍摄方式把故事讲好,是这个创作中的一个难题。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回旋余地不大。再加上孙建波的身体原因,无法满足多场景拍摄。经过反复思考,最终决定以孙建波的孙女为小切口,交叉叙事,以增强感染力。在给孙女拍照的过程中,最大的启发不是努力让她适应你的节奏,而是让自己快速融入她的世界,跟随她的思维方式,尽快建立信任。她也会放下警惕和紧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我们讲爷爷和树之间的小事情。 石广银治沙的故事在陕西家喻户晓。如何把老故事讲新,是这次拍摄的一大难点。同时,作品时长也对创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8分钟的专题片或纪录片在大银幕上不容易讲透彻,在移动端则成为最不利“播完率”的中长视频。整合大屏的深度和精致、小屏的情感互动等诸多优势,具备适合多屏传播的全媒体属性,成为另一大难点。如何被“叫好又叫座”?既要主题高度精炼,主线高度清晰,又要“唱三叹”,即三分钟一个小情节,每个情节至少包含一个高潮和一个情感转折点。经过深入挖掘和与主人公多次沟通,创作团队最终决定抓住石广银一生治沙,践行“清澈的水和葱郁的山是无价的财富”这一主题。石广银的儿子治沙死了,孙子接手治沙以示“绿水青山”;石广银和他的孙子带领村民致富,在这片沙地现在是森林的地方展示了“清澈的水和郁郁葱葱的山是无价的财富”;选取土豆丰收、合作牛场分红等场景,记录全场景全过程。主题统一又分散,通过“笑”、“泪”、“乐”的过山车式情感连接,实现破圈的情感共鸣。在剪辑手法上,反转叙事视点,突出大字幕、现场声、重音效果,采用时光旅行、倒镜头等包装手法,使沉重的主题得以轻松展现,深度、情感、交流性大大提升。 在这部《一片叶子的承诺》的微纪录片的创作中,我们重点解决了三个问题:新与旧、多与少、独立与融合。第一,解决新旧。对于浙报传媒来说,盛阿威是个不折不扣的“老模特”。如何挖掘出新的亮点是一个挑战。采用跨越进度与完成的表达方式,梳理时间节点,建立叙事时间线,强化问题导向,彰显盛阿威追求终点、促进共同繁荣的时代精神;第二,解决多与少的问题。面对跨越四年的200多个小时的材料,我们试图从
与其他台的创作团队不同,这次浙江卫视团队从新闻中心接手任务,节目中心相互配合,两个中心的“11”优势资源互补。协作方法有了准确的突破。我们充分利用了新闻中心的记录积累优势、节目中心的制作优势和互补双打,形成了透明高效的微纪录片创作方式,既保留了纪实新闻,又保留了纪实新闻。 通过对《我和我的新时代》系列微纪录片创作团队代表的专访,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创作者的不易。他们深入基层,零距离记录和捕捉典型人物的情感和命运,以忠实的记录和创新的艺术手法,塑造人民群众的群体形象,绘就新时代中国的宏伟画卷。在这一系列微纪录片中,我们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拓者和建设者。”十年来,每一个普通人都在书写着自己的精彩故事,坚持着自己的努力。正是你我的普通百姓,才形成了这个坚韧不拔、欣欣向荣的中国新时代。时光荏苒,但有厚度、有温度、有原创性的纪录片不会褪色,时代精神永远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