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小艺访谈 | “流量明星”的前世今生
最近随着众多所谓的流量演员、歌手频频“爆雷”,“流量明星”也成为行业内外的热门话题。那么“流量之星”是怎么诞生的呢?你经历了什么变成这种情况?今天我们就对前世这位“
最近随着众多所谓的流量演员、歌手频频“爆雷”,“流量明星”也成为行业内外的热门话题。那么“流量之星”是怎么诞生的呢?你经历了什么变成这种情况?今天我们就对前世这位“流量明星”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首先,“明星”明星制诞生于20世纪10年代的好莱坞,这也是现代意义上“明星”概念的由来。制作方通过挖掘演员的特质,为他们量身定制作品,配合宣传营销,塑造符合观众喜好的形象,将他们推上“明星”的神坛。明星制作为影视行业最成功的商业模式之一,被世界各国广泛借鉴。从早期的电影明星到现在的青春偶像,中国影视行业的发展也深受其影响。“流量”互联网是影响当前影视行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变量。作为一种大众传播模式的影视,其传播效果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关注的“流量”之上。互联网的出现,为“流量”的获取和量化评估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互联网时代,流量就是网络传输的数据量。基于网络流量的统计,如点击、播放等。事实上已经成为衡量影视作品商业价值的“货币”函数。在影视行业,开始出现以获取网络流量为主要目的的明星制作,其产品就是“流量明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受日韩偶像文化影响的偶像养成类节目。他们通过精心设计剧本,为潜在的“明星”选手打造个人设定,借助大数据和算法,向目标粉丝推送“金句、爆梗、高光时刻”,营造出这些选手“红遍全网”“他们不可能不出道”的氛围,吸引粉丝疯狂花钱投票,从而获得可观的经济利益。 网络流量作为数据,没有优劣之分。但是创作者如何看待,用什么手段获取流量,会让流量产生积极或消极的社会影响。“流量明星”也是如此。因为思想深刻、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之流,受到观众,才能产生积极的社会价值,应该得到培养和尊重。为了简单地获得短期经济回报,脱离作品的流动应该被放弃。 影视行业“流量拼盘”的制作模式和日益狂热的流量追求,是“流量明星”负面效应的催化剂。“流量拼盘”就是保证作品的预期投资回报,以达到一定的流量规模为目标。大数据算法用于确定影视作品的制作模式,如创作人员、内容元素等。在这种模式下,一个作品的流程构成是在项目论证阶段严格计算的。例如,目标是获得10亿次播放。投资人通过大数据筛选出有对应流量的主演、导演、播出平台、IP等要素。写剧本的时候塞了能吸引粉丝购买平台会员反复观看的“酷点”。一个流量拼盘“作品”应运而生。 2015年,“大IP流量明星”模式开启“IP元年”,盗墓、穿越、玄幻、甜宠等热门题材大行其道,为播出平台带来可观收益。“大IP流量明星=10亿票房”的神话在资本涌入影视行业的那些年频频出现,也让“流量拼盘”模式成为各平台盈利的商业密码。“流量之星”是“流量拼盘”模式的核心和实现工具。很多播出平台在实践中发现,与其花高价请明星,不如用自己孵化的“流量明星”出演热门IP剧。这样成本更低,还可以加深人员配备,创造新的营销话题,巩固和扩大粉丝群,赚取更多利润。随着一系列成功商业案例的出现,“流量拼盘”模式下的“流量明星”开始在影视行业流行,“流量-
在对流量的狂热追求中,“流量明星”的负面效应逐渐显现。一是为了更快收获流量,越来越多学历低、无专长、无演技的“流量明星”被资本强行包装,作为专门吸引粉丝消费的娱乐产品投入市场。再加上各种挑战社会基本价值观的无底线营销,“流量明星”在舆论场上逐渐被赋予了贬义内涵。二是与“流量明星”密切相关的“唯流量论”,弱化了影视创作者对艺术品质的追求。大量题材重复、制作粗糙、定位模糊的“流量剧”导致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三是部分“流量明星”被舆论曝光存在偷税漏税、吸毒嫖娼、行为不当等违法不道德问题。引起了公众的强烈反感和抵制。面对上述突出问题,主管部门强势出击,在娱乐领域开展综合治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与此同时,回顾今年前三季度播出的影视作品,“减量提质”的效果进一步显现,现实题材的作品在口碑市场上获得了双赢。一些拥有“大IP流量明星”的作品在市场上反响冷淡,“流量失败”成为业内热议的话题,进一步加速了“流量明星”的没落。其中,有的因为播出时的“流量”已经喘不过气,有的因为“流量明星”违法不道德而无法播出,甚至有的作品在投入和收益上完全失衡,导致平台亏损和口碑市场双输。“长生不老药”正在一天天失效。“流量失败”的表现还有很多。比如网络上有很多支持者,比如“如果有流量明星演戏,就不要看”,有些作品仅仅因为被贴上“流量明星”的标签就遭到大规模抵制;“流量明星”被政界、科普界、历史知识博主等领域恶意流量,小瑕疵也可能造成大舆论;短视频平台花样翻新,打造信息密度更高、视听冲击力更强、欣赏门槛更低的产品吸引观众眼球,行业整体流量被其他内容产品分流.影视创作的“流量拼盘”模式,实质上绕过了编剧、演员等基础条件,直接在流量层面闲置。短期赚快钱,但长期来看,违背艺术创作规律,破坏行业发展环境,必然难以为继。 随着娱乐领域综合治理的进一步深入和治理成效的逐步显现,加上主管部门不断加强选题策划和创作指导,优秀作品比例不断提高,观众对影视作品的期待也更高。题材重复、剧情陈旧的“流量明星”、“流量剧”对观众的吸引力减弱,相应地,回归作品本身。被贴上“流量明星”标签的艺人中,“无学历、无演技、无艺德”的“三无”自然会面临被淘汰的命运;也有一些人凭借演技和作品努力获得社会认可,从而摆脱标签的负面影响;希望他们中有更多的人积极参与到传播主流价值观的事业中来,发挥他们的积极影响,让大流量充满正能量。 由于发展的惯性,“流量明星”对影视行业的负面影响并没有完全消除,清理娱乐领域仍需要长期持续的努力。只有厘清“流量明星”的来龙去脉,拓宽治理的视野和边界,准确分析新的变化和趋势,影视创作者的核心注意力才能回归到“找对话题、讲好故事、拍好产品”本身,推动